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0 21:22:40牛兒VS.花仔
【天下雜誌】─美元一貶,亂了國際經濟
美元一貶,亂了國際經濟
=============================
作者:楊淑娟 /第278期
美元一貶,美國企業笑呵呵,為何布希還要站出來聲援強勢美元?一路走貶的美元,給美國和全球帶來什麼樣的麻煩?如何重寫國際經濟秩序?長期而言,該如何挽救國際經濟?
從去年迄今,美元對歐元、英鎊、日圓、加元等貨幣已經貶值超過一至三成。
更糟的是,有些主要國家發言模稜兩可,似乎不像以前那麼在乎美元強不強,加深世人疑慮。像德國、加拿大就都有官員指出,貨幣升值的幅度不至於影響出口,歐洲央行總裁杜森伯格更在演講中指出,歐元的匯價合理,不會影響企業競爭力。
強勢美元vs.優質美元
主角美國也連著幾個月不說清楚、講明白。
五月中旬,財政部長史諾不但明說美元貶值有利出口,還表示美國已重新定義,所謂的「強勢美元」是指「優質美元」——大眾對美元有信心、願意持有做為交易或儲存價值的工具、不易被仿造。
強勢美元政策不再指跟其他貨幣間的匯率嗎?「我們現在是在談我說的『優質美元』,」史諾回答記者,指出美元是適度的修正。
正當大家以為美國蓄意放手讓美元貶值,美元也進一步下挫後,六月初,布希才說市場低估美元,跟美國政策方向相反。
這些矛盾言論,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們的動機。因為在這場美元貶值秀中,美國的確得到不少好處。
美國企業是最大的贏家。事實上,早在布希上任後不久,製造業各組織就一直遊說布希政府,希望藉美元貶值救他們的業績。去年底以來,美國的出口果然因此持續上升。
在海外有營運的美商,更坐享美元貶值之利。像海外銷售超過總業績五成的IBM,第一季營收原只增加四%,但因為美元貶值,結果變成增加一一%。美林證券還指出,七成的美國科技硬體公司都是因此而營造漂亮的第一季業績。
美國也趁著美元不振,調整經濟體質。《Business Week》推估,企業的獲利因此好轉,可能帶動資本支出,刺激復甦。
此外,這還有助打壓通貨緊縮。因為美元貶值,進口品價格相對上升,使整體物價往上爬。美國唯一擔心的只是美元愈來愈不值錢,全球不願再繼續購買美股、美債,支持美國產業發展。但是美伊戰後,股市不斷上揚,短期內美股似乎仍受投資人的青睞。
強勢歐元來得不是時候
相形之下,其他國家就沒這麼好運。「美元貶值是以鄰為壑,」即使因此大賺一筆、以投機聞名的索羅斯都看不下去,說史諾放任美元下滑的談話與政策「不負責任」。
在歐洲,歐元區不少國家已經因此在經濟衰退邊緣掙扎,整個歐元區今年經濟可能只成長一%。
跟美國相反,歐洲企業正受到雙重打擊。歐元飆高、歐貨漲價,降低企業的出口競爭力與業績。像荷蘭的全球第三大超市集團阿霍德(Ahold)第一季營收原本成長近五%,但因為有近八成營收來自美國,業績換算成歐元後反而縮水一一%。「強勢歐元來得不是時候,」《華爾街日報》感嘆。
歐洲唯一可引以為慰的,就是歐元升值使得進口品較便宜而降低整體物價,擺脫通貨膨脹的憂慮,可以無後顧之憂地降息、刺激經濟,《時代雜誌》分析。
在亞洲,包含台灣在內的小龍、小虎也受池魚之殃。表面上,亞洲國家貨幣多半像《紐約時報》所言地盡量緊貼美元,對美元升值幅度不大,等於對歐元貶值,可以拓展歐洲市場。
但事實上,各國卻受匯率與美元固定的中國之害。柏克萊資本公司研究指出,過去一年以來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加權匯率已經貶值六.九%,有利中國出口。
現在包括日、韓、泰、新加坡、台灣等貨幣都已經對人民幣升值,出口受到中國更低價競爭之害。「我們三至四成的出口跟中國直接競爭,」南韓一名副部長對《華爾街日報》抱怨:「人民幣貶值會讓韓國很難過。」
美元貶值,短期內造成各區域經濟上此起彼落的效應,長期而言,更可能改寫國際經濟運作的邏輯。
例如,過去靠強勢美元維持信心的國際經濟,可能要靠美元不振來啟動復甦。美國是最大的消費國和出口地,如果美國經濟因貶值而好轉,很有可能會間接帶動各國經濟,《Business Week》推測。
另外,美國在國際經濟相關事務的領導位置也隨著趨於疲弱。
