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4 00:17:25

千江有水千江月(上)

  《千江有水千江月》為聯合報六九年度長篇小說首獎作品,評審委員
司馬中原先生說道:「內容是以布袋的蕭姓大家族為中心,從生活中
體現傳統的習俗和親情,能與我們的文化道統融而為一,文字平實、
洗鍊,情景生動、高妙,而著者在文字佈局格調,頗有紅樓夢的味道
;另外,這篇小說生活性很強,寫得細緻深沈,且具有無限的愛心與
無形的教化力,從古老的人平樸風情的觀念寫到今天重私利的社會,
寫得相當厚道。」

  到如今,《千江有水千江月》仍是各大書店排行版
的常客。我無法完全得知其餘讀者對此書的看法,至少我本身談不上
喜歡,會挑這本書作為小論文的探討對象,其實是出自於對本書的質
疑,質疑什麼呢?一本書之所以會風行,固然本身即屬佳作者不在少
數,但事實上,暢銷書往往不等於是一本能啟發讀者思考的書,而一
本書的價值決不僅只於文以載道,引導思考

  但也許,一本書的風行,或多或少是因為書中的世界是生活在現今的人們理想的投影,對於
回不去的過往的懷舊,那麼在書中所表達的,是怎樣的世界怎樣的人
?寫作過程中,相關資料與書評的尋找,其實有一定的困難,因為過
去雖曾有許多相關書評,但似乎並未集結成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只得在圖書館中翻閱過期的期刊雜誌,但前前後後也只找到一篇書評
,最後瀏覽了幾個BBS站上的相關討論,啟發我進一步的思考。

  本文就《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風俗民情、故事處理的藝術性、被小說獎
的評委評論為本書最大敗筆,也就是男女主角分手的原因交代不清這
點以及本書所讚許的父權文化,做進一步的研討。

==================================================================================
故事發生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嘉義布袋鎮,從女主角貞觀的誕生,
以順敘法娓娓道出交織在大家庭中的親情、友情、愛情。

在貞觀初中聯考後,四妗么兒銀祥因玩捉迷藏躲進棺材裡而悶死,四
妗姪兒大信前來安慰,一次大意,大信被虱目魚刺扎到咽喉,為此,
貞觀遞上一根麥芽糖,解除了大信疼痛,卻間接造就了日後兩人淡然
若水的情誼。

魚雁往返間,貞觀與大信情愫漸生,然一切情誼卻在大信一句:妳這
樣做,我很遺憾!(註1)畫下句點。

在經歷一切痛苦與掙扎後,貞觀上山探望出家的大妗時,與一名不識
愁滋味的小男孩偶遇,在小男孩純真的童言童語中,貞觀豁然開朗,
了解了怎樣的痛苦、怎樣的吐絲、怎樣的自縛,而終究也只是生命蛻
變的過程(註2)決心將所有大信給過她的痛苦,將它還天,還地,
還諸神佛(註3)

==============================================================================

若單就地方風土民情的細膩描繪(比如在書中,對於新娘子在過門後
第一個端陽,要親自製做馨香分送鄰居小孩這項禮俗種種細節的描寫
),方言的自然運用看來,《千江有水千江月》無疑是成功的;但若
就整本書結構的完整性、劇情的連貫性與整體的藝術處理手法來說,
卻顯得生硬而薄弱;而如果針對書中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能力、對角色
性格的掌握以及對人性刻劃的深度來評論,《千江有水千江月》卻是
一部缺乏深度,甚至可說是膚淺的作品。

 1.細膩的橋斷;鬆散的架構

  A.細膩的橋段
  
   a.這本書其實比較適合當作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欣賞,許多橋
    段均刻劃得溫馨動人,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橋段是這樣:
    描述貞觀表兄銀城兒子作滿月送油飯,貞觀一一將油飯分送
    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回來時,盤中總有半盤面的白米,這
    便是人家的回禮,因為過去中國人禮尚往來,也許禮薄但情
    義深厚,反觀現今,巍峨高樓封鎖現代人的視線,阻絕人心
    的往來,送禮,往往成為一種交際形式,東西價值是高了,
    但卻失落了人與人之間的坦誠與真心。

   b.書中語言的運用有很獨到之處,閩南語方言的大量運用讓故
    事更顯平易近人、生動活潑,而有一些具有地方風味的事物
    也僅適用方言表達,舉個例子吧!作者引用「桃花過渡」小
    調全文(註4),趣味盎然,若非以閩南語表達,就念不出
    它的原味了。

