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3 23:02:59牛兒VS.花仔

【天下雜誌】新世代管理大師唐納.薩爾:我為什麼對台

前言:當廠商與客戶合作關係變為「手銬」,大規模投資成為負擔,面對大環境潛在風險,企業該實現什麼變革承諾?《天下雜誌》邀請新世代管理大師唐納薩爾,暢談台灣面對未來的致勝關鍵。

問:台灣過去一直很成功,特別是在全球的供應鏈中,扮演關鍵的研發、製造角色。你認為這樣的成功方程式需要做怎樣的改變?哪些行動慣性必須被克服?在轉型變革時,需要哪些承諾?

答:「台灣公司」(Taiwan Inc.)有它潛在的風險,就是和代工客戶間的關係,正慢慢變成台灣廠商的「手銬」。台灣的經濟實力、優勢很大部份原因來自於IT產業和國際品牌客戶合作得非常密切。但想想像汽車產業,譬如福特、日產等等,他們對供應商說,我有顧客,我要你打開帳本,讓我看清楚你的成本結構;我給你一些利潤,你每年自己要下降五%的成本,這讓供應商日子愈來愈難過。這和台灣IT產業的威脅是一樣的,經理人應該想想,是不是有別的選擇。

另外,台灣企業習慣在硬體設備上進行大規模投資,但這種資源可能變成重擔。我在哈佛商學院教創業時總是告訴學生,「東西如果可以租,就不要買,如果可以借,就不要租,最好是別人付你錢讓你來蓋。」
但是,我對台灣的未來還是非常樂觀的。台灣至少有三個關鍵機會。
未來台灣的三個關鍵機會

第一,台灣企業可以把資源用在其他

很多地方,譬如建立品牌。不要把資源集中投資在硬體資產上。我知道台灣一些企業曾努力建立品牌,但成果不如他們預期。但我想提醒各位,十二年前,也沒什麼人知道諾基亞,更沒聽過三星。建立全球品牌當然不容易,雖然不容易,但是可能成功。台灣有這麼多技術、流程、品質上的高手,是有條件建立自己的品牌的,不必這麼快就想放棄。

第二,不要只想著製造產品,而應該將周邊相關的服務與產品一起結合。台灣許多企業已經做了示範,不只是製造零組件,而是提供整合的運籌服務、供應鏈管理。

奇異的前CEO威爾許也正是這麼改造奇異的。他接掌奇異的一九八○年初,奇異是個不折不扣的產品公司。威爾許將服務與產品一起結合,譬如一併提供售後服務與財務上的服務,這個模式後來證明有很大的商機。

第三,也是最顯著的機會,就是台灣可以成為西方和中國大陸之間的介面。中國周圍的國家如新加坡、香港、南韓,沒有一個像台灣

擁有這麼多對中國了解的專家和知識。香港人的英文當然好,但據我觀察,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了解,還是超越香港。
我對大陸電腦大品牌聯想如何詮釋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它在香港上市,對自己的詮釋是:盲眼的巨人肩上,坐著一個洞察銳利的人。意思就是說,中國有最便宜的勞工,但他們是盲的,不知要如何工作,為誰工作,他們需要有人坐在他們的肩膀上,給他們方向。這其實就是台灣可以扮演的位置。

效益逐漸下降的產業群聚

問:正如你所說,我們在中國大陸可以扮演資源整合者的角色,但台灣許多企業將資源投注中國大陸,在中國大陸建立了產業群聚,現在反而為產能過剩所苦。你會建議怎樣的變革承諾,來解決這個問題?

答:我把問題拆解成兩部份:產業群聚和產能過剩。

產業群聚在產業發展的早期,廠商確實會受益。因為靠得近,可以互相學習,現在在大陸便是如此。但長期看來,效益會下降,因為彼此太接近,競爭策略也差不多,不易進步,不過那是長久以後的問題。

另外,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們看看鋼鐵、汽車、石化,這些產業共同的特色都是大投資、大產能,所以利潤都微薄,但沒有人倒閉,
也沒什麼人賺錢。如果經理人認為你的企業有這樣的危機,請回頭想想我剛說的,如果你能租就不買,如果能借就不租,讓自己的資產變輕。另外就是結合產品與周邊服務,這樣你不需要把資源都投在固定資產上,可以把資源投入在服務上。
問:在這麼快速變遷的世界中,領導者、經理人應該多久檢視一次他的變革承諾?

答:這因每個產業的變化速度而異。一般而言,一年一次。退後一步,看看你現在的承諾,檢視環境中可能的機會,想想有什麼威脅,做一個很快的測試。

哪些承諾仍然有效?哪些該強化?哪些是掣肘?這不用花幾十萬請顧問公司來做,你自己就可以做,花一週時間就很充足。

如果你處在轉變非常快的產業中,檢視就要比較頻繁,一季一次差不多。這不是冗長的分析,而是快速的檢驗,不要只想我要做什麼,而要想過去這段時間中,做哪些事遇到阻礙,有哪些可能是行動慣性。

問:行動慣性可以非常快速的發現嗎?

答:這個世界充滿了威脅與挑戰。每天,每位經理人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威脅?真正的行動慣性?另外哪些機會才是真正的黃金機會?你要怎麼知道?

首先,退一步,快速檢視這個環境,是經營團隊可以採用的技巧,這是流程的部份。另一方面,就是你的團隊必須具備某種特質,讓檢視有效而且有意義。好的經營團隊是真心想把事情做好,更重要的是,可以不同意彼此的看法,經營團隊要學會如何爭論,但仍然不影響團隊運作。

另外,團隊成員必須常常碰面、討論,每天或是每週,不是一年才碰一次面。他們會在各種場合討論公司的各種事態,看看是不是有小事情可能演變成大地震,也研究各種可能解決的方案。

以勇氣面對變革

團隊也必須要多元,由不同的年齡、背景、專業、性別的人組成。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發展,這樣才不會每個人看到機會、威脅,都認為是同等的輕重。

問:選擇領導人去克服行動慣性一直是很重要的問題。進行變革的領導人,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答:第一,他個人必須對變革承諾始終如一。譬如IBM前CEO葛斯納,他成功地把IBM從賣產品的公司變成賣服務的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可以看到方向,因為他總是把自己當作顧客。他在美國運通時如此,在餅乾公司納貝斯克時也是如此,他每天都是這樣檢視自己。麥肯錫的鮑爾,用「專業價值」改變麥肯錫,也

是始終堅持同樣的變革承諾。
第二,領導人往往是從組織中很「有趣」的位置出線。

企業界一直在談論一個話題,到底是外來人較適合擔任變革領導人,還是內部的人。我發現很有趣的現象,變革成功的企業,領導人多半是「來自公司內部的外人」。他不是企業核心組織裡的人,可能來自國際分公司,公司的分支;他知道組織的情況,但不會被過去的承諾阻擋。

第三,領導人需要勇氣。變革決策都是孤獨的決策。當葛斯納決定IBM必須維持是一個公司時,當時有多少人說,IBM太龐大了,應該拆成幾個公司才有效率。葛斯納需要勇氣去執行他的決定。

我所研究變革成功的領導人,他們當然有眼光、有執行力,但到了最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們的勇氣:有勇氣比別人早做決定、做別人否定的決定、做競爭者不做的事。企業的日常經營不需要太多勇氣,但是當變革來臨時,需要真正的勇氣。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284期 2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