例如,在重建伊拉克方面,美國已經不像先前那麼強勢。《金融時報》報導,美伊戰後,美國一個月在伊拉克得花三十億美元,這遠非伊拉克出口石油的收入所能負擔。於是在六月初,美國決定「強力要求」歐洲、日本等國家做出「重要」的捐獻。
帶動全球經濟成長太沉重
甚至,美國不願再獨挑「全球經濟火車頭」的大樑。在《時代雜誌》舉行的一場座談會中,不少經濟學家指出,要維持美元幣值、帶領全球經濟信心與成長的任務太沉重、犧牲太大,布希寧可先貶值,刺激美國經濟,以利競選連任。
此外,布希也希望藉美元貶值,強迫因此受挫的歐、日檢討經濟政策、推動改革,共同承擔振興全球經濟的責任,不要一味依賴美國,「讓美元貶值變成『雙贏』的局面,」《時代雜誌》指出。
這麼一來,一向由美國、美元一路領銜的國際經濟,可能轉由各區域分頭並進。
歐洲的興起已不是新聞。除了歐元的成長,歐盟與歐元區將在歐陸進一步擴張,隔海而望的英國也感受到要加入歐元區的壓力。
英國政府為此大傷腦筋。英國民眾一直不願加入歐元區,但是跨國企業卻聲聲急催。包括波音、花旗、金百利與福特汽車等大型跨國企業聯合向英國首相布萊爾「上書」,希望採用歐元,以利企業在歐洲各國的營運與交流。更有日系車廠揚言威脅,如果英國不加入歐元區,就要終止在英國的投資。
人民幣國際化
在亞洲,中國與人民幣也崛起,漸成一股新勢力。雖然人民幣的兌換與匯率還沒有自由化,影響力卻蒸蒸日上。
例如,使用人民幣的區域正不斷擴散。《華爾街日報》報導,在香港、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地,都已有商家接受顧客以人民幣付款。在香港甚至已有可以提領人民幣的提款機、以人民幣計價的信用卡。「人民幣已經是亞洲最強的貨幣,只是流通量不夠,」金融分析師法柏指出。
另一方面,北京也坐視這種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外匯管理局長郭樹清估計,流通在海外的人民幣超過三百億,連美國也有地方可以兌換,政府「支持並審慎小心」人民幣逐漸國際化。
《華爾街日報》因而推論,未來人民幣大有成為「亞元」的架勢,與歐元、美元各據一方。
不過,展望未來,美元再這麼急貶下去的機率不高。
就國際經濟秩序而言,各國政府最終還是希望美元不要太弱。
如果市場人士以為美元將一路長貶,就會失去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加劇美元頹勢,負債累累的美國也將流失更多資金與振興經濟的動能。「美元不只是美國的貨幣,」《經濟學人》提醒。
這還可能演變成全球經濟災難。曾任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經濟幕僚的泰森分析,如果美元不斷下滑,不但國際不願再借錢給美國這個支撐高消費社會,有害國際經濟,歐、日、亞的出口一再衰退,也會拖垮全球,「大家都變成輸家」。
最緊張的恐怕是日本。日本政府在今年第一季就在市場上賣出二百億美元,阻止日圓升值。在八國高峰會前夕,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還先布希一步在媒體放話,說美國希望美元強勢,大喊:「就日本經濟現狀而言,日圓匯價太高了。」
更糟的是,有人擔心這會衍生成各國貨幣競貶。近來,各國紛紛大幅降息,阻擾對美元的漲勢。摩根士丹利在倫敦的首席貨幣經濟學家傑恩分析,在一九九○年代,擁有強勢貨幣是很酷的事,但現在的遊戲規則卻變成要有弱勢貨幣。
另外,近來美國經濟頻傳好消息,也會紓緩美元跌勢。美伊戰後,美國的消費者信心、股市、製造業的業績與預期都在往上翻揚;布希的減稅政策過關,也被認為有助於刺激民間消費。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一.九%,不但打破市場預期,不少金融機構都在最近預估,下半年可能成長四%以上。
不過,要全球經濟走出陰霾,最重要的還是投入體質改革。瑞銀華寶在倫敦的首席經濟學家麥格納斯指出,歐洲降息、日本解決銀行問題、各地加速退休金改革,才能刺激各地國內的成長,「這也是唯一能有好結果的方法。」
--
=============================
作者:楊淑娟 /第278期
美元一貶,美國企業笑呵呵,為何布希還要站出來聲援強勢美元?一路走貶的美元,給美國和全球帶來什麼樣的麻煩?如何重寫國際經濟秩序?長期而言,該如何挽救國際經濟?
