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8 18:10:08叫我大頭啦

細說~竹山的由來

 

竹山開拓史---------------從水沙連,林杞埔到竹山 
                                                                                                  


草原上,長著榕樹、茄苳、樟、楠、九芎、九重吹、苦揀、無患子 、竹、籐等等:而桂竹應該有比較廣泛的分佈。草埔上,鹿、羌、山豬 成群。                            

  從竹山發現的史前遺址之多,以及出土遺物之豐富,如陶器、石器 甚多,而石器中有石錛、石斧、石鏃、網墜等,應是平埔族洪雅族之遺 物。                             

  竹山地區雖居住平埔族,但因介於泰雅、布農、邵、鄒各族之交界 處,遂成為各族遊獵的地方。布農族即傳說其祖先原住林圮埔、斗六及 南投等地方。                         

林 圯 率 軍 入 墾

  竹山是南投縣境開闢最早的地方。也是全台灣開闢最早的地方之一。                              

  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入據台灣,其統治力止於沿海平原地區。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以台灣為生聚教訓之地。但入台大軍 ,馬上遇到乏食的困境,『治家治國,以食為先』,鄭成功體認自力更 生之道,即令軍兵屯墾。寓兵於農,兵農合一。鄭成功死後,陳家華繼 續推行此一政策,他於一六六四年親歷南北各番社,相度地勢,分鎮開 墾。林圮﹝福建同安人﹞乃率所都二百餘人赴斗六門開墾,再東進拓地 到竹山,將士番逐到東埔蚋以東。一六六八年士番來襲,林圮與都下糧 盡被殺。先民前仆後繼,續墾斯土,乃成聚落。居民為紀念林圮開拓之 功,遂以『林圮埔』名之。                   

  清代頂福戶福德祠附祀有『前明右參軍林圯』神位。現在竹山有林 圮墓、林圮街,城隍廟中配祀有林圮塑像一尊,林姓宗祠崇本堂供有『 清開闢水沙連右參軍林圯公一位神主』。             

入 山 總 路 - 前 山 第 一 城

  竹山自古是入番地、通後山東台灣的總通道。         

  西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蔣毓英就指出竹山﹝林驥﹞是原住 民南來北往的咽喉,路可通後山。他在《台灣府志》中說:『北路之斗 六門,至二重埔而進,至于林驥,環溪層拱,有田可種,為野番南北之 咽喉,路通哆羅滿、買豬、沫里、沙晃等種,匪人並由此出入。』﹝見 卷十古跡、扼塞﹞                       

  一七二四年﹝雍正二年﹞周鍾宣也指出,竹山可通雞籠山後諸社 。他在《諸羅縣志》中說:『由斗六門以東如林驥埔、竹腳寮各處,路 可通雞籠山後誌社,不必經由大甲。』﹝見卷七兵防志﹞又說:『由斗 六門山口東入,渡阿拔泉,又東入為林驥埔,亦曰二重埔。土廣而饒, 環以溪山,為水沙連,及內山諸番出入口,險阻可据。有路可通山後哆 囉滿。』﹝見卷十二雜記志.外紀﹞               

  一八三○年﹝道光十年﹞周璽也說竹山是入山總路。他在《彰化縣 志》中說:『若林圮埔,地迫內山,林深蒨薄密,谿谷連環,藏垢納污 ,吏不能問。---竊思此地,宜設一汛防。------而水沙連一帶,入 山總路,亦以扼其要而遏這其衝也。』﹝見卷七兵防志﹞同書提到林圮 埔街云:『為斗六門等處入山總路。』﹝見卷二規制志、街市﹞  

  以上的提到之林驥、林驥埔、林既埔、林圮埔,都指今日之竹山, 顯然是同音之異寫。蓋作者由口述採訪而來,非据文獻抄寫,故有此現 象。後來又有林屺埔之為法,原因相同,似不必太過深究。     

  因為竹山在交通上如此重要,所以同治、光緒年開山撫番,由南、 中、北三路開路通後山東台灣,中路-即台灣中部第一條橫貫公路,即 由竹山為起點通到花蓮之玉里。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吳光亮吳大人
率兵自竹山經鹿谷、信義,越八通關、中央山脈到花蓮玉里。正月開工 ,十一月完工,全長凡二百六十五里。使竹山真正成為入後山台東花蓮 總路。(欲詳研吳光亮事蹟請參閱林文龍《吳光亮駐台史事考》見南投
文獻第三十四楫。)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劉銘傳奉命為第一任台灣巡撫,他擴大 撫番、清理賦稅、建設交通、增設郡縣,使台灣走上現代化之路。增設 雲林縣,為縣治所在,劉銘傳親自踏勘,選址於沙連堡九十九崁上之雲 林坪,即竹山竹圍子,以其地『經中路之心,扼後山之吭,萬峰環拱, 雙水匯流』,(陳世烈《雲林縣竹城旌義亭記》)形勢最佳。首任知縣 陳世烈得士紳之助,築土城一千三百餘丈,環植刺竹三層以為護衛。陳 世烈以民心向義,建『旌義亭』於城門外,並親題『前山第一城』勤石 亭內,又撰『雲林縣旌義享記』,以志永久。惜碑石均已無存。 

