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8 01:08:07淡‧藍灰色

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昨天看了某一段影片,影片中的人說,
現在的年輕人不可取,「過一天是一天」的生活方式很要不得。

以偏蓋全沒人喜歡。


但過一天是一天……這有很多說法。




在我們父母那一代,許多人沒有良好的環境可以學習鋼琴,
所以創造這個機會,讓我們學習。

在我們父母那一代,許多人沒有多少機會可以成就高學歷,
所以給予我們強大的後盾,想讀多高就讀多高。

在我們父母那一代,許多人賺錢只為溫飽,
所以當我們踏出社會,背著不想參與的工作時,
他們只希望我們有工作就該感謝。



一、二、三。

三個要點,你同意哪一個?




我的父母皆是出身農家,他們都沒有良好的環境可以學琴;
在我出生之後,良好環境仍然沒有降臨,故我沒有那個機會。

我的父母皆有機會再就學,但當時的環境不允許,他們放棄了再往上就讀;
我不是讀書的料,也從來不認為高學歷造就出的人材,
每一個、毫無例外都一定會是菁英。

我出身的不是小康家庭,所以「有工作做就好」這點認知我一直都有。

 

你轉身看看,這三點有沒有大多數父母的通病?

 

我當初沒有,所以我希望你現在有。

 

 

很多例子總是這麼說,孩子不想學琴,家長只丟下一句話:

「我當年想學還沒辦法學,你現在有機會就要懂得感恩。」

 

我們的父母,總是有許多夢。

而他們常常將夢,託付在我們身上,藉由我們的手令他們驕傲。

 

台灣的教育漸漸改變了,美術、體育、設計等等現在熱門的科系及工作,

在我們父母那一輩,若「有幸」考上,最常被問及的便是:

 

「你畢業後要幹什麼?」

 

是否真的能走上那條路?

 

 

換成現在的年代,孩子們有興趣,就讓他們去讀,

孩子們有夢,就讓他們自己去堆沙堡。

 

可是,如果那個孩子沒有夢呢?

他在自主之前的道路,是由父母的夢所做安排的呢?

 

 

我們的父母因為夢想沒有完成,而在夢想斷軌之後,有了我們,

便將希望鑄在我們身上,於是他們生活有了目標,目標的名字叫做「栽培」。

 

若然他們過去沒有夢,只希望我們能活得快樂,健康溫飽,

那是最簡單的生活目標,卻最實在、最誠懇,不帶任何旁枝末節。

 

台灣的教育漸漸教導我們,要有夢想,要有目標去實踐,

才懂得去把握,才懂得去認真,才懂得,生活。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夢。

如果,他的後盾已經強大到,他只需要顧著自己。

如果,他無憂無慮。

 

 

那麼,他可不可以就過一天是一天?

 

 

他唯一的生活目標,就是不要餓死自己,

永遠得要曉得下一餐,在口袋裡那四個小孩手裡,

知道現在此刻工作的辛苦,能夠換得下一刻啤酒的清涼。

 

 

那麼,這能不能就夠了。

 

 

台灣的教育開始要求孩子,有夢要懂得去追求。

 

只求安逸溫飽,簡單生活,這種最平凡最平凡的答案,

絕對會比「我的夢想是當蜘蛛人」來得低分很多。

 

 

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在16歲,法定都還未說他成年之時,

便要決定讀什麼樣的學校,以求未來的人生道路。

 

技職學校是一條路,讀高中準備上大學是一個選擇。

但對於一個沒有夢的孩子,他除了任你安排他還能夠如何?

 

那麼這個情況一直下去,直到大學畢業,直到研究所得到碩士學位,

好了,孩子要出社會了,他所能做的就是找個工作,圖個溫飽,

今天不帶煩惱地入眠,明天開心無夢的醒來。

 

我們的父母有目標,所以他們永遠為了明天在打算、在煩惱。

若有人幸運的,無需替年邁的雙親擔心未來,但他沒有夢,你要他拿什麼當目標?

 

就是活下去,這般而已。

 

過一天是一天,不然呢?

數著日子等著夢想砸中而已啊!

 

在我們都能夠像牛頓之前,就是將自己變成工蜂,忙碌為了生活。

 

過一天,是一天。

 

你不能否定別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你也不能因此否定這樣一個人。

不是每個人都像你,有夢。

 

 

上一篇:文字

下一篇:老人,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