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7 22:53:30原好
閱讀‧色戒的總總形容
我需要轉變,或許扭動之後才會看見反高潮,她的小說並不是我最鍾愛的文體,但她的文字還是迷戀我,看完〈色‧戒〉免不了又要對張愛玲膜拜三回,她的文字給我一種荒涼哲學的況味,她的小說裡主角們都不是英雄,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廣大負荷者。每次看完小說總覺得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時代的總量,每看完一遍就覺得舊的東西在崩壞,新的東西在滋長。
最近很火熱的【戒!色】是改編張愛玲小說的一部movie,導演是李安,看完158min的電影,我呆坐在大螢幕前,一直思索一直思索,平常的我,總是抓著友人頻頻評論;這次卻沒有,因為我看到李安眼中的張愛玲,原來是跟我很不一樣的,當我踏出戲院門口時,我簡直按著胸口深深被李安感動著。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張愛玲的文字很重細節和周圍的取譬,她會透過味覺詞性、觸覺形容、嗅覺氣氛,描繪出情節、人物、時空、對話、風格與人生觀;李安的電影則營造大量的感官,清楚的畫面在每個關鍵時刻適時地插入這部間諜小說;說穿了這原是一個施以美人計謀刺特務的諜報故事,小說中沒有專注於熱血抗敵、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蹟,也不著重筆墨於婉轉纏綿、鴛蝴男女之柔情描寫。
情節的發展是建築在獵人與獵物的追逐關係,故事中角色們利用著彼此人性的弱點在下注相搏。「佈施」的釣餌即是通過「色」、「戒」的考驗,文本的「色」意指女色、「戒」則指鑽戒,如此一來在我看了兩遍電影版的【戒!色】之後,有了另一番體悟,我認為色應指「態度」、而戒則指「不動心起念」,這是一種對人性變化盲目不可解,與人世間愛恨情仇無準則的最佳詮釋。
我眼中的李安用一種很柔的手法,拍出了我心中想表達的那種轉折,和來自「原著」中複雜的人性與戲夢人生的糾葛,封鎖在佳芝的心理描摹和易先生的心理刻劃,這些都正中我們生命峰迴路轉的鋪排。李安拍出了一種擱置與懸疑性,在張愛玲聲色不動的文字又更添增一份驚悚效果。
至於劇中著墨最多的「情愛」臨摹充斥著性徵與意念,與文本中張愛玲的筆觸有異曲同工之妙,帶領讀者或觀者無限空間的遐想,把「血淋淋」的愛情童話正中下懷到骨子裡,讓人分不清人類根本的困境。為了看清楚故事的原料,我深入作者本身的外緣環境,在了解張愛玲的時代背景和感情世界後,卻多了一層失落感,她與胡蘭成那段過去的試煉與創傷,有多少是世間男女能抵抗的呢?又有多少寄託在〈色‧戒〉背後呢?
暫時撇開王佳芝和張愛玲本身的情慾釋放連結這塊,在片中有兩段畫面一直是我覺得張愛玲和李安各自突顯特色的地方,一個是佳芝在咖啡廳裡「等待」那一段,張愛玲的文字寫的讓我印象深刻:‧‧‧『等最難熬,男人還可以抽一根煙。她打開手提袋,取出一小瓶香水,‧‧‧蘸了香水在耳垂背後一抹,微涼有棱,一片空茫中只有這點接觸。再抹那邊耳朵底下,半晌才聞見短短一縷梔子花香。』文本中這段寫的極好,在我看完李安的詮釋之後,我看見張愛玲描摹細節、烘托氛圍的功力。
而李安在電影中鋪陳「佳芝、鄺裕民、老吳」那幾場戲中戲帶出佳芝的心境也是表現手法很棒的地方,最讓我感動的是佳芝的自白中呈現出她感覺到人性是盲目的、生活是痛苦的、愛情是無望的、而人生是殘酷的。也因此透露出愛恨生死,聚散離合,背叛與依賴得以同時並存並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我們直接去碰觸那些原來我們無法or很少接近的人事物,隨之而來的是生命真相的瞭悟及巨大的空虛、幻滅緊接著迎擊追趕。最後不管是文本or電影,給人的感覺仍然被深深的戰慄了。
看完電影沉寂了一段Time之後,我得承認感官視覺的效應確實比文字閱讀來的深且遠,也許記憶印象會先保留住某些畫面的片刻,但我對張愛玲的傳奇卻未減,這引發我更想去閱讀甚至鑽研她文字底下內心的那份悲涼;這又讓我想起今年六月在靜安寺赫德路口一九二號常德公寓前的對望,我很心痛張愛玲總能把感情殘影寫的如此真實、又清堅決絕。這是她美的地方!