  
兵 家 必 爭 之 地


  竹山因為是『入山及通後山總路』,及為往來南北之要道,所以成 為兵家政爭之地,幾乎每次兵災,都被波及。           

  一七八七年(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林爽文起事,參加人數達數十 萬人,全台震動,為台灣史上最大之民變。當林爽文之根本大里找被攻 破後,經火燄山、中寮爽文路逃往集集埔、小半天繼續清軍抗爭。竹山 鎮江西林平頂埔一帶即為清將福康安大軍駐紮之地,科仔坑、藤湖、流 藤坪均有駐軍防堵。這段史實與平頂埔之李勇廟、跌死落崁史蹟有關。 與嘉慶君遊台灣到竹山吃甘藷及照鏡山之傳說也有關。       

  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張丙起事,有黃城者在林圮埔豎旌響應 ,號『興漢大元帥』,用大明書年號以為號召。          

  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戴萬生起事,舉人林鳳池率諸生陳上治、 林克安、陳貞元等設『保全局』於林圮埔街。但戴黨入据林圮埔,戴萬 生二度入駐林圮埔,地方義軍無可如何。到同治二年十二月義軍力戰才 克復林圮埔。在義軍攻取東埔蚋時,更俘獲戴黨十三人。同治四年,戴黨殘部張阿乖、陳火生等率黨徒焚燒林圮埔街,經台澎兵備連丁曰健命 部將剿平。固戴黨用紅旗,義軍用白旗。此即紅白旗之戰。竹山中崎紅 旗公史蹟與此有關。頂林路邊之白廟子,與此有無關係,待攷。   

林祀埔-林圯埔街-水沙連堡-沙連堡

  清代台灣初隸福建省,下設府、廳、縣、州,光緒後獨立建省稱台 灣省。廳縣下之大區劃為里、保﹝堡﹞、鄉、澳;小區劃為街、莊及鄉 。其中里、保、鄉、澳為官方為征賦及治安所劃分,特別為差役管轄而 設。其中『保』用於曾文溪以北,至宜蘭地方。『保』即保甲之義,以 保甲稽查地方,故遂以之為地域名稱。康熙年間已施行保甲制。   

  竹山舊名林圮埔、林圮埔街、水沙連保,沙連堡,其時間、範圍、 分劃,似有稍加釐清之需要。                  

  林圮埔之名因林圮開闢之功大,林圮被殺,居民葬之,以時祭祀, 『名其地為林圮埔』,時間在永曆廿二年﹝西元一 六六八年﹞見連橫 〈台灣通史〉卷十五撫墾志及卷廿九〈林圮林鳳列傳〉。而當時似已有 水沙連之名,因据林圮傳一百『圮率所部赴斗六門開墾,日與番戰,拓 地至水沙連。』撫墾志亦一百『廿 二 年水沙連番亂,殺參軍圮。』可見當時竹山稱水沙連,其地原住民稱水沙連番。          

  林圮埔街則出現於一七六四年(乾隆二十九年)修成之〈續修台灣 府志〉,可推知此年以前竹山已成街市。該書彰化縣『林既埔街,在水 沙連保,距縣東南口口里』,又有『水沙連保,距縣六十里』,諸羅縣 下有『鯉魚頭港,距縣四十里。』可知在乾隆年間竹山之大部屬彰化縣 之水沙連保,而今清水溪流城則屬諸羅縣之鯉魚頭港。當時南投草屯方 面只有屬彰化縣的北投社、南投社、及南投社街。南投社街屬貓羅保。
南投縣其餘地方應該都還是原住民的邊界。            

  到道光年間修成之〈彰化縣志〉有『林圮埔街,屬沙連保。』又有 『水沙連保,邑治東南。』又沙連保列出所轄三十五莊街名稱,除今日 竹山之大部外,還包含今日鹿谷、集集、名間。其名稱如下:小半天、 車光寮、獐仔寮、粗坑莊、坪仔頂、清水溝(按以上屬鹿谷鄉)集集街 、廣盛莊(按屬集集鎮)濁水莊、田寮莊(分屬名間鄉、集集鎮)。  

  又如〈彰化縣志〉中記林爽文之有『賊黨分踞大埔林、打貓、斗六 水沙連、菴古坑諸處』之語,此『水沙連』即竹山一帶。又記十一月二 十福康安復斗六門。廿二日,札水沙連廿三日剿虎仔坑,萬丹莊,南北投等賊悉平。此『水沙連』,亦即竹山又稱大半天山,在水沙連內濁水 濁南。小半天山與大半天山相連。溪洲仔山,在沙連濁水溪東南畔。阿拔泉山沙連界阿里山發祖。雪山(即玉山)在水沙連內。集集山,在水 沙連內。水沙連內山,其番二十四社,負山隔湖而居。以上均見〈彰化縣志〉。                           

