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8 15:55:59人間行腳
馬拉威關懷中心記事之ㄧ
非洲佛教緣起
非洲,一個大多數人印象中貧窮飢餓的黑暗國度,一個屬於沒有佛法的邊地,1999年,我第一次因為公務前往南非短暫停留,印象模糊,因此沒有改變多少既定的概念,2006年7月,我再度前往非洲,停留馬拉威,卻有了不同的認識。
1992年,非洲佛教在佛光山慧禮法師帶領信徒發願前往傳法、五世埋骨非洲開始,非洲大地上開始有了微弱的佛法光明亮起,在全世界各地信徒的護持下,南華寺建築和非洲佛學院本土僧伽的培養及非洲各國慈善關懷同時進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點點燭光般的佛法亮光陸續在非洲各國,風雨飄搖般的努力亮著。
飢餓貧窮的原因
深入過非洲土地的人,相信一定會同意,得天獨厚,沒有天災的非洲,就土地的原始和豐美及乾淨的角度來看,非洲是塊美麗的淨土,只要辛勤耕種,大地都會回饋最肥美豐盈的食物,以馬拉威為例,在當地四十年的農耕隊形容:「這塊土地,掃帚倒插都會發芽。」每一樣種子隨地一灑,都可以結實累累。歷史上多少國家覬覦著它的肥沃,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但為何至今非洲許多國家仍舊處於貧窮困頓的狀態?
和世界各地的民族一樣,每一個民族都在生命的演化中,從祖先那兒傳承著生存的智慧和生命典範,但似乎,每個民族也都同樣面臨著傳統文化和生存智慧失落的問題。非洲偏遠的諸多部落國家則又因為醫療的不普及、衛生觀念的欠缺,和沒有教育的開發,使得疾病蔓延,不懂生存技能、不善運用大自然資源而呈現著貧窮落後的現象。
世界各地都在流傳著非洲飢餓貧窮的消息和畫面,聯合國更計劃如何針對人民每日所得低於一塊美元的國家進行救援,消弭貧窮,但是,純粹的濟貧,並不是真正解決非洲的貧窮問題之道,唯有配合醫療、衛教和教育,開發本土非洲人民生存智慧和覺性,才能真正的解決非洲問題。
阿彌陀佛之子
深入非洲十五年的慧禮法師,在非洲各地弘法、發放食物救濟和輪椅時,接觸到因愛滋病蔓延,死亡率不斷升高的國家裡四處流浪的孤兒,不忍眾生苦的慈悲心讓他在每個國家認養超過兩千名以上的孤兒,並發願在每個地方建蓋孤兒院,除了給予孤兒身心安頓之外,並尊重當地傳統文化,從小給予佛法生命教育,培養知足、樂觀、勤勉、知慚愧、感恩、惜福、懂因果、守五戒的新一代非洲人。
於是,2002年,在馬拉威第一夫人的土地捐贈下,第一所佛光山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在馬拉威正式破土,歷經兩年的辛苦創建,第一期工程於2005年10月完成,接引第一批三到十二歲的孤兒一百二十名進住,命名為「彌陀之子」,成為新一代非洲人的希望。
馬拉威位於非洲的東南方,面積是台灣的三倍、人口約一千一百萬人,而愛滋病罹患人口更高達四成,由於愛滋病的普及,人民平均壽命僅三十七歲,許多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孤兒,甚至成為愛滋兒童,境內目前孤兒就有一百一十萬人,國民日所得是聯合國界定的不到一美元的貧窮國家,屬於世界六大貧窮國家之一。
佛光山馬拉威阿彌陀佛關懷中心位於馬拉威舊首都的Blantyre(布朗泰爾)境內,首要任務以認養孤兒、愛滋關懷、慈善救濟以及成立佛學院為主要的推展目標;因此,除了院內一百二十名孤兒的教養培育之外,在各個部落尚有九個救濟院、一千多名孤兒的認養,每月十五日定期前往發放食物及日用品,雖然人力有限、資源缺乏,但急難救助的施棺、賑濟和愛滋病患的關懷與助學仍舊進行著。
關懷中心初體驗
