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2 21:17:37吳俊凱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淨土篇(1)



問:西方極樂國是從何處去?(陳榮進)

答:從心上去,此須聽經或看經注,方能了解。

問:‘南無阿彌陀佛’為何意?(丘高秀)

答:‘南無’系皈依敬禮之義,‘阿彌陀佛’乃為一尊佛名,其義為‘無量光壽’等(等指智慧慈悲神通願力種種),此須看阿彌陀經方知究竟。如無此學力讀經,則‘初機淨業指南’‘歧路指歸’‘學佛淺說’等小冊子,是要多看兩遍。如不了解,不但是為迷信,也易退轉。

問:修淨土的人,對何等方法修起,方是捷徑?(魏柏勳)

答:四法之中以持名為捷,所謂徑中徑又徑也。

問:彌陀經有‘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發願須具如何方式?(智海)

答:二課畢時,誦回向文,即是發願。惟此尚屬於口。若念佛時,放下萬緣,一意求生,此亦是願,乃屬於心。此外尚有具疏發願,口誓發願,均屬於特舉儀式者。

問:不吃長齋,可不可以家庭上奉敬三聖像?(李俊)

答:可供三聖像,但茹葷腥之時,宜用短幔遮住佛像,以免不潔。

問:習氣未能盡斷者,不知可以信佛念佛否?(蕭慧心)

答:為除習氣,始學念佛,為習氣未盡,正宜加工念佛。

問:有人說釋迦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同為一體,是不是?(寬珠)

答:法身可雲如是,報化則否。

問:沒有吃素的人念佛能往西方嗎?(寬柱)

答:雖不吃素,亦要戒殺,方便食五淨肉,便不妨礙往生。

問:有一鄰人她信佛很久,對我說每月定期污穢時不可念佛,是不是?(瑞珠)

答:此是女子生理關系,並非有意不潔,淨法貴在相繼有恆,但念不妨。

問:上課念佛時常雜念,尚不得清念,請教好的念法!(魏柏勳)

答: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如是心念口誦耳聽,俱要字字清楚,久而久之,自能一心。

問: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何以彌陀經中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呢?(徐福快)

答:所謂十念法,非言只念一次,乃每日必行之法。積年累日,自不是少善根矣。但此法專為事務極忙之人而立。倘能抽暇多念,更佳矣。

問:婦人生產一個月可以念佛嗎?用口念,或用心念?(楊金英)

答:念佛注重相繼,生產系生理自然,並無產婦不許念佛之說。心念固佳,如不能者,口念亦不妨。

問:每天念佛,依然妄想不淨,如何除法?(陳簡招福)

答:此是功夫日淺之故,時久漸能攝心,現在不可勉強。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覺愈多。但於念佛之時,此六字起於心要清楚,出來口要清楚,再入於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日滅矣。

問:‘觀經’上品上生之段,所示修行六念,是哪六念,抑即晝夜六時念佛?(大寬)

答:佛、法、僧、戒、施、天之六種也。

問:鄙人念佛從未懸掛佛像,亦未焚香燃燈或舉行其他禮儀,有無對佛不恭之嫌?(桂引杏)

答:室中方便,欲懸佛像,本社可為贈送。如不方便,只面向西方,意存觀想,心存至誠,即有功德。至於禮拜一項,倘環境許可,尚是實行為妥,所謂低頭一拜,滅罪恆沙也。

問:有某寺主向我呵斥,念佛是著相。不知如何回答?(惠亮)

答:居士可指其衣曰:寺主如是,豈非亦著相乎?請其答覆後,只依其答語而報之曰:吾亦如是耳。

問:我聽到很多人說:妻房睡因穢污不能念佛,可是有時睡夢中念佛,不知有罪否?但我看到一本勸世文,行、坐、立、臥、閒、忙念佛。但這與有妻無妻有分別否?(方觀音)

答:臥房及污穢等處,不出口念,只用心念無妨。夢中念佛,乃薰習日深之表現,是好境界,並無罪過。在家居士多數有妻,夫婦同修,互相策勵,有何不可!

