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5 22:54:01秋人

親愛的安德烈

【好書推薦】親愛的安德烈

  一本跨世代、跨文化的兩代交鋒對話即將登場。你從來沒有想過,兩代人是可以這樣面對面的。藉著《親愛的安德烈》的書寫,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透過《親愛的安德烈》的天窗與天光,親愛的青年子女,或許你可以帶著這本書去敲敲爸爸媽媽的門。親愛的天下父母,也許這本書就是你晚餐桌上的讀書會,從此開始進入兒女的心靈世界。

作者:龍應台、安德烈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23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59253
裝訂:平裝


  龍應台──33歲寫《野火集》,34歲第一次做母親,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且成績不佳。

  安德烈──1985年12月生於台灣,8個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國。2006年秋進入香港大學經濟系,認為經濟學很「好玩」。

【目錄】
龍應台序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安德烈序 Connected to You
1.十八歲那年
2.為誰加油?
3.逃避國家
4.年輕卻不輕狂
5.對玫瑰花的反抗
6.一切都是小小的
7.有沒有時間革命?
8.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
9.兩種道德
10.煩惱十九
11.陽光照亮你的路
12.讓豪宅裡起戰爭
13.向左走,向右走
14.祕密的、私己的美學
15.菩提本非樹
16.藏在心中的小鎮
17.你是哪國人?
18.哪裡是香格里拉?
19.問題意識
20.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裡
21.沒逗留哪來文化?
22.誰說香港沒文化?
23.大學生哪裡去了?
24.溫和抗暴
25.裝馬鈴薯的麻布袋
26.孩子,你喝哪瓶奶?
27.二十一歲的世界觀
28.給河馬的世界觀
29.第二顆眼淚
30.KITSCH
31.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32.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
33.人生詰問
34.你知道什麼叫二十一歲嗎?
35.獨立宣言
36.偉大的鮑伯‧迪倫

***

  眼看著兒子從少年變成人,龍應台發現她完全不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新時代,新世界,新人類。 在封閉的兩代關係中,青年兒女的煩惱和中年父母的挫折,有沒有一個可以打破沉默、開始溝通的窗口?一本跨世代、跨文化的兩代交鋒對話。你從來沒有想過,兩代人是可以這樣面對面的。藉著《親愛的安德烈》的書寫,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

***

0-1 【導讀序】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龍應台 / 作者

  我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十四歲。當我結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時間過日子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駕照,可以進出酒吧,是高校學生了。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沈,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手裡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點「冷」地看著你。

  我極不適應---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裡去了?
我走近他,他退後;我要跟他談天,他說,談什麼?我企求地追問,他說,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
  我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願意,我也不知說什麼好,因為,十八歲的兒子,已經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麼?他怎麼看事情?他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什麼使他尷尬什麼使他狂熱,我的價值觀和他的價值觀距離有多遠。。。我一無所知。
  他在德國,我在香港。電話上的對話,只能這樣:
  你好嗎?
  好啊。
  學校如何?
  沒問題。
  。。。
  假期中會面時,他願意將所有的時間給他的朋友,和我對坐於晚餐桌時,卻默默無語,眼睛,盯著手機,手指,忙著傳訊。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於是我問他,願不願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就絕不能半途而廢。
  他答應了。我還不敢相信,多次追問,真的嗎?你知道不是鬧著玩的,截稿期到了,天打雷劈都得寫的。
  我沒想到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
  因此,當讀者的信從世界各地湧入的時候,我確實嚇了一跳。有一天,在台北一家書店排隊付帳的時候,一個中年男人走過來跟我握手,用低沈的聲音說,「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兒子會形同陌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和對方說話。」他的神情嚴肅,眼中有忍住的淚光。
  很多父母和他一樣,把文章影印給兒女讀,然後在晚餐桌上一家人打開話題。美國和加拿大的父母們來信,希望取得我們通信的英文版,以便他們在英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能與他們分享。那作兒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歲的人了,跟父母無法溝通;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沈默裡,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這麼多的信件,來自不同的年齡層,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我們的通信,彷彿黑夜海上的旗語,被其他漂流不安、尋找港灣的船隻看見了。

