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紀律能治療孩子的行為問題
海倫.凱勒的啟示
過去幾年來盛行無人管束的教育模式,導致孩子表現出一種令人無法忍耐的、自我中心的挑戰態度,這些孩子很像蘇利文 老師出現之前的海倫.凱勒:太多愛,太少紀律。他們始終期盼情感上與物質上的饋贈,沒有學會放棄,他們依照著「我。一切。立刻」的方程式過日子。
這些孩子在很正常的環境裡長大,不缺慈愛的父母,但是他們既不識界限,也不知挑戰為何物,經歷不到紀律與清楚領導的正面影響。父母,多半時候都是無微不至,為孩子們鋪平所有的道路,永遠都支持他們。
兒童及青少年這種染上了濃濃自戀色彩的挑戰態度,是過去幾十年中使人十分惱火的教育現象。缺乏接受嚴厲與樂趣的態度,加上自憐,以及一種無法滿足的消費欲望,使得許多青少年的生活從此成型。 成長中少不了的喝酒、吸毒與吸菸,更將他們推向無人管束的境地。
用紀律「治療」青少年問題
許多青少年的案例,都暴露出缺乏清楚領導與紀律的後果。我想舉一個特別明顯因紀律而「治癒」的個案。有一天,一位十五歲的男孩被送到我這裡,九年級的他
資賦優異,卻可能再度留級。我本來要告訴他,因為他不接受管教,加上喝酒的問題,以及懶散的態度,必須離開學校。我們不是沒有尋求過心理諮商,然而已經彈
盡援絕了。看他百般懊悔又無助地坐在我面前,我突然靈機一動,對他說:「如果你願意去上我們最嚴格的英式寄宿學校,一所傳統的男子寄宿學校一年,之後你就
可以回到薩勒姆來。」他說好。
他在英國遇到的,是一個階級分明的團體,紀律與秩序凌駕一切,服從乃理所當
然;穿制服是義務,違反校規時懲罰接踵而至,成年人的權威,包括學生共治的功能,都是無可爭議的。所有的休閒活動都屬於義務性質;晨禱為一天揭開序幕,所
有人都必須參加,無論信仰的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或無神論。這所學校符合了一個教育機構的恐怖形象。
待在那所學校造就出一個成功的故事:男孩停止喝酒,蛻變成一位熱情洋溢的越野跑者,開始工作,對新式運動興趣濃厚。他從一個遭受心理打擊的少年蛻變為年
輕人,成績不錯,充滿自信,那些過去把他從正途拐走的誘惑,再也靠近不了他。一年後他回到薩勒姆,順利地走自己的路,直至高中畢業。
今日英國寄宿學校的教育風格是他成功的原因——幽默、鼓勵與信心伴隨著嚴格的紀律。
有一些振奮人心的例子,讓我們知道青少年能在親切關懷但嚴格的領導之下,透過共同參與一項讓他們放手去做並且從中成長的計畫,而贏得自信。柏林愛樂交響 樂團的總監賽門.拉圖和英國芭蕾編舞家馬爾度,與兩百五十個孩子一起排練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並且把這場演出準備的過程拍成紀錄片《舞在柏林》。那 位編舞家最常提到的詞就是「紀律」。
紀律是青少年建立對自己創造力之信心的先決條件。觀眾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這些孩子如何在嚴格紀律之辨證,以及編舞家充滿愛的饋贈中得到發展。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假使有人信任、說一不二地要求孩子,同時讓他們在團體中相互影響,青少年能被引領到何等的高度。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都應該看一看這部影片,了解自己有權力訓練青少年遵守紀律。
上一篇:轉錄:教育孩子,你為什麽沒耐心
下一篇:轉錄;十大做法會寵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