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6 20:12:49暘
生物報告-台灣黑熊
「臺灣明星動物」臺灣黑熊
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英文名:Formosan black bear
科屬:熊科、亞洲黑熊屬
形態特徵: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身軀壯碩,四肢粗短,前後肢都具有五趾,掌全部裸出,齒短,圓耳,短尾,鼻骨長,下顎前端有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型白斑。所以又稱「白喉熊」。
曾被票選為「臺灣明星動物」第一名的臺灣黑熊。
台灣特有亞種,本土最大型陸生動物。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殼斗科的堅果、樟科楨楠屬漿果為主食,偶而也會吃哺乳類動物、蜂巢等和臘肉、鹹魚、白米等人為食物。會隨植物分布出現季節性移動,除交配和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單獨行動,並無固定居所。晝夜皆會活動。擅長爬樹。冬季時並不冬眠,部分個體會下降至低海拔地區覓食。
台灣黑熊走路四肢貼地,只有在覓食或是受到威脅與攻擊時才會採站立姿勢。牠是雜食性動物,什麼都吃,就連死屍、腐肉也來者不拒,所以「裝死」是逃不過牠的攻擊的。而爬樹更是台灣黑熊的拿手絕活,若有人想藉此逃命,反而可能自尋死路。所以遇到台灣黑熊最好的方法就是冷靜沉著應付,不要任意去挑逗牠,並迅速離去。
台灣黑熊是臺灣唯一原產的熊類,屬於亞洲黑熊的種群之一。牠們曾廣泛的分布於亞洲各地,優遊在山林水澤間,然而由於人類的大量遷入,嚴重改變了既有的生態環境,現在也只能在深山密林中才偶爾見到牠的芳蹤。一向獨來獨往,一般行蹤並不固定,沒有固定的休息地點,常是走到哪兒,睡到哪兒。選擇休息的則有樹洞、石壁下或岩洞內,有時也會在地面將樹枝及草壓折成窩,再不就爬到樹上休息。就生活習性而言,住在臺灣的臺灣黑熊並沒有冬眠的現象,即使冬天天寒,高海拔的黑熊會降遷到海拔低的山區。
台灣黑熊在野外活動力很強,每天需步行數公里覓食,動物園的教育展示也提供了台灣黑熊自由覓食的機會,表現自然探索的行為,如捉魚,期待您撥冗來園觀賞,共同疼惜台灣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
冬季是牠們的交配季節,母熊懷胎八九個月後,獨力產下小熊,等小熊滿一二歲時,就可以獨立了。黑熊的活動路徑與食物的取得有關,時常會跟循獵人所開闢的獵徑活動,似乎不大怕人,偶有黑熊吃掉或拖走陷阱中的獵物情況。黑熊若遇到人多半是採取趨避的反應,除非是受傷或正在吃東西,不然就是護子心切的母子檔,否則基本上牠們不會主動攻擊人。
令人遺憾的是,研究人員曾經抓到的臺灣黑熊中,發現有些是斷掌的。這些具有商業利益色彩的非法狩獵,是臺灣黑熊面臨絕跡的最主要原因。根據國外的研究調查發現,黑熊在大自然環境中生活,彼此雖會有互相侵犯的情形,但身上留下的多半是抓傷而已,斷掌的機會不大。研究人員抓到的臺灣黑熊有出現斷掌的情形,從傷口推斷,牠們可能是誤入人類設置的陷阱,在掙脫過程中,受到嚴重傷害所致。人遇到熊裝死沒用,熊很會爬樹,熊掌沒有特別的營養價值,這些正確觀念跟傳統刻板印象都不大一樣;就像外國的保育團體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要喝熊膽汁、吃虎鞭或犀牛角的道理一樣。我們的熊跟人類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熊是山的靈魂,人類應該尊重其生存權。當大家排隊買票觀賞遠方來的嬌客國王企鵝時,是否也應正視我們身邊這些更甚外來嬌客的臺灣本土珍稀動物?如何讓牠們的生存權得到保障,才是我們熱愛這塊土地的最好表現。
參考的網站:
http://tve.npust.edu.tw/project/meibear/Chinese/bear/distribution.asp
http://w3.loxa.edu.tw/s915221/2.htm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2html/vod22_02.htm