  寫作的過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說漢語,但是他不識中文。所以我們每一篇文章都要經過這幾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寫信給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於是我們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會---用英文。
  二,我將之譯成中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和他透過越洋電話討論—我們溝通的語言是漢語: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為何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這個詞的德文是哪個?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後,是不是主題更清楚?我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中文的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你這一個論點,可否更細地解釋?
  三,我用英文寫回信,傳給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四,我將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只能重寫,不能翻譯,翻譯便壞。

  四道程序裡,我們有很多的討論和辯論。我常批評他文風草率,「不夠具體」,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細節。在寫作的過程裡,我們人生哲學的差異被凸顯了:他把寫作當「玩」,我把寫作當「事」。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也出現對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我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他對我嘲笑有加,我對他認真研究。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
  專欄寫了足足三年,中間有多次的拖稿,但總算堅持到有始有終。寫信給他的年輕讀者有時會問他:「你怎麼可能跟自己的母親這樣溝通?怎麼可能?」安德烈就四兩撥千金地回信,「老兄,因為要賺稿費。」

  我至今不知他當初為何會答應,心中也著實覺得不可思議他竟然真的寫了三年。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漂萍離散---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

***

0-2 【安德烈序】Connected to You

親愛的MM:
ÿ ÿ
  我們的書要出版了---不可思議吧? 那個老是往你床上爬的小孩,愛聽鬼故事又怕鬼、怕閃電又不肯睡覺的小孩,一轉眼變成一個可以理性思考、可以和你溝通對話的成人,儘管我們寫的東西也許有意思,也許沒有意思。
  你記得是怎麼開始的嗎?
  三年前,我是那個自我感覺特別好的十八歲青年,自以為很有見解,自以為這個世界可以被我的見解改變。三年前,你是那個跟孩子分開了幾年而愈來愈焦慮的母親。孩子一直長大,年齡、文化和兩地分隔的距離,使你強烈地感覺到「不認識」自己進入成年的兒子。我們共同找出來的解決問題方法,就是透過寫信,而這些信,雖說是為了要處理你的焦慮的,一旦開始,也就好像「猛獸出閘」,我們之間的異議和情緒,也都被釋放出來,浮上了表面。
  這三年對話,過程真的好辛苦:一次又一次的越洋電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很多個深夜凌晨的線上對談、無數次的討論和爭辯---整個結果,現在呈現在讀者眼前。你老是囉唆我的文字風格不夠講究,老是念念念「截稿期到了」,老是要求我一次又一次地「能不能再補充一點細節」。其實,有時候我覺得我寫得比你好!
  現在三年回頭,我有一個發現。
  寫了三年以後,你的目的還是和開始時完全一樣--- 為了瞭解你的成人兒子,但是我,隨著時間,卻變了。我是逐漸、逐漸才明白你為什麼要和我寫這些信的,而且,寫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自己其實還蠻樂在其中的,雖然我絕對不動聲色。
  開始的時候,只是覺得自己有很多想法,既然你給我一個「麥克風」,我就把想法大聲說出來罷了。到後期,我才忽然察覺到,這件事有一個更重大的意義: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而我同時意識到,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份,我卻有了。我在想:假使我們三年前沒開始做這件事,我們大概就會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只是繼續過日子,繼續重複那每天不痛不養的問候:吃了嗎----嗯,功課做了嗎----嗯,沒和弟弟吵架吧----沒,不缺錢用吧----嗯。。。
  三年,真的不短。回頭看,我還真的同意你說的,這些通信,雖然是給讀者的,但是它其實是我們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記下了刻下了我們的三年生活歲月----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
  在這裡,因此我最想說的是,謝謝你,謝謝你給了我這個「分」----不是出書,而是,和你有了連結的「分」。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ÿ ÿ 愛你的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安德烈,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ÿ         2007-09-26