   c.對風俗文化的描述,自然不加雕琢也是本書一大特色。譬如
    ,七夕圓要按一個凹,給織女裝眼淚(註5)便寫得很傳神
    ,讓人身歷其境。

  B.鬆散的架構

與各個橋段鋪陳自然相較下,《千江有水千江月》整體結構顯
   得無力鬆散。故事一開始,便以平鋪直敘的敘事手法展開,依
   時序發展,並無奇特吸引人之處,可謂平淡,而作者對情節的
   發展掌握能力亦談不上成功,經常在時空上來回跳動,比如在
   二之二裡,大信被魚刺噎著,被貞觀用麥芽糖治好,作者進而
   鋪述其他事情,可在三之二,又隨興轉回到大信身上,其中轉
   折與就只這麼一句:說起這些,不免要繞回到大信來(註6)
   沒有絲毫藝術性的安排,轉折處生硬不自然,劇情缺乏連貫性
   ,只是作者隨興所致,卻無法在隨性的情節中扣緊主題。

  所以單就片斷性地描述,《千江有水千江月》寫得細膩入微,每
次閱讀,都讓人有不同的體會與感受,但若依故事結構完整性與
  藝術性看來,《千江有水千江月》卻不算成功。
  

 2.沙上的樓閣;虛幻的愛戀
  
  《千江有水千江月》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幾乎所有評委都認為這
  是一個藝術處理上的大缺陷,即是男女主角分手的理由交付不清
  ;而眾多讀者都對貞觀大信這對互為知己的璧人,有情人不能成
  眷屬的結局深感惋惜。但事實上,從故事字裡行間判斷,也許貞
  觀大信的離異其實並不令人訝異。

  A.貞觀心中的大信

   會特別強調是貞觀心中的大信是有原因的,因為作者一直是透
   過貞觀的眼睛來描述大信,大信真正的戲份其實不多,也沒有
   進一步的描寫,而事實上,貞觀看到的大信亦非是真正的大信
   (很難想像有一個人能真正了解另一人,更何況貞觀少女情懷
   一片,有道是情人眼裡出西施。)舉個實例,貞觀認為大信是
   一個又要自負、又要謙虛的人,而原因居然是大信穿了白上衣
   、白底條紋長褲,還說那西褲是全國唯一(註7)看到這裡,
   只能說......這,實在是太......難以理解了,這兩者,有什
   麼直接關係?所以根據原文,我只能拼湊出貞觀心目中的大信


   a.貞觀認為大信是嶔崎磊落的,真誠坦白的

    書中曾多次提及,貞觀認為大信是個有操守的謙謙君子,所
以這個假設並不難成立。    

b.貞觀認為大信是有判斷力與決策能力的

    這點應該是毋庸置疑,書中不斷強調,貞觀讚美大信,是個
    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信在貞觀的眼中總是聰明、理智而充
    滿理想與抱負的。貞觀對大信應該是充滿崇拜與依賴,貞觀
    出生在一個保守的大家庭,如果說自幼被灌輸無條件相信自
己所愛的男人,也不為過。

c.貞觀認為大信是無堅不摧的

    這個假設比較難以成立,書中並無正面提及,不過作者筆下
    的大信在眾人眼中是優秀而出色的,生命中唯一一次的挫折
    恐怕只有大學失戀,而大信不曾對貞觀提及失戀的往事,唯
    一的一次在信中提起,大信也只說那是別人的故事,中國的
  傳統觀念,男人是不該示弱的,特別大信在喜歡的女孩面前
    ,在虛榮心作祟下,表現的無懈可擊也是無可厚非。