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英文名:Formosan black bear
科屬:熊科、亞洲黑熊屬
形態特徵: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身軀壯碩,四肢粗短,前後肢都具有五趾,掌全部裸出,齒短,圓耳,短尾,鼻骨長,下顎前端有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型白斑。所以又稱「白喉熊」。
曾被票選為「臺灣明星動物」第一名的臺灣黑熊。
台灣特有亞種,本土最大型陸生動物。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殼斗科的堅果、樟科楨楠屬漿果為主食,偶而也會吃哺乳類動物、蜂巢等和臘肉、鹹魚、白米等人為食物。會隨植物分布出現季節性移動,除交配和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單獨行動,並無固定居所。晝夜皆會活動。擅長爬樹。冬季時並不冬眠,部分個體會下降至低海拔地區覓食。
台灣黑熊走路四肢貼地,只有在覓食或是受到威脅與攻擊時才會採站立姿勢。牠是雜食性動物,什麼都吃,就連死屍、腐肉也來者不拒,所以「裝死」是逃不過牠的攻擊的。而爬樹更是台灣黑熊的拿手絕活,若有人想藉此逃命,反而可能自尋死路。所以遇到台灣黑熊最好的方法就是冷靜沉著應付,不要任意去挑逗牠,並迅速離去。
台灣黑熊是臺灣唯一原產的熊類,屬於亞洲黑熊的種群之一。牠們曾廣泛的分布於亞洲各地,優遊在山林水澤間,然而由於人類的大量遷入,嚴重改變了既有的生態環境,現在也只能在深山密林中才偶爾見到牠的芳蹤。一向獨來獨往,一般行蹤並不固定,沒有固定的休息地點,常是走到哪兒,睡到哪兒。選擇休息的則有樹洞、石壁下或岩洞內,有時也會在地面將樹枝及草壓折成窩,再不就爬到樹上休息。就生活習性而言,住在臺灣的臺灣黑熊並沒有冬眠的現象,即使冬天天寒,高海拔的黑熊會降遷到海拔低的山區。
台灣黑熊在野外活動力很強,每天需步行數公里覓食,動物園的教育展示也提供了台灣黑熊自由覓食的機會,表現自然探索的行為,如捉魚,期待您撥冗來園觀賞,共同疼惜台灣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
冬季是牠們的交配季節,母熊懷胎八九個月後,獨力產下小熊,等小熊滿一二歲時,就可以獨立了。黑熊的活動路徑與食物的取得有關,時常會跟循獵人所開闢的獵徑活動,似乎不大怕人,偶有黑熊吃掉或拖走陷阱中的獵物情況。黑熊若遇到人多半是採取趨避的反應,除非是受傷或正在吃東西,不然就是護子心切的母子檔,否則基本上牠們不會主動攻擊人。
令人遺憾的是,研究人員曾經抓到的臺灣黑熊中,發現有些是斷掌的。這些具有商業利益色彩的非法狩獵,是臺灣黑熊面臨絕跡的最主要原因。根據國外的研究調查發現,黑熊在大自然環境中生活,彼此雖會有互相侵犯的情形,但身上留下的多半是抓傷而已,斷掌的機會不大。研究人員抓到的臺灣黑熊有出現斷掌的情形,從傷口推斷,牠們可能是誤入人類設置的陷阱,在掙脫過程中,受到嚴重傷害所致。人遇到熊裝死沒用,熊很會爬樹,熊掌沒有特別的營養價值,這些正確觀念跟傳統刻板印象都不大一樣;就像外國的保育團體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要喝熊膽汁、吃虎鞭或犀牛角的道理一樣。我們的熊跟人類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熊是山的靈魂,人類應該尊重其生存權。當大家排隊買票觀賞遠方來的嬌客國王企鵝時,是否也應正視我們身邊這些更甚外來嬌客的臺灣本土珍稀動物?如何讓牠們的生存權得到保障,才是我們熱愛這塊土地的最好表現。
參考的網站:
http://tve.npust.edu.tw/project/meibear/Chinese/bear/distribution.asp
http://w3.loxa.edu.tw/s915221/2.htm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2html/vod22_02.htm
下一篇:軍訓問答題
生物報告要寫來源喔?那感想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