問:念佛念到法喜,是否得到了佛菩薩的一種感應現象(佛光所照或佛力加被)乎?(賴棟梁)

答:法喜是聞法修法,心中所得之一種欣慰之象。不必持佛現像,方發生也。

問:西方極樂境界常得現前,是否由法喜充滿而現乎?(賴棟梁)

答:只法喜充滿,未必極樂現前,但極樂現前者,法喜益為增上。

問:心念佛心即是佛,不念佛心不是佛,那麼念佛的心都是佛嗎?有這樣容易事嗎?(王鳴)

答:佛非他事,只是覺心。心是什麼?不可言說。心在那裡?無處尋覓。必要追求,當知汝現前一念虛靈便是。若是佛緣而起的心,這心豈不就是佛心。否則就是他心,要從此處著眼,功夫方能得力。

問:‘禮拜’團體生活不得方便,念法不能合掌,高聲,只有默念而已。有時取出二寸的佛菩薩聖像,合掌點頭,是否如大拜頂禮的功德相同?(戰覺力)

答:佛法注重心誠,團體生活,不得自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以心作禮,同有功德。

問:近聞一事,有佛徒修行多年,忽被欲塵熏染,似此到臨命終時,能否障礙?(蕭慧心)

答:背覺合塵,已入污泥,還談什麼障礙。

問:念佛方法有多種,可否兩種兼行乎?例如持名,觀想並行?(智恆)

答:觀想持名,古人兼修者甚多,自蓮池大師以後,漸用一種方法,以其容易一心也。

問:印光大師文鈔中勸人念佛,要兼念觀音菩薩,以祈免難消災。豈念佛不能消災乎?(陳淨願)

答:一句彌陀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焉有不能消災之理。不過淨土法門念佛,要發願往生西方。或雜他願,恐有不專之弊。大師此語,原為生死心不切之學人方便說法,若果念到離境平等,自然八風不動,尚何憂乎災難。

問:周利灜陀伽,根性下愚,釋尊為何偏不教他念阿彌陀佛而教他念掃帚呢?(智雄)

答:釋尊教人,應機而說,並無定式。因當時一眼看見掃帚,便信手拈來,即是妙谛。且周利只陀伽於掃帚僅是二字,尚忘其一,若教以六字洪名,不更強人之難乎?

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樣除平時念佛以外,有什麼最好的方法來預防,不使發生魔病退轉?(慧德)

答:定力與戒德,兩者足卻魔障。

問:平時不信佛,亦不敬佛,臨終幸遇善知識助念,其人不知念佛真理,這能往生嗎?(慧貴)

答:立發信心,隨教肯念者得生,否則無益。

問:持往生咒與念佛意義有何差別?(許炎墩)

答:往生咒與佛號功用上並無差別,不過繁簡難易不同耳。

問:如在臥室裡,或是便所裡,不問出聲念佛,與心裡默念,不是都不恭敬嗎?(鄧慧心)

答:臥室亦不妨出聲念,惟身臥以後,只宜默念,不可再出聲念;在便所裡,也是宜於默念。以大小便溺及睡眠等,俱是不能避免之事,而念佛又主念念相繼,故在不方便處,采取心念。

問:聽說某居士專念阿彌陀佛,不念其他。連觀音亦不念,其修法如此,是否合法?(賴棟梁)

答:單刀直入,亦無不合。

問:阿彌陀佛之接引身相,是坐是立?(大寬)

答:接引相是立形,乃急迫引去,速離娑婆,不暇坐待之意。

問:念佛願生西方極樂國是否是貪?(鐘世賢)

答:是願非貪,為生西求證,回入娑婆,廣度眾生故。

問:經雲:心即是佛,既自心是佛,那麼我一心自念己名,是否可以成就?(佚名)

答:念心當可成就,名與心異,念之恐增我見,果能不起分別,如數息或參話頭之法,未始不可。但屬自力,與淨家念彌陀萬德聖號二力感交者,其功德與難易,則大有區別矣。

問:家庭工作多,念佛的正課時間少,散念或心中默念多,能成就嗎?(周慧德)

答:果能心中多念,易入三昧,焉有不成就之理。

問:正課念佛回向後,連接誦大悲咒其他以外之經,未知有礙正課否?(林夢丁)

答:回向以後再有念誦,乃是別願,只不背本修之旨,即無妨礙。

問:看小說,看電影,唱戲聽戲,都能得到忘我境界,而一心不亂。此等一心不亂,和念佛一心不亂有何分別?(智煌)

答:小說,電影,戲劇等,不外誨淫誨盜,及悲歡離合,對之便生喜怒哀樂,如是心動神移,安得說一心不亂,所謂一心不亂者,是萬緣放下,八風不搖,外離諸境,內若止水。

問:念佛時承指示不必觀想,後學修持時,遂感覺思想無一定方向不易集中,應以何法治之?(許蘶文)