…………………………………………………………………………………

【內容試讀】年輕卻不輕狂

【第4封信】
年輕卻不輕狂

MM,

  信遲了,因為我和朋友們去旅行了三個禮拜。不要抱怨啦,兒子十八歲了還願意跟你寫信你也應該夠滿足了,尤其你知道我從小就懶。好,跟你報告一下我的生活內容吧,也免得你老囉唆說我們愈來愈疏離。
 
  可我馬上陷入兩難:我們去了地中海的馬爾他島和巴塞隆納,但我真的能告訴我媽我們幹了什麼嗎?你---身為母親---能不能理解、受不受得了歐洲十八歲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能,我就老老實實地告訴你:沒錯,青春歲月,我們的生活信條就是俗語所說的,「性、藥,搖滾樂」。只有偽君子假道學才會否定這個哲學。德語有個說法:

  「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麼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那麼你就是個沒腦的人。」

  我接到一封讀者來信。一個十八歲的香港女生問我時間是怎麼花的,我讀什麼書、想什麼議題、朋友相聚時討論什麼話題等等。我嚇一跳,嘿,她真以為我是個虛矯的知識份子?我當然偶爾會去思考一些嚴肅的大問題--- 一個月裡有五分鐘吧,當我無聊得要死的時候。。。

  好啦,我在誇張啦,但是我要誇張你才會明白十八歲是怎麼回事。剛剛我才從咖啡館回來;我們在咖啡館裡談得最熱烈的大半是身邊的小世界、朋友之間發生的芝麻蒜皮。我們當然也辯論政治和社會議題---譬如我今晚就會去看「華氏9/11」,朋友們一定也會各有看法,但是我們的看法都是很膚淺的,而且,每個人說完自己的想法也就夠了,不會太認真。

  週一到週五每個人都忙:足球、籃球、舞蹈,每個人瘋的不一樣。德國學制每天下午三點就放學了,下午的時間各管各的。我是個足球狂:一週三個下午踢球,加上一次自己作教練,教六歲的小鬼踢球。每個週末又都有巡迴球賽,所以我的生活裡足球佔了最高比例。功課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其他,就是跟朋友磨混,尤其是週末,我們不是在朋友家裡就是在咖啡館或小酒館裡喝酒聊天,爛醉的時候就用瓶子把酒館砸個稀爛或者把隨便什麼看不順眼的人揍個鼻青臉腫。。。

  怎麼樣,又嚇到你了吧?(我知道你會真信呢,MM,你真的是「小紅帽」,沒辦法!)好,說正經點,有些事,是十四歲到十六歲的小傢伙想嚐試的,譬如喝酒(所以,小心看著你的老二飛力普),而我們已經到一個程度,覺得酗酒而醉是難堪之至的事了。我有時候會喝醉,譬如在馬爾他,相處九年的好朋友們要各奔西東了,我們就都喝醉了,但是。。。你要我提非洲納米比亞的某一晚嗎?我認識一個華文作家,在納米比亞的酒店裡喝醉了,醉得當場敲杯子唱歌,還要把餐廳的杯盤碗碟刀叉全部用桌巾捲起來帶走。。。那個人你記得嗎?你大醉的那年我才十歲,可是至今難忘呢。

  我不是在為飲酒辯護,我是說,歐洲的飲酒文化,可能和亞洲不太一樣。你知道飲酒時的碰杯怎麼來的嗎?中世紀時,如果你要害死一個你恨的人,你就在他喝的啤酒裡下毒。很多人是這樣被毒死的。所以就開始流行碰杯,厚厚的啤酒杯用力一碰,啤酒花濺到別人杯裡,要死就跟對方一起死。同時,一起喝啤酒,碰杯,醉倒,表示你信任坐在你身邊的人,漸漸地就變成社會習俗了。講了這麼長的「前言」,其實是想告訴你,MM,對於年輕人飲酒,我覺得作父母的不需要過度緊張。