  据以上所引述,可推知今日竹山、鹿谷、濁水、集集,以至水里、 魚池、埔里、仁愛、信義等地稱水沙連,水沙連保、又簡稱沙連保,而 水里、魚池、埔里、仁愛、信義則為水沙連內山歸化生番所居之二十四 社。                             

  到光緒年間修成之〈雲林縣採訪冊〉則出現沙連堡、沙連下堡、集 集堡、五城堡之名稱。据其記載,參以他書,各堡來源如下:    
  
  沙連堡,舊生番水沙連社,乾隆五十三年生番獻地歸化,屬彰化縣 。                              
  沙連下堡,原屬水沙連堡,光緒十四年,分立為沙連堡、屬雲林縣 ,沙連下堡屬彰化縣。                     
  集集堡,原屬水沙連堡,光緒元年分立為一堡,屬埔里社廳。  
  
  五城堡,原屬水沙連堡,光緒元年分立。屬埔里社廳。     
  
  鯉魚頭堡,屬嘉義縣。                   

  此處之沙連堡轄今日竹山、鹿谷、信義之大部。沙連下堡轄今日集 集、名間之一部。集集堡轄今日集集與水裏之大部。五城堡轄今魚池全 部及水裏之一部。而清水溪流城仍為嘉義縣之鯉魚頭堡。      

  綜上所述,可見水沙連堡之範圍實含今日南投、草屯、國姓、中寮 除外之全部南投縣境。                     
竹 之 鄉 - 竹 山

  台灣割日,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年,光緒廿一年)林圮埔屬台 灣縣。次年,設林圮埔警察署,屬彰化民政都雲林民政支廳。明治三十 年(一八九七)改屬嘉義縣,於斗六辦務署下設林圮埔支署。明治三十 四年(一九○一)廢縣設廳,屬斗六廳,設林圮埔支廳及勞水坑支廳。 明治三十七年(一九○四)廢勞水坑支廳,併入林圮埔支廳。明治四十 二年(一九○九)屬南投廳。大正九年(一九二○)全島改為五州、三 市、四十七郡、二廳。設置竹山郡,屬台中州。竹山郡轄竹山莊、鹿谷 莊。林圮埔之名改為『竹山』自此開始。成立竹山莊,昭和七年(一九 三一)升格為竹山街。                     

  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設竹山區,屬台中縣,轄竹山鎮,鹿谷鄉。 竹山鹿谷自此分開成二個鄉鎮。三十九年,南投縣成立,轄五鎮八鄉, 竹山、鹿谷屬焉。                       

結 語


  一六六八年以前,竹山地方稱水沙連。文獻上有水沙連社,似水沙 連為番社名:但水沙連內山二十四社更有名,可見水沙連並非一社。水 沙連疑為當時漢人由林內向東望去濁水溪、清水溪交會,尤其夏季暴風 雨之後水沙連天,因以水沙連命名。另有一說是彰化靠山方面之平埔番 阿里郡族、稱內山生番為沙連,後以其地有日月潭,潭水渺茫,一望無 涯,因稱『水沙連』。                     

  一六六八年,因林圮與部下被殺,居民為紀念他的功績,稱其地為 林圮埔。到乾隆年間,成為街市,出現林圮埔街。但對竹山以東之地仍 以水沙連稱之。                        

  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在本地設水沙連堡以利差役管轄、便於徵 賦治安。其所轄地區即包括今日濁水溪沿岸之竹山、濁水、鹿谷、名間 、集集、水里,以至魚池、埔里、信義、仁愛等地。乾隆、嘉慶、道光 、咸豐、同治近一百年間,水沙連堡,也稱沙連堡,大約是簡稱之故: 也可能是後人以後來之稱呼加諸前代之故。            

  光緒元年,由於分出集集堡、五城堡,水沙連堡似因此改稱沙連堡 。到光緒十四年,雲林縣成立,濁水地區又分出為沙連下堡屬彰化縣。 沙連堡之範更小。只剩今日竹山鎮、鹿谷鄉、信義鄉。       

  割日後,日人沿用林圮埔,到民國九年才改稱竹山,同年鹿谷之名 才出現。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竹山鎮、鹿谷鄉成立。      

  由水沙連到林圮埔、到水沙連堡、到沙連堡、到竹山鎮,管轄範圍 ,愈來愈小。水沙連一詞也由大變小,一直向內山退去。因為其他地方 人文進化,新街莊出現,行政逐漸分立。我們由此可見漢人在台灣中部
開拓進程之一斑。 

淦你良 2010-03-02 15:32:28

淦淦幹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