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4 10:32:47瑄瑄
人生中場-借鏡日本 規劃人生後半場戰局
在日本學者眼中,
人生中場是重新玩味個人夢想的時期。
拋開前半生,
這一刻,要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天下雜誌308 2004/10/1
文/孫曉萍
報社記者出身的日本作家水木楊,在四十二歲那一年開春,抽了個上上籤,後來不料因為搶獨家,錯報事實,受到減薪懲處。
本來以為自己和公司之間,毫無距離,完全融為一體的他,當頭棒喝地發現,自己和公司之間的冰冷距離。
「到底,我在這家公司裡想做什麼事情?」他仔細思量,發現他一直都有想當作家的夢想。
他鼓起勇氣要求上司,將他從編輯台,調到第一線採訪,居然被派任夢寐以求的華盛頓特派員,他一面採訪報導,一面利用閒暇時間寫作,投稿雜誌,甚至執筆寫完長篇虛擬小說--「一九九九年,日本再佔領」。
水木楊認為,步入四十歲,就跨進人生中間決算期的最後階段,所謂的中間決算就是「再確認人生本來的目的」。
他觀察日本這一年齡層的上班族,許多人不擅於設定目標、訂立計劃的原因,與從幼年到青年時代,一直都處於優渥的物質生活環境有關。
那麼,該如何發現人生的目的呢?
水木楊建議,隨身準備一些小紙片,把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隨時記下來,然後排列在桌子上,或者排放在影印機上,影印成一大張,有空就看一看。將不難發現有些想做的事情,其實是重要目標的手段而已。
四十歲的大夢
如果以人生八十年來看,四十歲出頭就像是馬拉松的折返點,「是重新玩味個人夢想的時期,」神戶大學教授金井壽宏指出。
夢想因人而異,而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懷抱不同深度與寬度的夢想。
四十歲前的人,單純地找尋「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四十歲出頭的人,則發展到捫心自問「什麼是自己想做,對下一代也有意義的工作?」
金井壽宏認為體力和能力過了頂峰的四十歲出頭的人,應該有「做自己想做、對自己有意義,對年輕一代有益處的事情」的自覺。
他舉例本田開發CVCC引擎(高燃率、低公害)的小組成員,心裡想的並非「打倒美國三大車廠」,而是「留給下一代藍色的天空」。
如果沒有這樣的自覺,將從人生的折返點起,陷入停滯不前、或自我放縱的局面。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四十歲出頭的研發人員因為雜事愈來愈多,投注在研究的時間相對減少,如果他心想,「研發生命已經完了」,就是停滯不前;如果逃避性地「乾脆多花點時間釣魚去」,就是自我放縱。
「別忘了有些夢想是不到四十歲就無法實現的,」金井壽宏提醒。
話雖如此,面對人生後半場戰局,四十歲出頭的人,有著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人生難題,日本《統帥雜誌》就列舉「襲擊工作壯年的操心事」,並提出突破法,提供讀者參考。
四十歲的憂愁
第一、在專業知識上不敵年輕員工,缺乏MBA方面的知識:千萬不要因此忙著去報名MBA班,因為市場已經飽和。A.T.KEARNEY顧問公司副總裁山本真司建議,「先看看四十歲出頭的自己,比起滿嘴MBA理論的年輕一代,有什麼競爭優勢?」
年輕一代雖然專精MBA,但多半缺乏實戰經驗。四十歲出頭的人,則經歷實際的競爭,而且比起一路走來只啃MBA理論的一代,四十歲出頭的人,從年輕時代就涉獵廣泛,雜學知識豐富。
不過,山本真司指出,四十歲上下的人,該依照期待成果的大小與拿手與否的兩種基準,將工作劃分四種:不太拿手又很難期待成果的「丟棄型工作」、期待成果不大但拿手的「避險型工作」、既拿手又期待高度成果的「收穫型工作」,以及有興趣可培養為下一個競爭力的「利基型工作」。
第二、不滿公司的待遇,或被調任到志趣不合的單位:製造農作機械、環保設施企業的Kubota社長幡掛大輔回想自己四十一歲時,被調到Kubota各事業部中最艱苦奮戰的工廠,但是他並不因此而怨天尤人,反而想「只要有作為成績就會顯現」。之後他又被派任到不賺錢的部門,一直與升官較快的總公司職位無緣。
等到公司整體營運走下坡時,整頓賠錢部門經驗豐富的他,脫穎而出當上社長。
他鼓勵不滿公司待遇的上班族,(一)「上天有眼」,只要好好工作,總有一天會受賞識,(二)碰到難題時,要常常保持「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的頭腦演練,(三)「學習前例」,他要求員工先念書,特別是古書,擷取先人智慧。他自己有空就念《萬葉集》、《古今和歌集》和《論語》等古書。
第三、恐懼變化,沒勇氣跳槽:五十二歲的丸山康幸,三十多歲在找到新工作前,辭去三菱商事的工作,四十歲前之後進美國奇異(GE),五十歲轉任四年任期的長野縣產業活性化局長。跳槽的原因是, 「我可以從這份工作畢業了,該做的都做了」。
「也許我比較鈍吧,從來沒有恐懼過變化,」丸山康幸說。
他認為對變化感到不安的人,可能因為常侷限於比較「理想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比方說「應該在更高的職位上」或「薪水該多兩百萬日圓」。
他建議不論是跳槽或打算獨立的人,應該放棄「理想的自我」,不要和他人比較。從現在的工作、組織中盡全力學習,只要覺得「可以畢業了」,就不必擔心下一份工作找不到。
第四,房貸還不完、小孩教育費不足等經濟壓力:作家橘玲認為家計的煩惱多來自於經濟上不合理的行動,找出這些行動才是追求悠閒生活的第一步。
例如是否為了面子考量「要有自己的家才行」、「孩子要上私立學校」做出令家計短絀的選擇?