  到馬爾他島是我們的畢業旅行,十個男生,十個女生,一個老師。這個島其實滿無聊的,對我們重要的只是朋友的相處,而且,因為朝夕相處而得到不同角度的認識。白天,老師陪著我們看古蹟,晚上,他就「下班」了。十八歲的人,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幾個下午,我們懶懶地圍在游泳池畔,聽音樂,喝啤酒,聊天。晚上就到酒館裡晃。老街很窄,擠滿了歐洲各國的人。

  巴塞隆納比較有意思。我們是五個人,租了一個公寓,一整個星期只要五百歐元,放下行囊就出去逛了。那麼多的廣場,圍繞著廣場都是美麗得驚人的建築,不論古典或是現代的,都那麼美,雕塑也是。每天我們都在用腳走路,細細發掘這個城市。.我覺得巴塞隆納是我所走過的最美的城市之一,而我走過的城市還真不少了。

  有一天晚上我們和一個在美國認識的朋友碰面,她是委內瑞拉人,在巴塞隆納讀書。她就帶著我們走遍了老街老巷。這就是歐洲的美好之處:往任何一個方向飛兩個小時,你就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在美國就不行了,飛到哪都千城一面。

  你呢,MM?在匱乏的年代裡成長,你到底有沒有「青少年期」?你的父母怎麼對你?你的時代怎麼看你?十八歲的你,是一個人緣很好的女生?還是一個永遠第一名的最讓人討厭的模範生?一個沒人理睬的邊緣人,還是最自以為是的風紀股長?


  安德烈2004-10-25

────────────────────────────
收件人:Andreas
寄件人:Lung Yingtai
主旨: urgent
安德烈,
請你告訴我,你信中所說「性、藥、搖滾樂」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
儘速回信。
MM
────────────────────────────
收件人: Lung Yingtai
寄件人: Andreas
主旨: Don’t panick
MM,
  能不能拜託拜託你,不要只跟我談知識份子的大問題?生活裡還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當然是一個隱喻。 我想表達的是,生命有很多種樂趣,所謂「藥」,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讓你全心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 我想從弗洛伊德開始我們就已經知道人類是由直覺所左右的。「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不可知的敢於探索,對人與人關係的聯繫加深。。。

────────────────────────────



【第1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鎮

MM,

  我畢業了。

  此刻,我正坐在陽台上。傍晚的陽光穿過樹林,把長長的樹影灑地面上。剛下過一陣雨,到處還是濕的。我點起一根煙,給自己倒了一杯紅酒,看天空很藍。煙,一圈圈緩緩繚繞,消失,我開始想那過去的日子。

  是不是所有畢業的人都會感到一種慢溫溫的留戀和不捨?我要離開了,離開這個我生活了一輩子的小鎮---我的「家」。我開始想,我的「家」,又是什麼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別生氣啊),是我的朋友。怎麼能忘記那些星期天的下午,總是蹉跎逗留到最後一刻,假裝不記得還有功課要做。在黑暗的大雪夜裡,我們擠進小鎮的咖啡館喝熱呼呼的茶。在夏日明亮的午後,我們溜到小鎮公園的草坪去踢足球,躺在池塘邊聊天到天黑,有時候水鴨會嘩一聲飛過我們的頭。

  一個只有兩萬人口的小鎮克倫堡,聽起來好像會讓你無聊死,尤其對我們年輕人,可是,我覺得它是「家」,我感覺一種特別的眷戀。人們可能會以為,這麼小的小鎮,文化一定很單調,裡頭的居民大概都是最典型、最沒個性、最保守的土德國人。其實正好相反,克倫堡國際得很。就拿我那三個最好的朋友來說吧,你或許還記得他們?