從去年迄今,美元對歐元、英鎊、日圓、加元等貨幣已經貶值超過一至三成。
更糟的是,有些主要國家發言模稜兩可,似乎不像以前那麼在乎美元強不強,加深世人疑慮。像德國、加拿大就都有官員指出,貨幣升值的幅度不至於影響出口,歐洲央行總裁杜森伯格更在演講中指出,歐元的匯價合理,不會影響企業競爭力。
強勢美元vs.優質美元
主角美國也連著幾個月不說清楚、講明白。
五月中旬,財政部長史諾不但明說美元貶值有利出口,還表示美國已重新定義,所謂的「強勢美元」是指「優質美元」——大眾對美元有信心、願意持有做為交易或儲存價值的工具、不易被仿造。
強勢美元政策不再指跟其他貨幣間的匯率嗎?「我們現在是在談我說的『優質美元』,」史諾回答記者,指出美元是適度的修正。
正當大家以為美國蓄意放手讓美元貶值,美元也進一步下挫後,六月初,布希才說市場低估美元,跟美國政策方向相反。
這些矛盾言論,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們的動機。因為在這場美元貶值秀中,美國的確得到不少好處。
美國企業是最大的贏家。事實上,早在布希上任後不久,製造業各組織就一直遊說布希政府,希望藉美元貶值救他們的業績。去年底以來,美國的出口果然因此持續上升。
在海外有營運的美商,更坐享美元貶值之利。像海外銷售超過總業績五成的IBM,第一季營收原只增加四%,但因為美元貶值,結果變成增加一一%。美林證券還指出,七成的美國科技硬體公司都是因此而營造漂亮的第一季業績。
美國也趁著美元不振,調整經濟體質。《Business Week》推估,企業的獲利因此好轉,可能帶動資本支出,刺激復甦。
此外,這還有助打壓通貨緊縮。因為美元貶值,進口品價格相對上升,使整體物價往上爬。美國唯一擔心的只是美元愈來愈不值錢,全球不願再繼續購買美股、美債,支持美國產業發展。但是美伊戰後,股市不斷上揚,短期內美股似乎仍受投資人的青睞。
強勢歐元來得不是時候
相形之下,其他國家就沒這麼好運。「美元貶值是以鄰為壑,」即使因此大賺一筆、以投機聞名的索羅斯都看不下去,說史諾放任美元下滑的談話與政策「不負責任」。
在歐洲,歐元區不少國家已經因此在經濟衰退邊緣掙扎,整個歐元區今年經濟可能只成長一%。
跟美國相反,歐洲企業正受到雙重打擊。歐元飆高、歐貨漲價,降低企業的出口競爭力與業績。像荷蘭的全球第三大超市集團阿霍德(Ahold)第一季營收原本成長近五%,但因為有近八成營收來自美國,業績換算成歐元後反而縮水一一%。「強勢歐元來得不是時候,」《華爾街日報》感嘆。
歐洲唯一可引以為慰的,就是歐元升值使得進口品較便宜而降低整體物價,擺脫通貨膨脹的憂慮,可以無後顧之憂地降息、刺激經濟,《時代雜誌》分析。
在亞洲,包含台灣在內的小龍、小虎也受池魚之殃。表面上,亞洲國家貨幣多半像《紐約時報》所言地盡量緊貼美元,對美元升值幅度不大,等於對歐元貶值,可以拓展歐洲市場。
但事實上,各國卻受匯率與美元固定的中國之害。柏克萊資本公司研究指出,過去一年以來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加權匯率已經貶值六.九%,有利中國出口。
現在包括日、韓、泰、新加坡、台灣等貨幣都已經對人民幣升值,出口受到中國更低價競爭之害。「我們三至四成的出口跟中國直接競爭,」南韓一名副部長對《華爾街日報》抱怨:「人民幣貶值會讓韓國很難過。」
美元貶值,短期內造成各區域經濟上此起彼落的效應,長期而言,更可能改寫國際經濟運作的邏輯。
例如,過去靠強勢美元維持信心的國際經濟,可能要靠美元不振來啟動復甦。美國是最大的消費國和出口地,如果美國經濟因貶值而好轉,很有可能會間接帶動各國經濟,《Business Week》推測。
另外,美國在國際經濟相關事務的領導位置也隨著趨於疲弱。
例如,在重建伊拉克方面,美國已經不像先前那麼強勢。《金融時報》報導,美伊戰後,美國一個月在伊拉克得花三十億美元,這遠非伊拉克出口石油的收入所能負擔。於是在六月初,美國決定「強力要求」歐洲、日本等國家做出「重要」的捐獻。