答:佛發於心,出於口,入於耳,復印於心,要他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復始,心力即可集中,如仍不能,再兼采記數之法,一氣三句,再一氣三句,後一氣四句,其數為十,如是一十二十,乃至百十,心若一走,數即錯亂,此法最易使心不散,試看銀行中行員點鈔票,其速如風掃秋葉,卻清楚不亂,可悟心力集中之訣。

問:念佛不吃素,臨終能得往西方否?(戴陸火)

答:有助念者可以往生。還是練習吃素好。‘不結冤孽債,臨終無障礙’。若是不能,宜吃五淨肉。

問:念佛到臨終重病時,痛苦非常,不得念佛,這能往生否?(鐘慧招)

答:臨終之時最為要緊,不能念佛,即是顛倒,何能往生,此際可請同道助念,方能穩當。

問:念佛未受五戒,未斷淫欲,能得往生否?(慧蘭)

答:雖未受五戒,能自動戒殺戒邪淫,信願行具足,可得往生,因能帶業往生故;但仍以在可能范圍內盡力戒免幾分為更佳。

問:三毒能戒貪癡,惟嗔恚不能忍,亦得往生否?(慧蘭)

答:能得往生,理由同前,惟宜時時練習忍耐,以免臨終遇有惡緣,觸心生嗔,某王一生修行,臨終之時,侍者以拂驅蠅,誤觸其面,遂生嗔心,因墮蛇身,可為殷鑒。

問:自身念佛,家中人對於宇宙人生另有觀念,每逢念佛聽經之時,常受阻撓。臨終之際,得往生否?(智海)

答:家人有障礙,當系宿生業緣,宜平心靜氣,善巧化導,不可生嗔!一面再默禱佛菩薩加被,久必被化。佛為度一個眾生,不惜多劫受苦,正宜效法,如此轉障礙而成助緣,有何懼乎?

問:念佛命終時若現瑞相,固可證明往生,但是毫無證明是否亦有往生者?(張慶祝)

答:現相證明,分他見自見。在他人觀察,不必一定見佛聞香聞樂等。以六根之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便是正念分明,決定往生。

問:信願堅固之人,臨終無人助念,可否決定往生?(鐘觀靖)

答:臨終之時,痛苦昏沉,剎那之間,所關至重,倘內心顛倒,或外有惡緣,即害事矣,請人助念,便可防此二事。惟此等助念組織,並非處處皆有,而家庭佛化,及廣結淨緣,自必於平日所預備耳。

問:中陰身遇念佛種子起現行時,忽然能憶念佛號,可否得到超生?(鐘觀靖)

答:古德著述,亦有中陰可往生之說,但其念力如何,大成問題,至其種子,是否起現行,更成問題耳。

問:往西方是幻生乎?是真生乎?(智梁)

答:以真如論,無始無終,不增不減,捨此往彼,非有生滅,何能雲幻。以色身論,如疑彼土者為假,然則生此土者,四大五蘊之身相,求之皆無實體,而反認他是真乎?

問:念佛時是否須要記數念過幾次?(余智海)

答:記數大佳,一能收心,二防退轉。

問:念佛時,髒腑感覺清涼或溫暖,未知是吉是凶?(魯開智)

答:念佛是修心,乃轉識成智之道。四大假合之身,偶感冷暖或系呼吸一時變化,實與吉凶無關,不必著相。

問:有時夢中誦經念佛,一字一句,分明在心,毫無雜念,其境之靜,為尋常所無;有時還明知是夢中念佛,甚至希望繼續持念下去,不願醒來。此夢境佳否?(章普明)

答:夢中果能常念佛,不現他境界,是漸能專一之象,惟夢時念佛固佳,倘再能醒時念而不斷,更佳。

問:普賢菩薩聞了淨土法門,即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乎?(朱幼)

答:可如是說,若不聞之,何以發願。

問:其余經典之多不誦持,用以參考可否?(林錦生)

答:行持貴乎專一,參考不妨博洽,不專一功必不成,不博洽理恐不明。

問:在家外護,配偶傳嗣為正淫,夫妻間若行周公禮,在做不淨垢處時,竟然聖號浮現於心頭如輪轉動,此時此景系不念而自念,三業不淨,聖號呈現,作何安觀,似此本不敢啟問大德,恐猥污尊嚴問答版面,奈後學如是,蓋淨友近事男女亦有如是,故以一人坦率冒昧求問以解群疑!(顏佛兆)