2006年6月底,元智大學新世紀領袖培育計劃團,在新格電腦、瑞軒科技、南非航空及行政院青輔會等各企業及單位的部份贊助下,與佛光山慈悲基金會聯合主辦,由元智大學總召集人鄭勝丰及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妙仁法師帶隊,前往馬拉威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協助成立電腦教室及進行數位教學,看起來是一堂科技教學的協助,但赱進關懷中心,卻是另一堂生命反省和學習的動人課程。
出發到馬拉威之前,許多人都說馬拉威是個瘧疾、愛滋肆虐的貧窮國家,有各種疾病傳聞,人們避之為恐不及,然而踏上馬拉威的土地,前往關懷中心的路上,那乾淨的藍天白雲和熱情純樸的人民,除了膚色的不同之外,那情境如此熟悉而安心,彷如童年時期的台灣農業社會。
嘹喨乾淨的歌聲和黑白分明、清亮如洗的眼神,是關懷中心彌陀之子迎接訪客的禮物,也是孩子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但,同樣是歌聲,這些孩子的歌聲卻乾淨純粹到令人動容,那種發自生命底層真誠的禮讚和快樂知足,是久居台灣都會的我們,早已失落的珍貴生命情感。
第一次的信件交流
目前關懷中心有五個院舍,每個院舍裡有相等年紀性別的孩子二十名,每天清晨,月色仍舊銀亮的四點半,孩子們即起床,安靜快樂的前往佛堂做早課,空靈的山間晨曦,迴盪著孩子們天籟般的梵唄唱誦,聽著聽著,心跟著安靜,如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洗滌。
六點半吃過早餐,在院舍前的庭院排班,六、七十個孩子背著書包準備上學,孩子們口中的阿公(中心執行長黃意昇)牽著孩子的手,唱著一首又一首的歌,快樂的送孩子到學校讀書,元智大學的新世紀團員陪著孩子們一起到學校,了解當地學校的教育內容和學習,中午放學回到中心,便安排大孩子學習電腦操作、陪孩子們遊戲、生活。
半個月的教學和生活相處,新世紀團員除了安排成人和大孩子的數位教學之外,也帶來台灣民俗玩具,包括毽子、飛盤、陀螺、紙飛機等,並由於台北三峽建安國小陳木城校長的支持,帶來建安國小三年級小朋友的信件和中心孩子交換,彼此畫出各地生活剪影,藉由圖畫交流,拓展視野。孩子們收到來自建安國小小朋友的信件,興奮不已,透過元智大學同學和褓母的翻譯後,迫不及待的回信給台灣小朋友,這是他們第一次收到信件,也是第一次寫信給遠方的朋友,別具意義。
非洲,一個大多數人印象中貧窮飢餓的黑暗國度,一個屬於沒有佛法的邊地,1999年,我第一次因為公務前往南非短暫停留,印象模糊,因此沒有改變多少既定的概念,2006年7月,我再度前往非洲,停留馬拉威,卻有了不同的認識。
1992年,非洲佛教在佛光山慧禮法師帶領信徒發願前往傳法、五世埋骨非洲開始,非洲大地上開始有了微弱的佛法光明亮起,在全世界各地信徒的護持下,南華寺建築和非洲佛學院本土僧伽的培養及非洲各國慈善關懷同時進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點點燭光般的佛法亮光陸續在非洲各國,風雨飄搖般的努力亮著。
飢餓貧窮的原因
深入過非洲土地的人,相信一定會同意,得天獨厚,沒有天災的非洲,就土地的原始和豐美及乾淨的角度來看,非洲是塊美麗的淨土,只要辛勤耕種,大地都會回饋最肥美豐盈的食物,以馬拉威為例,在當地四十年的農耕隊形容:「這塊土地,掃帚倒插都會發芽。」每一樣種子隨地一灑,都可以結實累累。歷史上多少國家覬覦著它的肥沃,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但為何至今非洲許多國家仍舊處於貧窮困頓的狀態?
