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30 22:11:00牛兒VS.花仔
**今周刊**最難搞的客戶變成最大的客戶
六年一班的王浩,從菜鳥營業員到出任高盛台北分公司總經理。王浩認為,跑業務要成功沒有絕招,就是要認真。 他的信念是要把最難搞( tough )的客戶變成最大( top )的客戶。
九月初,美商高盛亞洲證券宣布,調升年僅三十一歲的台股業務主管王浩為台北分公司總經理。台北外資圈訝異這位空降來台不到兩年的六年級生怎麼升得這麼快?王浩個人則是對「總經理」這個新頭銜沒有一絲興奮,反而擔心行政瑣事牽絆,將降低他對客戶的服務品質。
對於大家好奇高盛為何啟用一位六年級生擔任總經理,王浩總是謙虛地說,「總經理」這個頭銜是為了與官方打交道用的。由他升任,是因為和他一同負責台股經紀業務的伍順輝,雖然比他早來台灣三個月,但是因為沒有高級業務員執照,只通過中文的營業員考試,而他運氣好,一來台灣就碰上英文的高業執照考試,一考就過,所以由他擔任總經理。
王浩還不忘強調,類似他這種英雄出少年的故事在高盛非常多,例如他的直屬老闆--全球經紀業務主管 Tom Morrow 就只有三十四歲。因為在高盛升遷不是看年紀而是看能力,只要你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能讓眾多同事服氣,願意諮詢你的意見,當愈多人願意向你諮詢,你的權力就會愈大。做隊長不是教練目標協助隊友得分
不過,攤開王浩的工作經歷,他在來台之前從未做過業務,以一個做業務不到兩年的六年級生,能夠迅速贏得周遭眾多資深業務人員的尊重,進而被公司拔擢為總經理,統領三十餘人的台北分公司,王浩確實是有兩把刷子。
芝加哥長大的王浩,是耶魯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紐約的 Lazard 公司從事購併業務,二十三歲被摩根士丹利證券挖角到香港做直接投資。之後王浩被高盛亞洲挖角,先是進入直接投資部門,接著被公司派至內部資產管理部門(類似台灣的自營部),從事海外可轉債( ECB )的操作。
五年的投資經驗,讓王浩自覺個性中商人的特質超過作投資,因此當高盛決定發展台股經紀業務時,算是「 ABC 」的王浩欣然接受被公司選派至台灣。 回憶去年初剛來台灣時的景況,王浩說,當時他沒有任何業務經驗、手上沒有客戶、公司也沒有給他任何頭銜,長官甚至暗示如果業績沒有起色,將另外調派主管來台。
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王浩從最難搞的客戶開始拜訪,用半年時間證明自己的能力足可勝任,去年年中才被公司派為台股經紀業務的主管。在他與四位業務員的衝刺下,高盛台北的股票交易金額從民國九十年的八九五億元,在去年衝破二千億元大關,外資交易市占率拉高到七%,在台灣外資券商排名從原本吊車尾的第十名,衝到目前的第五名。
作為台灣股票業務部門的負責人,王浩手下的四位業務大將個個都有十年以上經驗,王浩形容「他們知道的事情都比我多」。不過,年輕、經驗不足不是問題,能否做出正確的判斷才是關鍵。王浩說,因為他不是教練,只是隊長,作為一個隊長,主要是要協助隊友得分,讓大家都贏。
以 NBA 明星球員喬登為例,在芝加哥長大的王浩分析, 芝加哥公牛隊自從喬登加入後,儘管喬登個人表現優異,個人曾經獨得六十二分,但是,公牛隊戰績卻不見好轉。因此,他告訴自己不要作明星,要永遠幫助隊友得分,團隊成績好,大家才能一齊贏。
跑業務沒絕招 認真最重要
從菜鳥營業員到升任總經理,與王浩互動頻繁的高盛電子產業分析師金文衡認為,在證券業,年齡不是問題,能出眾全看專業能力。王浩因為反應快,尤其是對於客戶的需求,回應非常快。再加上他很肯學,又是 ABC,本土化速度快,專業能力迅速加強,因而贏得客戶的信任。
不過,跑業務要成功,王浩認為,沒有絕招就是要認真,他的信念是要把最難搞(tough)的客戶變成最大(top)的客戶。
目前手上共有四十到五十個客戶,這些客戶都是王浩每天用一通通電話、一封封電郵、加上勤於拜訪掙來的。由於這些散布亞洲各地、手握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客戶,幾乎都用電話答錄機來過濾電話,因此,業務員要做這些人的生意,第一步就是要先和這些資產管理者講到話。
為了和這些外資法人取得直接聯繫,王浩曾經用九個月去服務一個大客戶,才獲得這位客戶青睞而開始下單;即使這麼有耐心,目前也還有一個大型法人,過去兩年王浩已打了逾四百通電話聯絡,還是只能對著答錄機留言;儘管如此,王浩還是每周打四通電話,並挖空心思想各種話題,希望引起對方的興趣。
因為在乎客戶的利益,用勤奮博得客戶的青睞,王浩在工作上獲得同事的尊重,進而成為台北外資券商圈最年輕的總經理。不過,這位年輕總經理每天走路上下班,假日喜歡穿著拖鞋逛夜市,去年賺進的高薪,最大一筆拿去替父母在美國買房子,今年最大支出則是對教會的奉獻。
「錢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分數,或許會增加一些自由,但不會影響我原來的生活方式。」自認有些「老人個性」的王浩甚至指出,他在進入耶魯就讀後,一度相當自豪,以為自己變得不一樣了,其實那是一種不成熟。因此,他現在不會因為賺了一些錢、或是做了總經理,在心態上有什麼改變。