答:此時此境,尚能不忘所習,突起現行,想見平素功深。為避不敬計,宜急轉念:若寶樹蓮花,樓閣金池,皆可改觀,則處穢而不變淨念,且亦無不敬矣,善體會之可耳。

問:課誦常遇自己幼童吵鬧,念不專而起無明,念畢按情懲打,似此剎那分心善惡,是否種下不善因地。若不教訓,吵由他念自我,內動惡外雖善,亦非淨念。求示良法調伏二心!(顏佛兆)

答:念佛本能斷除無明,而因不專更起無明,猶晦月而覆黑雲,大為不可。誦畢教訓子女,使就軌范,自是善意,並非惡心,但宜恩威兼施,不可真實發怒。應知子女不達規矩,乃是自己家教不良,又是我所招之障,皆當發慚愧心而自責,能如是觀,亦調伏之一端也。

問:今有二人,一專持名,一兼參是誰,如果信願相同,誰人往生較有把握?(鐘觀靖)

答:參念佛是誰,重信自力,持名求生,重信他力。是二者信願,已不同矣。

問:晚時常於夢中念佛,而被驚醒,何故?(馬謙)

答:夢中能念佛,是念漸熟之好象也。

問:念佛時有時憶起了數年前(或更久以前的)一些從未回憶的事跡,是故何在?(胡正臨)

答:念佛功深,雜念當少,種子偶起現行,易覺察耳。

問:正念佛時如何才算是信願懇切?(劉國香)

答:信環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線是為極樂,可出危險。但在此時,即是生死關頭,須把五欲六塵這些鉤索,要一齊斬斷,方能向前奔去,少一遲疑,即落坑矣,如是觀念,便是懇切。

問:古今大德多雲每日念佛號的數目,可增不可減,後學身在戎伍,閒忙不定,可否方便增減?(劉國香)

答:作課有定散之別,定指朝暮一定儀規,散指不拘儀規,行住坐臥,一句名號逗在心頭。戎伍之間,定多散少,或定少散多,可以通融,如此已極方便,又何必說減乎。

問:宗門參話頭,旨在以一念斷萬念,然後一念亦遣,一齊休歇,乃得徹見本來面目。淨業行人念六字洪名,其旨如也念到能所雙亡情境俱絕,亦可見自性彌陀,理應禅淨無別,為何說禅是無念,淨是有念,下疑情非念乎?若然下疑情的是誰?(劉國香)

答:無念是功夫到家之話,以念除念是入手方便之道。禅家以前,本屬觀心,後乃多取參話頭。疑情是念,居士所雲是也。

問:後學初聞禅淨之名,即覺禅淨無別,且深信不疑,恍若舊知,故雖專習淨業,亦喜讀禅宗典籍,尤好念誦金剛經,如此者,是知障抑是因緣,有礙淨業否?(劉國香)

答:修守一法,專一始精。學應廣博,能博始達。明乎此理,修則不致雜亂無功,學亦不陷孤陋寡聞,修淨而立根生力,何經不可誦耶。

問:每日定課一萬句之佛號,有時遇到種種障礙,不能如數,過了明日再補課未知可否?(詹金枝)

答:以善巧方便打破障礙為佳。如吃飯然,既不能先一日預吃,亦不能後一日補吃也。

問:敝人念佛近年,常感不得一心而苦。現因住院,我就抓住機會,一切閒散免除,終日不讀書即念佛,動亦彌陀,靜亦彌陀,時刻不忘,如此未及一月,心中大覺輕松,現在每次念佛,總覺得不想住口,好像愈念愈有意味似的,所謂法喜充滿,吾實有此感,論問這喜是否合乎念佛的要求?(章普明)

答:法喜充滿,不論修何法門,皆須也。

問:持佛號至心境平靜時,常發出至誠恭敬心。雖在行動時持念,也陣陣發出似在行五體投地的接足大禮。念佛貴乎一心不亂,此是否亂的現象?(章普明)

答:此是好相,亦是初步應存之念,暫不必談高調也。

問:念佛時可否目視佛像或西方,抑或只能閉目和半開閉?(胡正臨)

答:此不必拘泥,只須隨人根性,以何者能得定心,即取何種為便耳。

問:功課外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阿彌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別?(寬觀)

答:六字者當然恭敬,四字者急時方便耳。

問:念佛至漸能覺察動(妄)靜,然時住時失,淨法成熟是否說靜存動無,即是心佛合一?(胡正臨)

答:念時能覺察動靜,是寂而能照,失時是不照知靜存動無,固是好相,然向深處說,猶是妄念耳。

問:就寢後,有時思潮起伏,難以入睡,惟持念佛號,最為理想,但不知是否能念?(章伯生)