帶動全球經濟成長太沉重
甚至,美國不願再獨挑「全球經濟火車頭」的大樑。在《時代雜誌》舉行的一場座談會中,不少經濟學家指出,要維持美元幣值、帶領全球經濟信心與成長的任務太沉重、犧牲太大,布希寧可先貶值,刺激美國經濟,以利競選連任。
此外,布希也希望藉美元貶值,強迫因此受挫的歐、日檢討經濟政策、推動改革,共同承擔振興全球經濟的責任,不要一味依賴美國,「讓美元貶值變成『雙贏』的局面,」《時代雜誌》指出。
這麼一來,一向由美國、美元一路領銜的國際經濟,可能轉由各區域分頭並進。
歐洲的興起已不是新聞。除了歐元的成長,歐盟與歐元區將在歐陸進一步擴張,隔海而望的英國也感受到要加入歐元區的壓力。
英國政府為此大傷腦筋。英國民眾一直不願加入歐元區,但是跨國企業卻聲聲急催。包括波音、花旗、金百利與福特汽車等大型跨國企業聯合向英國首相布萊爾「上書」,希望採用歐元,以利企業在歐洲各國的營運與交流。更有日系車廠揚言威脅,如果英國不加入歐元區,就要終止在英國的投資。
人民幣國際化
在亞洲,中國與人民幣也崛起,漸成一股新勢力。雖然人民幣的兌換與匯率還沒有自由化,影響力卻蒸蒸日上。
例如,使用人民幣的區域正不斷擴散。《華爾街日報》報導,在香港、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地,都已有商家接受顧客以人民幣付款。在香港甚至已有可以提領人民幣的提款機、以人民幣計價的信用卡。「人民幣已經是亞洲最強的貨幣,只是流通量不夠,」金融分析師法柏指出。
另一方面,北京也坐視這種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外匯管理局長郭樹清估計,流通在海外的人民幣超過三百億,連美國也有地方可以兌換,政府「支持並審慎小心」人民幣逐漸國際化。
《華爾街日報》因而推論,未來人民幣大有成為「亞元」的架勢,與歐元、美元各據一方。
不過,展望未來,美元再這麼急貶下去的機率不高。
就國際經濟秩序而言,各國政府最終還是希望美元不要太弱。
如果市場人士以為美元將一路長貶,就會失去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加劇美元頹勢,負債累累的美國也將流失更多資金與振興經濟的動能。「美元不只是美國的貨幣,」《經濟學人》提醒。
這還可能演變成全球經濟災難。曾任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經濟幕僚的泰森分析,如果美元不斷下滑,不但國際不願再借錢給美國這個支撐高消費社會,有害國際經濟,歐、日、亞的出口一再衰退,也會拖垮全球,「大家都變成輸家」。
最緊張的恐怕是日本。日本政府在今年第一季就在市場上賣出二百億美元,阻止日圓升值。在八國高峰會前夕,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還先布希一步在媒體放話,說美國希望美元強勢,大喊:「就日本經濟現狀而言,日圓匯價太高了。」
更糟的是,有人擔心這會衍生成各國貨幣競貶。近來,各國紛紛大幅降息,阻擾對美元的漲勢。摩根士丹利在倫敦的首席貨幣經濟學家傑恩分析,在一九九○年代,擁有強勢貨幣是很酷的事,但現在的遊戲規則卻變成要有弱勢貨幣。
另外,近來美國經濟頻傳好消息,也會紓緩美元跌勢。美伊戰後,美國的消費者信心、股市、製造業的業績與預期都在往上翻揚;布希的減稅政策過關,也被認為有助於刺激民間消費。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一.九%,不但打破市場預期,不少金融機構都在最近預估,下半年可能成長四%以上。
不過,要全球經濟走出陰霾,最重要的還是投入體質改革。瑞銀華寶在倫敦的首席經濟學家麥格納斯指出,歐洲降息、日本解決銀行問題、各地加速退休金改革,才能刺激各地國內的成長,「這也是唯一能有好結果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