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6 13:39:48人間行腳

初冬行訪吐魯番(上)

西域印象

十月十八日深夜抵達新疆的烏魯木齊時,細雨紛飛的烏魯木齊在氣溫只有兩度的寒夜裡閃著繽紛的七彩霓虹,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人影忙碌往來,這個看起來熱鬧的不夜城,和我想像中的西域沙漠風情相去甚遠。

十九日清晨九點,天邊才露出灰白的曙光,天空飄著小雪,街道一片寧靜,這是我到新疆的第一個早晨,一場綿綿的細雪將烏魯木齊舖上潔淨的白,我開始有了異域的感覺。新疆,和南方有著兩個小時的時差。

一直以來,我對新疆都有著一種莫名的情感和嚮往,不是因為她美麗的山水風光,而在於她的歷史和佛教背景。

因為信仰的背景因素,說起西域,我的直覺概念就是鳩摩羅什、唐玄奘和法顯…..等高僧,而在南疆,玄奘大師幾乎成了當地每個人口中驕傲的文化歷史,也因為唐玄奘,許多地理因此有了情感,並且生動了起來,即便我對她的具體環境是如此的陌生。

北疆美麗的喀納斯湖因為大雪,已於十月初封山,因此我的行程只有南疆,而南疆,那豐富的歷史背景,遼闊的戈壁、沙漠和高原、雪山,正是我所渴望見到的大漠風情,因而,當許多人問我冬天跑到新疆去做什麼時?我總是莞爾的想:去新疆,不看沙漠、不看歷史、不看戈壁、高原,看什麼呢?

十月,遍野蒼茫的新疆,孤獨而決然,莽莽草原已是一片枯黃,潺潺河流表面大部份已結成薄薄的冰層,即使是往全中國年平均溫度最高的吐魯番行去,冷冽的寒風都顯得刺骨。

沙漠中最富饒的綠洲

吐魯番的突厥語意為「富庶豐饒之地」。位於天山山脈與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間,是一座擁有七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沙漠綠洲城市,也是中國大陸絲路文化的交匯之地。

在地理的紀錄上,吐魯番是中國境內「地勢最低(海拔零下40米)、氣候最乾燥、溫度最高、水果最甜」的一塊綠洲,也是沙漠中最賦風情和富饒的綠洲,這裡既有乾燥寂靜的沙漠、也有飄香的果園、茂密的森林和草場;既有炎炎的火焰山,亦有清冽的天山雪水;有星羅棋布的古城、烽燧、石窟寺群、遠古岩畫、神秘墓葬、在荒煙、蔓草中遺忘淹沒的絲綢古道,以及眾多的化石山、硅化木群……。

千萬年來,當樓蘭、精絕、米蘭、尼雅等古文明城市,一一在新疆沙漠中陸續消失的現在,吐魯番卻依舊風情萬種地在歷史中舞著曼妙的身段,記錄動人的人類文明歲月。

中國三大古建築之一的坎兒井

吐魯番古代一名「火州」,有著名的火焰山,古人稱這裡夏秋的風叫「焚風」。唐代詩人岑參形容吐魯番的夏天是:「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據說,清代吐魯番的縣太爺要坐在冷水缸裡辦公,可見吐魯番的炎夏是如何難熬了。

現在的吐魯番夏季溫度,一般在40度以上,最高可達49攝氏度,除了酷熱之外,吐魯番又異常乾旱,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地面年蒸發量卻高達3000多毫米,這般巨大的反差,如何造就一塊富饒的綠洲和豐美的瓜果?原因就來自於人類文明的驕傲—坎兒井。

吐魯番盆地四周都是冰雪皑皑的天山,常年有冰雪溶水流入盆地,但流經地面的水大多蒸發掉了,只有滲進地下的水才能保存下來。為了求生存,吐魯番人創造了在地下打通暗渠的方法,將潛行地下的天山雪水連結成河並引到地面上來,吐魯番那幾十萬畝的棉花、小麥、高梁,及十多萬畝的西瓜、甜瓜、葡萄園和當地人的飲用水等,都來自於清凌凌的坎兒井水,因此,沒有坎兒井,也就沒有美麗富饒的吐魯番。

坎兒井的構造,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垻四個部分組成。豎井是為掏挖暗渠時取土、透光、通風之用;明渠建立在地面上,與暗渠相連接,供飲水灌溉之用;澇垻則如內地的池塘,用於蓄存坎兒井水,以備當地百姓日常使用。

吐魯番有1300多條坎兒井,在鄯善、托克遜、哈密等縣市也有不少的坎兒井,總計約3000多條,長短不一。如果把吐魯番的1300多條坎兒井連接起來,長度可達5000多公里,足足可以從吐魯番通到香港。

在新疆十八怪的俚語裡,有一則「井底全部連起來」,指的就是坎兒井,因而坎兒井有「地下長城」之稱,是新疆人民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與長城、大運河並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