答:只宜默誦耳。

問:念佛時的姿勢須恭敬,如跪念坐念等,軍中應行坐念,但軍人念佛被人知之則成奇事,雖不使人知我在念佛,而坐態總與平常不同,會使人奇異,欲保持平常姿愈則難使心境專一,若躺著念,則無此等顧慮,心境較靜但又恐不敬,冒慢佛之愆,請問能隨時地方便否,以及有哪些時地限制?(章伯生)

答:淨課行住坐臥,皆能行之。尋一廣場,或在門外,按時散步默而誦之,有何不可。

問:近四個月以來,我對念佛忽感興趣,除了做買賣以外我就專心念佛,現在連書本也懶得去看了,故以為‘多看書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專心讀書,而想要專心念佛,這是不是可以?或者要兩者並重?(林良柱)

答:念佛與看書同進最佳,求其行與解相應也。果無暇,信不退,單念佛亦可。

問:念佛功德無量,如不念出聲,而只以心裡默念可得同等功德?又今人念佛可以生西,然則佛之所以成佛念誰?如誰也不念那麼如何成佛,後人當也可以學習了。(黃大川)

答:念佛不限出聲與默念,佛度眾生,法門無量,念佛乃諸法之一法,惟取其易而隱也。居士雲‘誰也不念’這名‘無念三昧’,正是佛法,只怕人都做不到。要知念佛念到極處,就是活潑潑地‘誰也不念’。但此‘誰’字當‘一切’解,才有是處。

問:常常聽到念佛人著魔,頗覺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陳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淨所致。有此兩因,自於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滅,不能為害。此後功夫,因是反更進一層,所謂不受魔難,不成佛也。

問:信佛的人,時懷慈悲心,但沒時間靜修,觀想默念,是否有成就?(衡钰)

答:行住坐臥默念,淨念相繼,當能成就。

問:念佛聲音是高聲或低聲為宜?為何多念愈好?(莊慶賢)

答:高聲治昏沉,低持治散亂,各有妙用。誦時或低或高,臨時采用,不必拘泥一法。

問:我們佛徒,在念佛時往往不能記憶其聲數,以致多念或少念,以何種方法來念始能確定?(莊慶賢)

答:持念珠誦,即記數之法也。

問:念佛已念到‘心念心聽’的程度,可否在念佛時增加觀想西方三聖像?(蔣俊義)

答:果能心念心聽矣,是漸專一,又何必再疊床架屋耶?

問:念佛時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之用意何在?(胡正臨)

答:可用可不用,為記數而已。

問:在專心一意念佛時,雜念無由驟然出現,有無清除雜念方法?(金天铎)

答:此是功夫時間問題,只按發於心,出於口,入於耳,印於心之法,行之恆久,自有雲開月現之時。

問:念佛時感覺心酸欲哭不知何故?(楊素月)

答:此心誠之表現,所謂感激流涕也。

問:平時念佛須一心稱念方能感應道交,若臨終時神識無主,雖能念佛,但若不能做到專一時,是否有礙往生?(胡正臨)

答:果能平素念佛得力,臨終自可作主!倘不能專一,只要不失正念,無礙往生。

問:平素精神散亂未定,默念佛號,又起妄想難定,為何原因?請示妙法!(翁明標)

答:念佛須從心起,口出佛聲,耳聽佛聲,如是周而復始,清清楚楚,久自心撮一處矣。

問:唐朝大詩人白樂天淨土頌中有段:‘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此三個‘達’字應如何解釋?(靜修精捨)

答:達是通達,達人者,心胸學問,一切開明之謂。

問:‘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句,請問(1)念佛是否方便?(2)心開是否見性?(鐘觀靖)

答:念佛之法曰真實也可,曰方便亦可,經雲‘無有定法’。又曰‘此法非實非虛’。專心念佛,是如來勝方便,大乘起信論說也。以念佛為實,故雲不假方便,此章之說也。

問:菩提樹第五十期第十頁‘彌陀經講話’下面十三行:同時也是對過分著相念佛的人……’因過分著相四字有以下疑問;怎樣才算過分著相?(樓永譽)

答:念佛有初進淺深之別,有事念理念之分,事念宜於初淺,理念屬於進深,事屬於相,理合於性,惟事從理起,全事即理,相從性生,全相即性。明乎此,則著相與否,皆是方法,不可固執。

問:過分著相念佛有什麼弊?(樓永譽)

