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9 20:32:03

台灣八景

台灣八景
“台灣八景”一說,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從清初到日據,皆有人為之品題。“台灣八景”最早出的文獻資料是一六九四年修輯,一六九六年(清康熙三十五年)付刊,由高拱乾所纂寫的《台灣府志》。這部台灣第一本府志選定的台灣八景名單是:
安平晚渡 沙鯤漁火 鹿耳春潮 雞籠積雪

東澳曉日 西嶼落霞 斐亭聽濤 澄台觀海

“古早”文人雅士游山玩水,喜題詩詞,一來贊詠述懷,一來表示到此一游。因此寫景詩成了風氣,然而為應唱酬,難免有“道開”之作,所以所詠山水,往往不知何所何處。

一七六四年(乾隆二十九年)付刊,由余文儀纂修的《續修台灣府志》,可能為著“有圖為証”,將“台灣八景”以圖繪表示,系木刻版畫,不過不知是否時移境遷,已不能就今日地點來做比對了。

《台灣府志》所選定的“台灣八景”,屬于本島勝景有七處,外島則僅只一處,即澎 湖的“西嶼落霞”﹔而七處島內勝景,除了令人存疑的北部“雞籠積雪”外,其他六景全落在“台灣縣”(屬今台南)上,如此八景的格局,無疑顯得偏狹,自然無法道盡台灣明麗宜人的山水風光。

難怪近人屢屢評刊《台灣府志》的八景之說﹔台灣史家陳漢光言:“有的根本談不上什么景,似乎僅是為著文字的風雅和修飾而安排的字句而已。”畫家、藝評家李欽賢也說:“若就字面意義來看,有的景根本不知景在何處,有的也純粹是為對仗而成句的。”

日據時期,有人謂清治“台灣八景”不合時宜,應予以修訂,于是“台灣日日新聞社”主其事,重新挑選新台灣八景。

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台灣日日新報》舉辦票選,以投標方式決定新“台灣八景”﹔《台灣日日新報》是當時台灣北部第一大報,發行量近萬份(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宣稱達一萬份)。于是台灣八景便由清治時期的“官訂”,變成日 據時期的“民選”﹔其脫穎而出的八景為:

(一)基隆旭岡 (二)淡水(三)八仙山 (四)日月潭 (五)阿里山 (六)壽山 (七)鵝蠻鼻 (八)太魯閣峽

“台灣八景”之前,又另立兩個所謂的“別格”,宛如“聖地”,即:

“神域”台灣神社

“靈峰”新高山(玉山)

新高山是日本領台后,發現的“第一高山”,也是台灣的聖山,特立一方,自有意義﹔而台北市轄的“台灣神社”,則純為政治圖騰,可以說聊備“一格”而已。

台灣山川名勝,只擇十地,難免遺珠,于是“二別格”、“八景”之余,再添“十二勝”,共襄盛事:

草山 烏來 大溪 角板山 五指山 次高山 八卦山 霧社 北港 虎頭埤 獅頭山 旗山

“十二勝”之說,另有版本:草山包含“北投”﹔次高山易成“太平山”﹔鳥來代以“新店”﹔北港則由“太里簡”替取。

台灣是山明水秀之鄉,海角山陬,幽谷潺溪,爺矚俯映,無不令人驚奇贊嘆,絕難僅以“八景十二勝”道盡!


上一篇:申論題答分技巧

下一篇:台灣八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