看來這個美國長大的六年級生,不論工作或是花錢,都和同儕不大一樣,或許就是因為這些差異,使他能夠迅速展露頭角。(本文轉自今周刊)
九月初,美商高盛亞洲證券宣布,調升年僅三十一歲的台股業務主管王浩為台北分公司總經理。台北外資圈訝異這位空降來台不到兩年的六年級生怎麼升得這麼快?王浩個人則是對「總經理」這個新頭銜沒有一絲興奮,反而擔心行政瑣事牽絆,將降低他對客戶的服務品質。
對於大家好奇高盛為何啟用一位六年級生擔任總經理,王浩總是謙虛地說,「總經理」這個頭銜是為了與官方打交道用的。由他升任,是因為和他一同負責台股經紀業務的伍順輝,雖然比他早來台灣三個月,但是因為沒有高級業務員執照,只通過中文的營業員考試,而他運氣好,一來台灣就碰上英文的高業執照考試,一考就過,所以由他擔任總經理。
王浩還不忘強調,類似他這種英雄出少年的故事在高盛非常多,例如他的直屬老闆--全球經紀業務主管 Tom Morrow 就只有三十四歲。因為在高盛升遷不是看年紀而是看能力,只要你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能讓眾多同事服氣,願意諮詢你的意見,當愈多人願意向你諮詢,你的權力就會愈大。做隊長不是教練目標協助隊友得分
不過,攤開王浩的工作經歷,他在來台之前從未做過業務,以一個做業務不到兩年的六年級生,能夠迅速贏得周遭眾多資深業務人員的尊重,進而被公司拔擢為總經理,統領三十餘人的台北分公司,王浩確實是有兩把刷子。
芝加哥長大的王浩,是耶魯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紐約的 Lazard 公司從事購併業務,二十三歲被摩根士丹利證券挖角到香港做直接投資。之後王浩被高盛亞洲挖角,先是進入直接投資部門,接著被公司派至內部資產管理部門(類似台灣的自營部),從事海外可轉債( ECB )的操作。
五年的投資經驗,讓王浩自覺個性中商人的特質超過作投資,因此當高盛決定發展台股經紀業務時,算是「 ABC 」的王浩欣然接受被公司選派至台灣。 回憶去年初剛來台灣時的景況,王浩說,當時他沒有任何業務經驗、手上沒有客戶、公司也沒有給他任何頭銜,長官甚至暗示如果業績沒有起色,將另外調派主管來台。
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王浩從最難搞的客戶開始拜訪,用半年時間證明自己的能力足可勝任,去年年中才被公司派為台股經紀業務的主管。在他與四位業務員的衝刺下,高盛台北的股票交易金額從民國九十年的八九五億元,在去年衝破二千億元大關,外資交易市占率拉高到七%,在台灣外資券商排名從原本吊車尾的第十名,衝到目前的第五名。
作為台灣股票業務部門的負責人,王浩手下的四位業務大將個個都有十年以上經驗,王浩形容「他們知道的事情都比我多」。不過,年輕、經驗不足不是問題,能否做出正確的判斷才是關鍵。王浩說,因為他不是教練,只是隊長,作為一個隊長,主要是要協助隊友得分,讓大家都贏。
以 NBA 明星球員喬登為例,在芝加哥長大的王浩分析, 芝加哥公牛隊自從喬登加入後,儘管喬登個人表現優異,個人曾經獨得六十二分,但是,公牛隊戰績卻不見好轉。因此,他告訴自己不要作明星,要永遠幫助隊友得分,團隊成績好,大家才能一齊贏。
跑業務沒絕招 認真最重要
從菜鳥營業員到升任總經理,與王浩互動頻繁的高盛電子產業分析師金文衡認為,在證券業,年齡不是問題,能出眾全看專業能力。王浩因為反應快,尤其是對於客戶的需求,回應非常快。再加上他很肯學,又是 ABC,本土化速度快,專業能力迅速加強,因而贏得客戶的信任。
不過,跑業務要成功,王浩認為,沒有絕招就是要認真,他的信念是要把最難搞(tough)的客戶變成最大(top)的客戶。
目前手上共有四十到五十個客戶,這些客戶都是王浩每天用一通通電話、一封封電郵、加上勤於拜訪掙來的。由於這些散布亞洲各地、手握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客戶,幾乎都用電話答錄機來過濾電話,因此,業務員要做這些人的生意,第一步就是要先和這些資產管理者講到話。
為了和這些外資法人取得直接聯繫,王浩曾經用九個月去服務一個大客戶,才獲得這位客戶青睞而開始下單;即使這麼有耐心,目前也還有一個大型法人,過去兩年王浩已打了逾四百通電話聯絡,還是只能對著答錄機留言;儘管如此,王浩還是每周打四通電話,並挖空心思想各種話題,希望引起對方的興趣。
因為在乎客戶的利益,用勤奮博得客戶的青睞,王浩在工作上獲得同事的尊重,進而成為台北外資券商圈最年輕的總經理。不過,這位年輕總經理每天走路上下班,假日喜歡穿著拖鞋逛夜市,去年賺進的高薪,最大一筆拿去替父母在美國買房子,今年最大支出則是對教會的奉獻。
「錢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分數,或許會增加一些自由,但不會影響我原來的生活方式。」自認有些「老人個性」的王浩甚至指出,他在進入耶魯就讀後,一度相當自豪,以為自己變得不一樣了,其實那是一種不成熟。因此,他現在不會因為賺了一些錢、或是做了總經理,在心態上有什麼改變。
看來這個美國長大的六年級生,不論工作或是花錢,都和同儕不大一樣,或許就是因為這些差異,使他能夠迅速展露頭角。(本文轉自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