答:過分者全分也,過分著相,乃全相即性。

問:學人對極樂依正莊嚴及彌陀相好光明日夜念念羨慕不忘是否也謂過分著相?(樓永譽)

答:可雲全相全事。

問:念佛之時,常起悲感,是何境界?(慧祝)

答:此是至誠所感,悲心流露,雖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制,使歸輕安為佳。

問:念佛念到清淨大海眾菩薩應作何觀想?(翟孟秋)

答:照所念之文,觀想可耳。

問:放下萬緣,即是喜怒哀樂之未發,不知在發的時候,應當怎樣?(賴棟梁)

答:放下萬緣是心不緣境,喜怒哀樂發時,是心緣境後種種分別所起之情,由放下、起緣、發情,粗說已經三轉境界。明乎此,當情發時,速斷攀緣,則歸寂靜矣。

問:念佛究以高聲念抑默念或金剛念好?(許巍文)

答:此不必拘泥,昏沉時則取高聲以振之,散亂則取金剛持以收之,止靜,或臥眠,及大小抽解,環境不宜出聲時,均可默轉以續之。

問:念佛方法,如追頂念佛,反聞念佛,數十念佛,目的在於達到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須選擇哪一種為最相宜,最易成就者?(智梁)

答:此須順各人根器,近自靈巖大師以來,多取數十念佛一法。

問:西方極樂是在心中否?(王慧錦)

答:雖在心中,而西方實有其事;如台中居民,人人心中有柳川,而柳川仍未離開地面。

問:印光大師生西後他的拜墊上猶留大師影像(見永思集),其理如何?(賴棟梁)

答:精誠所結,如古木鋸開以後,內有佛菩薩像,汶河底石現花紋鳥獸等形俱不可思議。

問:如何可得念佛三昧,其現相及效用奚似?(李傑超)

答:只有都攝六根,時時熏習,倘能有恆,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現相惟有自知,效用即決定往生耳。

問:念佛念到三際念斷是何境界?(智榮)

答:是名無念三昧。

問:禅家行持,若有現相皆是魔境,淨家念佛遇有現物,是否亦是魔境?(智榮)

答:所修與所得必須相應,方是不錯,禅家究心,真如無相,若有所見,皆是妄境,故說是魔。淨家依經念佛觀佛,若有現相,與經相合即是相應,不得謂魔。設與經違,便是邪境。

問:憨山大師曰:‘一心稱名,固是正行。必須以觀相,更見穩密’。印光法師雲:‘專一持名,不必觀相’。此二法,需選擇何法?抑亦兩法均可乎?(智梁)

答:心契何法,任取其一。

問:學佛要略有雲:禅是淨土之禅,淨土是禅之淨土;若此謂,淨土是屬於禅否?(廖武卿)

答:此二句乃一反一正之理論,為融會禅淨立言,不能單念一句,若疑下句是淨屬於禅,假單念上句,豈非又是禅屬於淨耶?

問:彌陀經中‘一生補處’之句不明?(張廷榮)

答:處指佛位,補是候補。他界證到佛果,候補佛位,須經多劫。極樂只須一生,即能證得而為候補之佛。

問:何謂開靜,開靜之境界如何?(陳銳)

答:繞佛坐念以後,忽然止聲靜默,名曰止靜;再擊引磬開念,名曰開靜。

問:觀經說:‘觀像時,先觀佛白毫八稜向右旋轉等……’經再三沉思,始終不解八稜右旋成什麼狀態?祈示之!(陳銳)

答:如觀丈六身時,兩眉中間之毫,可如大拇指粗繩,不作圓形。作一八稜之長繩想,再想此毫向右方盤旋,結作珠形,即俗所謂佛頂珠也。

問:念佛止靜坐應做何功?(續念則法縛,斷念則空死)(李傑超)

答:淨學止靜有取觀想者;古德亦有主張淨念只管相繼者。即此時雖止於口,未可止於心,不取一念不起之法,蓋淨念相繼,原是有念,若強使無念,只此一用力,便是妄念矣。至雲斷念,恐念不即死。續念,不妨任他法縛。

問:念佛時雖聲音細微然,猶聽之如鐘鳴,此種境界屬戀靜境否?(胡正臨)

答:是靜極之相。

問:念佛四要訣雲:不求一心。若到臨終不一心者,可不懼從前惡習熏染,能起現行來障礙否?(林福修)

答:此書信不求一心者,指初步學佛之人。此時若使先求一心,必畏難而退,迨功夫日深,自能漸漸一心,非謂終不必求一心也。

問:念佛必要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時,依然心猿意馬,未能得到一心不亂,不知用何方法,即能心不往外跑?(善玉)