  穆尼爾,是德國和突尼西亞的混血,生在沙烏地阿拉伯,然後在杜拜、突尼西亞長大。佛瑞弟,跟我「穿一條褲子」的哥兒們,是德國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語之外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英語。大衛---看這名字你就知道他是猶太人。大衛的母親是德國人,父親是以色列人,所以他也會說意第緒語。然後是我自己,是德國和台灣的混血。我們四個死黨走上街時,簡直就是個「混血黨」。但是你要知道,我們在克倫堡一點也不特別,我們這樣的背景幾乎是克倫堡小鎮的「典型」。

  死黨外一圈的好朋友裡面,我用手指可以數出來: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土耳其人、西班牙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韓國人。。。當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確實有時候會引發爭執,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混血兒」和「混血兒」還處得特別好,特別有默契。

  譬如說,我們隨便到一個空的足球場,準備踢球。不管認不認識,人數一夠,就開始組隊比賽。幾乎每一次,會自然而然分成兩隊:德國隊和國際隊。凡是有國際背景的就自動歸到國際隊去了。這和種族主義沒任何關係,大家只是覺得這樣比較好玩。我自己從來沒有因為我的中國血統(還是應該說「台灣血統」?很麻煩哩,MM)而受到過任何歧視。而且,我們常常開種族差異的玩笑。

  昨天我和佛瑞弟,還有佛瑞弟的金髮女朋友一起看足球賽。剛好是巴西對阿根廷---兩個不共戴天的世仇。佛瑞弟當然很激動地在為他的巴西隊加油,我就故意給阿根廷加油。足球賽一定會引發政治和文化的衝突的,很快我們就變成真正在爭吵,巴西人跟阿根廷人誰比誰傲慢、愚笨、醜陋等等。吵到一半,佛瑞弟的女朋友好奇地問,「如果你們兩個人都是純粹德國人的話,會怎麼吵法?」
  我們楞了一下,然後兩個人幾乎同時說,「那我們會悶死,跳樓算了。」
  多國文化,就像湯裡的香料,使生活多了滋味。

  我馬上要去香港了,那是一個多麼不一樣的世界。我發愁的是,我怎麼跟我的克倫堡朋友們說再見?你怎麼跟十年來都是你生活核心的好友說再見,而心裡又知道,人生岔路多,這種再見很可能是永遠的?甚至那些你沒有深交,但是很喜歡的人,你還沒有機會去告訴他們你對他們的好感,以後,他們將從你的人生完全地消失。
  我感覺一種遺憾,和憂愁。你或許會說,安德烈,人生就是這樣,一條線往前走,沒什麼好遺憾的。我知道,但是,我還是覺得遺憾,不捨。
  所以我坐在這陽台上,細細回想我們共有的美好時光,把回憶擁在心裡,是得往前走,但是知道我從哪裡來。

安德烈
2005-07-07


…………………………………………………………………………………


  還想知道更多龍應台和安德烈的對話嗎?那就快去把書找來看吧!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跌倒 2008-01-04 21:21:51

看完了 很棒

版主回應
哈哈!! 好快喔^^y 2008-01-05 20:08:05
訪客 2008-01-02 01:20:06

looks great! I`m impressed that a 18-year-old can write so `honestly`, feels like naked, to his mother! Makes me remember my good old days, when I was also 18. Maybe Andreas and I are quite similar? Going to a very different country when we`re nearly finish our teenage, started to be independent, going to try something new, and started to think.
Thanks for the recommendation~ I shall buy it when I go back to HK~~

版主回應
that`s great!!
Maybe you can share your trip...

However, nice to see you come here!!
2008-01-05 20:08:44
笑涵 2008-01-01 22:18:58

我的母親也買了這本書
她說看完再借我(無期限啊)
謝謝來訪(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版主回應
哈哈!!
她會有進度的~ 雖然很慢@@y
2008-01-01 23: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