最近很火熱的【戒!色】是改編張愛玲小說的一部movie,導演是李安,看完158min的電影,我呆坐在大螢幕前,一直思索一直思索,平常的我,總是抓著友人頻頻評論;這次卻沒有,因為我看到李安眼中的張愛玲,原來是跟我很不一樣的,當我踏出戲院門口時,我簡直按著胸口深深被李安感動著。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張愛玲的文字很重細節和周圍的取譬,她會透過味覺詞性、觸覺形容、嗅覺氣氛,描繪出情節、人物、時空、對話、風格與人生觀;李安的電影則營造大量的感官,清楚的畫面在每個關鍵時刻適時地插入這部間諜小說;說穿了這原是一個施以美人計謀刺特務的諜報故事,小說中沒有專注於熱血抗敵、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蹟,也不著重筆墨於婉轉纏綿、鴛蝴男女之柔情描寫。
情節的發展是建築在獵人與獵物的追逐關係,故事中角色們利用著彼此人性的弱點在下注相搏。「佈施」的釣餌即是通過「色」、「戒」的考驗,文本的「色」意指女色、「戒」則指鑽戒,如此一來在我看了兩遍電影版的【戒!色】之後,有了另一番體悟,我認為色應指「態度」、而戒則指「不動心起念」,這是一種對人性變化盲目不可解,與人世間愛恨情仇無準則的最佳詮釋。
我眼中的李安用一種很柔的手法,拍出了我心中想表達的那種轉折,和來自「原著」中複雜的人性與戲夢人生的糾葛,封鎖在佳芝的心理描摹和易先生的心理刻劃,這些都正中我們生命峰迴路轉的鋪排。李安拍出了一種擱置與懸疑性,在張愛玲聲色不動的文字又更添增一份驚悚效果。
至於劇中著墨最多的「情愛」臨摹充斥著性徵與意念,與文本中張愛玲的筆觸有異曲同工之妙,帶領讀者或觀者無限空間的遐想,把「血淋淋」的愛情童話正中下懷到骨子裡,讓人分不清人類根本的困境。為了看清楚故事的原料,我深入作者本身的外緣環境,在了解張愛玲的時代背景和感情世界後,卻多了一層失落感,她與胡蘭成那段過去的試煉與創傷,有多少是世間男女能抵抗的呢?又有多少寄託在〈色‧戒〉背後呢?
暫時撇開王佳芝和張愛玲本身的情慾釋放連結這塊,在片中有兩段畫面一直是我覺得張愛玲和李安各自突顯特色的地方,一個是佳芝在咖啡廳裡「等待」那一段,張愛玲的文字寫的讓我印象深刻:‧‧‧『等最難熬,男人還可以抽一根煙。她打開手提袋,取出一小瓶香水,‧‧‧蘸了香水在耳垂背後一抹,微涼有棱,一片空茫中只有這點接觸。再抹那邊耳朵底下,半晌才聞見短短一縷梔子花香。』文本中這段寫的極好,在我看完李安的詮釋之後,我看見張愛玲描摹細節、烘托氛圍的功力。
而李安在電影中鋪陳「佳芝、鄺裕民、老吳」那幾場戲中戲帶出佳芝的心境也是表現手法很棒的地方,最讓我感動的是佳芝的自白中呈現出她感覺到人性是盲目的、生活是痛苦的、愛情是無望的、而人生是殘酷的。也因此透露出愛恨生死,聚散離合,背叛與依賴得以同時並存並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我們直接去碰觸那些原來我們無法or很少接近的人事物,隨之而來的是生命真相的瞭悟及巨大的空虛、幻滅緊接著迎擊追趕。最後不管是文本or電影,給人的感覺仍然被深深的戰慄了。
看完電影沉寂了一段Time之後,我得承認感官視覺的效應確實比文字閱讀來的深且遠,也許記憶印象會先保留住某些畫面的片刻,但我對張愛玲的傳奇卻未減,這引發我更想去閱讀甚至鑽研她文字底下內心的那份悲涼;這又讓我想起今年六月在靜安寺赫德路口一九二號常德公寓前的對望,我很心痛張愛玲總能把感情殘影寫的如此真實、又清堅決絕。這是她美的地方!
原好
2007-12-20 23:39:02
【另一個】不一樣的聲音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inpang/3/1300277382/20071215145550(網友的評論,我覺得他的評論寫得很好!)
我可以來個題外話嗎
我認為張愛玲的小說 讀久了會覺得油膩
一直是男女情仇的話題 久而久之不免讓人覺得有點乏味枯燥
P.S. 愛玲迷 不要生氣 我只是發表我的想法而已
現在的人如果聽不見不同的聲音
或是聽不下去別人的看法
那就無法溝通了
我一直教育自己做個互相尊敬的人
打開心胸才能認真傾聽
這樣才能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
這個世界並非僅有「非黑即白」的定律
謝謝你讓我聽見不一樣的聲音 2007-12-29 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