答:先用心口耳三輪循轉念法,如無效時,加用記數之法,念三三四句過一念珠。如是可去紛亂,倘再無效,並念珠不用,直采記數之法。

問: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麼意思?(李永茂)

答:淨念相繼,更無雜想,譬如多堆鐵屑,熔於一爐;再經千錘百煉,成為整鐵一片相似。

問:無念與失念如何分別?(許鑫)

答:本性如如不動,本無有念,因無明故,而多妄念。修到妄念斷去。顯出本來,仍屬如如真相,是本與究竟,皆可曰無念。修斷妄念之時,所持之正念,或曰淨念,而是斷妄利器,倘此正念忘忽,名曰失念。簡言之無念者,無任何念也,失念者失正念也。

問:失念是在用功將打成一片時,放 下造成失念?(許鑫)

答:無念與失念之不同,已於前條分析,無念是三昧境界,失念乃昏散等事,兩者天淵之別。本條所言用功,未審所用何功?如謂念佛,則‘打成一片’是淨念相繼而不斷。純熟時,念即是佛,佛即是念,無有夾雜,是名‘打成一片’,正是寂照雙融。寂者萬緣俱息,照者佛號分明,放下者,是放下塵緣,非放下佛號也,用功者,是提起正念,非教失念也。

問: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其義雲何?(寬萍)

答:盡虛空皆我心量,極樂彌陀,鹹在我心。心念彌陀,則彌陀顯應,然此自是性分中事,故雲‘自性彌陀’。依報正報不離,故雲唯心淨土。此解平易無弊,故為居士說之。

問:念佛必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意義?(余萍)

答:心有迷惑,妄念飛騰,以故現在造孽,將來墮落,生死輪回,無有了期。念佛一求去妄念,再求感應生西。經中明訓,教求‘一心不亂’。六根不攝,心何能一?淨念不能繼續,則為其他雜念攪亂矣。如此則妄念不減,依然造孽,不得感應,保能生西乎?

問:有人念佛能見種種瑞相,何以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洪榮保)

答:如來言真空之體,瑞相言妙有之相,相依體有,體因相顯,此是中道。凡夫往往迷相遺體,偏執一端,不得真實,故金經徹底破之,不變是體,隨緣是相,果能識其體矣,再與言相,始能會空色相即,空有不離之旨,便知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一而二,二而一,非矛盾也。

問: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到此境地,未審還須再存求生之願乎?(賴棟梁)

答:此境地作麼生?可否說存而不存,不存而存耶?

問:有一種人,身體很康健,但他念佛時,只是心亂。未知他這亂心,是身體的病,或是性的病?(慧霖)

答:此事不關身體強弱,一是性根大鈍,二是業障過重所致耳。

問:聽說念佛是第六識念出,但是心亂時念由六識念出,淨念時亦六識或八識念乎?(寬萍)

答:念雖起於第六識,惟彌陀名號,卻是第八識種子起現行。不問心亂與淨,是兩種識皆有關系也。

問:古德雲:‘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據此而論,若能意念清淨,雖口不宣佛,此心即是佛嗎?是否為實相念佛?(賴棟梁)

答:心名如來藏,淨即是佛,染即眾生。是知一念清淨兩句,自是至論。但如何使念離染得淨,大非易事。自然各宗自有其法,淨家多法捷徑持名。古德有言:‘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是說佛號為因,清淨為果也。不可誤為不假修因,便能當下一念清淨,試思無學無修之人,一念清淨,有幾輩哉?果作到矣,即合實相。但此境極細,不向淨裡體念。恐不能知。

問:病時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否?(寬心)

答:病時乃身力不支,非故意賴惰傲慢,自不妨持珠念誦,危難之中,正須要念佛求加被也。

問:人命終時,子孫悲慘兩眼流淚,但不出聲有否障礙?(周慧德)

答:不令病人見到無妨。

問:前聞人雲念佛人臨命終時無中陰身,須念至如何程度,才無中陰身?(賴棟梁)

答:臨終佛現,即得往生之‘即’字,不可滑口讀過,如是即無中陰身。

問:臨命終時什麼是正念?(吳銘琨)

答:佛子平素所修何種法門,至臨終時,而不為世俗諸事牽掛,心仍在其所修之道,即是正念。

問: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賴棟梁)

答:一心不亂,經語至明,縱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練,動念就是這個,亦有把握。

問:弟子慚愧家事多忙,一日只念佛號一萬二千,其他什麼都不會念,不知後來能否成就?(朱密)

答:法門貴精不貴多,如此甚善。只特尊者,念笤帚二字,尚能證果。況念萬德洪名乎。古人雲:‘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居士果能什麼不會,只會念佛,勝於空談者多矣。決定成就!