和世界各地的民族一樣,每一個民族都在生命的演化中,從祖先那兒傳承著生存的智慧和生命典範,但似乎,每個民族也都同樣面臨著傳統文化和生存智慧失落的問題。非洲偏遠的諸多部落國家則又因為醫療的不普及、衛生觀念的欠缺,和沒有教育的開發,使得疾病蔓延,不懂生存技能、不善運用大自然資源而呈現著貧窮落後的現象。
世界各地都在流傳著非洲飢餓貧窮的消息和畫面,聯合國更計劃如何針對人民每日所得低於一塊美元的國家進行救援,消弭貧窮,但是,純粹的濟貧,並不是真正解決非洲的貧窮問題之道,唯有配合醫療、衛教和教育,開發本土非洲人民生存智慧和覺性,才能真正的解決非洲問題。
阿彌陀佛之子
深入非洲十五年的慧禮法師,在非洲各地弘法、發放食物救濟和輪椅時,接觸到因愛滋病蔓延,死亡率不斷升高的國家裡四處流浪的孤兒,不忍眾生苦的慈悲心讓他在每個國家認養超過兩千名以上的孤兒,並發願在每個地方建蓋孤兒院,除了給予孤兒身心安頓之外,並尊重當地傳統文化,從小給予佛法生命教育,培養知足、樂觀、勤勉、知慚愧、感恩、惜福、懂因果、守五戒的新一代非洲人。
於是,2002年,在馬拉威第一夫人的土地捐贈下,第一所佛光山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在馬拉威正式破土,歷經兩年的辛苦創建,第一期工程於2005年10月完成,接引第一批三到十二歲的孤兒一百二十名進住,命名為「彌陀之子」,成為新一代非洲人的希望。
馬拉威位於非洲的東南方,面積是台灣的三倍、人口約一千一百萬人,而愛滋病罹患人口更高達四成,由於愛滋病的普及,人民平均壽命僅三十七歲,許多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孤兒,甚至成為愛滋兒童,境內目前孤兒就有一百一十萬人,國民日所得是聯合國界定的不到一美元的貧窮國家,屬於世界六大貧窮國家之一。
佛光山馬拉威阿彌陀佛關懷中心位於馬拉威舊首都的Blantyre(布朗泰爾)境內,首要任務以認養孤兒、愛滋關懷、慈善救濟以及成立佛學院為主要的推展目標;因此,除了院內一百二十名孤兒的教養培育之外,在各個部落尚有九個救濟院、一千多名孤兒的認養,每月十五日定期前往發放食物及日用品,雖然人力有限、資源缺乏,但急難救助的施棺、賑濟和愛滋病患的關懷與助學仍舊進行著。
關懷中心初體驗
2006年6月底,元智大學新世紀領袖培育計劃團,在新格電腦、瑞軒科技、南非航空及行政院青輔會等各企業及單位的部份贊助下,與佛光山慈悲基金會聯合主辦,由元智大學總召集人鄭勝丰及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妙仁法師帶隊,前往馬拉威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協助成立電腦教室及進行數位教學,看起來是一堂科技教學的協助,但赱進關懷中心,卻是另一堂生命反省和學習的動人課程。
出發到馬拉威之前,許多人都說馬拉威是個瘧疾、愛滋肆虐的貧窮國家,有各種疾病傳聞,人們避之為恐不及,然而踏上馬拉威的土地,前往關懷中心的路上,那乾淨的藍天白雲和熱情純樸的人民,除了膚色的不同之外,那情境如此熟悉而安心,彷如童年時期的台灣農業社會。
嘹喨乾淨的歌聲和黑白分明、清亮如洗的眼神,是關懷中心彌陀之子迎接訪客的禮物,也是孩子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但,同樣是歌聲,這些孩子的歌聲卻乾淨純粹到令人動容,那種發自生命底層真誠的禮讚和快樂知足,是久居台灣都會的我們,早已失落的珍貴生命情感。
第一次的信件交流
目前關懷中心有五個院舍,每個院舍裡有相等年紀性別的孩子二十名,每天清晨,月色仍舊銀亮的四點半,孩子們即起床,安靜快樂的前往佛堂做早課,空靈的山間晨曦,迴盪著孩子們天籟般的梵唄唱誦,聽著聽著,心跟著安靜,如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洗滌。
六點半吃過早餐,在院舍前的庭院排班,六、七十個孩子背著書包準備上學,孩子們口中的阿公(中心執行長黃意昇)牽著孩子的手,唱著一首又一首的歌,快樂的送孩子到學校讀書,元智大學的新世紀團員陪著孩子們一起到學校,了解當地學校的教育內容和學習,中午放學回到中心,便安排大孩子學習電腦操作、陪孩子們遊戲、生活。
半個月的教學和生活相處,新世紀團員除了安排成人和大孩子的數位教學之外,也帶來台灣民俗玩具,包括毽子、飛盤、陀螺、紙飛機等,並由於台北三峽建安國小陳木城校長的支持,帶來建安國小三年級小朋友的信件和中心孩子交換,彼此畫出各地生活剪影,藉由圖畫交流,拓展視野。孩子們收到來自建安國小小朋友的信件,興奮不已,透過元智大學同學和褓母的翻譯後,迫不及待的回信給台灣小朋友,這是他們第一次收到信件,也是第一次寫信給遠方的朋友,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