2000-10-04 12:07:19蘇重

艾靈頓公爵百齡紀念 (二) 還叫什麼爵士樂?!

爵士樂從十九、二十世紀交接的時間開始發展,在初期一向被認為是歌台舞榭的靡靡之音,下里巴人的音樂,只配在酒館、妓院這些放蕩粗野的地方演奏。很多錄音作品,儘管受到黑人社區極度熱烈的歡迎,唱片公司還是特別把它當成所謂「種族音樂」來發行,跟正正經經的古典音樂分開。隨著爵士樂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美國社會也漸漸開始接受「爵士樂是一種偉大的藝術」的觀念。一九三八年,著名的爵士樂手班尼顧德曼帶領樂團在卡內基廳演出,轟動的盛況,象徵著爵士樂終於獲得應有的評價。

身為當時最重要也最受歡迎的大樂團領班,公爵當然希望能夠參與這一波為爵士樂建立藝術正統地位的演出活動。但是他多次提了演出申請,總是被卡內基廳打了回票,顧德曼是白人,公爵不是。黑白種族的差別待遇,連公爵這樣當紅的音樂家都不能倖免,也難怪公爵曾經有一次跟朋友抱怨說:「這音樂就不要叫爵士樂了吧,我們該把它正名為黑人音樂!」

一九四三年,事情有了轉機,公爵在完全沒有整型漂白皮膚的狀況下,帶領樂團堂皇開入卡內基音樂廳,為籌募戰爭基金而演奏!這也是卡內基廳首次出現純由黑人主導的演出,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公爵發表了新作「逐漸褪色 Black, Brown And Beige」。

在這首史詩鉅作中,公爵以音樂敘述了黑人被迫移居美國之後,如標題所說,彷彿膚色由黑變棕,逐漸褪色。象徵了黑人族群的文化、藝術、價值觀甚至血統都遭受同化的命運。公爵深刻的思惟以及恢弘視野,讓美國文化界開始認真思考爵士樂作為黑人「民族之聲」的崇高價值。從此,爵士樂手除了是流行藝人之外,也很可能是偉大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