問:明年五十九歲,運氣不好,請問老師,念佛能消災過運否,須用何方法?請示。(何居士)

答:除非短命,誰不經過五十九歲,竟謂運氣不好,實是世俗之迷信,學佛者要求正知正見,豈可信此荒唐之說。經雲:‘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果誠心念佛,未有不消之災。倘信世俗不經之談,便知念佛而無誠心。

問:平素念佛,雖然有恆,至臨終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徐福快)

答:如此恐無把握。但積有善因,自招善緣,屆時或有不可思議之感應。

問:平常念佛到臨命終時,未得能照著法行事,妻小哭纏,以致不能往生。那麼一生念佛是不是同平常不念佛人一樣?(李俊)

答:家庭佛化,即無此慮矣。是故學佛者,修己化家,俱是不可少之事,此不獨專為益他,且正是減自己之障礙也。

問:學佛人將死前,預知其死時日,是否佛之指示?(鐘林招)

答:有佛菩薩現相指示者,亦有淨功感通而知者。

問:報載基隆鬧鬼,能制人死;聞有念佛的人,遇見就沒事,這是什麼因果?(智榮)

答:妖由人興,又有俗諺,疑心生暗鬼。佛家謂萬法唯心,其理皆通。果能心地光明,不懷鬼胎,自然不與鬼祟相應。

問:修淨業人往生後肉體焚化有得捨利,是功夫做到什麼程度?如陳進德居士母堂得捨利二粒,確有生西否?(寬珠)

答:聞古德雲:捨利乃戒定慧所結,此必須勤斷貪嗔癡,方有應得希望。夫生西者,本由自他之力,故亦非人人能出捨利。然修淨出捨利者,自是成就表現,陳母生西,有何疑乎。

問:在念佛而心閒著無所事,故仍生滅不已,雖一時警覺,馬上收回,不久又去千裡,於是索性翻開書本,則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捻佛珠,口仍念佛,耳聽佛號,鼻聞香煙,此可謂六根清淨否?能往生否?(樓永譽)

答:六根門頭,雖皆對淨境,然是六處分飛,何能一心?宜取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細味之,使心專一,乃系功夫火候問題,不必躁求也。

問:念佛人最要緊為臨終正念分明,當指後學晨課持誦心經,大悲咒,或平時散持觀音聖號時,則不可能同時念佛,若遇意外命終又當如何?(趙澤宇)

答:修何法門,貴在專一,古德早有明訓,理應遵依。如修淨業者,誦心經等可作課外助緣,然亦不可占時太久,妨礙正課。再修淨業得力之人,不遭橫禍,後問可無慮也。

問:念佛時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淨土經典上說要句句分明入耳,但是縛不住心猿意馬,還有何良法,可定一心不亂?(李俊)

答:方法實多,貴在契機,居士宜將各法互用,權其合於己者采用之,不必與人強取一致也。

問:念佛菩薩名號,念到一心,能生感應道交,這一心能與佛菩薩相應;念‘色’之心比念佛菩薩之心,還要來的痛切,何以不能相應呢?(白永居)

答:佛菩薩心念眾生,眾生亦念佛菩薩,兩者互念,方有感有應;如電話機然,必雙方機件完備,始得相通,若一方機件有缺,即不能通。居士念色痛切,但不知色亦痛切念居士乎?

問:吾人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後,是否可再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揚)

答:淨土法門之旨,即為往生速證不退,回入娑婆,廣度含識,非為安居極樂,自圖享受。若圖自安,便墮二乘,與成佛無分矣。

問:在淨土修煉到什麼程度,方可如願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揚)

答:往生皆得不退,多有一生補處,此自任運十方,勿庸多述。否然者,亦分證聲緣菩薩等果。菩薩等級甚多,在別教菩薩初地,即能百界示現,圓教初住以上便可十方示現矣。此論其常,有特願者,又當別論。

問:念佛為明心見性,但不知如何做法,心方明,性始見?(林聖昆)

答:念佛固能明心見性,然其捷法,是求帶業往生,速出輪回。其法明載‘阿彌陀經’,大意是按照信願行,誠心念六字洪名,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作助緣,即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