   而大信真是如此嗎?書中鮮少描述當他面臨生命中挫折時的應
   變能力,事實上,大信絕大多數是處於優渥的環境,真正能說
得上是挫折,只有大學失戀與當兵時發生的問題吧!失戀一事
,僅淡淡幾筆,何況即便是果決之人,面臨感情時也很難當斷
   則斷,嚴格說來,大信的表現算得上有風度,在此便不多談。
   來談談他當兵時如何面對挫敗吧!其實他談不上是面對挫折,
   因為他並沒有試著花費心思解決他和貞觀的衝突,甚至於在那
   之後,沒有再給過貞觀隻字片語,為何他不試圖力挽狂瀾?也
   許,他是在等待貞觀低頭也說不定。看得出,作者在一開始就
打算將他倆配成一對,比如在一之四,貞觀的無心之語:這路
   連我閉著眼睛都能走(註8)與大信一句:西門町他閉著眼睛
   也會走(註9)不謀而合,相似的情景還有許多,此是後話,
   暫且不提。但兩人真正相處的次數實在太少也太短暫,在決裂
   前,沒有過任何衝突,連帶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而大信不曾在
   貞觀前犯錯,他向來出色為眾人讚揚,書中,他不曾有過認錯
   的經驗,也拉不下這個臉賠罪;他認為貞觀該懂他,只可惜,
   在戀愛過程中,女人往往聽不懂男人的話(註10)那貞觀呢
?她將一切主導全交給大信,一如同大信前往英國時她不曾有
過任何表示,她以他的意見為意見,大信是無懈可擊的,全盤
   依賴是理所當然,女蘿附喬木,殊不知哪一天,當女人心目中
   的大樹倒塌時該如何自處,是否該學習自己生根?於是兩個人
   都只是在等待,等待對方為自己付出更多,卻不曾開口要求。    

  B.泡沫般的戀情

   貞觀和大信真算的上知音嗎?恐怕不然,從相識到魚雁往返再
   到決裂,雖歷時多年,但兩人面對面的次數寥寥無幾,書信是
   兩人溝通的媒介;詩詞構築成兩顆心的橋樑。但,寫出的是真
   是自己的心情嗎?
   
   a.我們無法自言語中完全明瞭一個人,同樣的,無法從信的內
    容懂得對方。一般說來,寫信的時候,我們的頭腦是較為冷
    靜的,對事情的看法,用字遣詞都較為深思,換言之,那是
    修飾過後的心情。貞觀大信亦是如此,貞觀對大信的故鄉,
    也就是對台北一直是無法喜愛,但每次大信在信中問起貞觀
對台北的看法,而貞觀只是不斷地避重就輕。

   b.用詩詞談心,是很浪漫的一件事。只是,一首並非出於己的
    詩,是很難完全貼近自己的情思,因為詩作的背景不同;縱
    使是自己的作品,道出的,也可能只是一份過時的心情,而
    人的心思,總伴隨四時的流轉而變異。

   作者不斷強調大信與貞觀在冥冥之間的心靈感應,有太多的巧
   合應運而生,九之二,貞觀正和姊妹搓圓子,也不知怎樣,心
   血來潮,獨自一人往前廳方向走來,一抬眼,大信就站在眼前
   說:「貞觀,吾乃大信也」(註11)十四之一,兩人許久未
   見,貞觀半夜下床來,摸黑到廚房,只是無意識,等腳一跨入
   裡間,人差些就大叫出來「--是你」(註12)分隔兩地,
   兩人甚至連看得書都不約而同(註13)這一切作者怎樣解釋
   呢?靈魂真的會飛;身心內有大事情時,三魂七破會分出一魂
   二破趕赴在前,先去與己身相親的另一具神魂知會,先去敲他
   性靈、身心的窗--(註14)

   兩個人甚至連筆跡都雷同--

   有太多太多的巧合讓他倆自以為自己是對方靈魂的伴侶,未曾
   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了解對方,也不曾攜手面對生命中的風風
雨雨;在貞觀心中,大信是無懈可擊的;在大信心中,貞觀是
   冰雪聰明的,不消他說任何一句話,她便懂他;於是,兩人愛
   上了彼此心目中美麗的假象,一場美麗的夢境,無法容忍對方
   的一絲絲不完美,甚至不肯多花一些時間聽聽對方的感受,當
   大信發現貞觀的錯誤時(至少在大信心中,貞觀的行為是個不
   可被原諒的錯誤)完美的假象不復存在,夢醒了,泡沫般的愛
   戀亦隨之幻滅。

  C.從執著到灑脫

無論貞觀愛上的、執著的、為之痛苦的是什麼,至少最後,她
   自持續悲傷中走出,不再緬懷已逝的過往,憐取眼前人,便是
   令人激賞的。至於過去,也許她仍無法忘懷,但至少她已試著
   去釋懷。

 








資料來源:http://lib.tngs.tn.edu.tw/fish/reports/rp-9004/rp-9004a/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