想想看,增加金錢的方程式只有一個,那就是「收入-支出+投資」。對於四十歲出頭,收入和地位達到一定程度的人來說,很難奢望收入大幅成長。剩下的只能從減少支出,或投資賺錢努力。
如何減少支出,他認為必須在人生兩大花費的「購屋」和「教育」費用上有所選擇。除非有完善的資金計劃,否則「有小孩的家庭不可以買房子」,因為房貸和孩子的教育費會讓四十歲出頭的一家之主,陷入債務超重的困境。
至於,該不該嘗試投資,橘玲認為應該一試,因為退休後只能靠運用資產來過生活。避免到了六十多歲才開始摸索金融知識,不妨現在就開始入門,重點是「要用多餘的資金」。
第五、恐懼失敗:前八百伴流通集團總裁和田一夫,在一九九七年發生經營危機,集團負債超過一千六百億日圓,宣布破產後,將事業據點移往上海,今年五月開辦「上海國際經營塾」,將親身經驗傳授給中日兩國經營者。
他發現參加的中國人,多半是三十歲或四十歲出頭的老闆,和日本人有根本上的不同--日本人花費精力在研究「怎麼樣不會失敗」,中國人的老闆卻「結果誰都不知道,不管怎樣先做做看」。他體認到中國經濟急速成長的原動力,是不畏失敗的挑戰者精神。
和田一夫六十八歲時閱讀鄧小平的自傳,得悉中國經濟的推手鄧小平在政治生涯中,三度下台,七十四歲才回歸到中央政界。和田下定決心,「到七十四歲還有六年,我可以再重新學習出發」。
對和田一夫來說,四十歲出頭的人是在一個,「不論失敗多少次,都可以東山再起」的年齡,讓他羨慕得不得了。
四十歲的刺激
人生的難題還有如何照顧老人家、如何保持身體健康、如何安排退休後生活等,這些都令步入四十歲的人感到不安與憂慮。
日本評論家 屋太一觀察日本的世代、以一九八○年為界線,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二十三到二十四歲以下的日本年輕人,從開始懂事時,就常聽大家說「日本不行了」,是屬於「不知道成長的世代」,少子化的趨勢下,兄弟姊妹少,長久以來習慣向父母親伸手索取,對傾向滿足自我的他們來說,談企業正義或企業精神都是枉然。
三、四十歲的上班族,一方面被戰後團塊世代(日本人把一九四六到一九五一年出生的人稱為「團塊世代」)強大需求的巨浪衝擊,另一方面又得面對存在「世代斷層」、不知道成長為何的新進員工。既要小心不要被巨浪吞噬,又要留神不能掉落斷層。
「你要怨嘆,還是享受這樣的刺激?」 屋太一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時說。
屋太一認為團塊世代的悲劇是大家都希望和別人一樣,沒有享受到刺激,所以他希望這一代能多享受一下刺激。
「日本人應該更有自信一些」, 屋太一指出,認清「不安的原因是不安」,才能積極地面對未來。
天下雜誌308 2004/10/1
人生中場是重新玩味個人夢想的時期。
拋開前半生,
這一刻,要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天下雜誌308 2004/10/1
文/孫曉萍
報社記者出身的日本作家水木楊,在四十二歲那一年開春,抽了個上上籤,後來不料因為搶獨家,錯報事實,受到減薪懲處。
本來以為自己和公司之間,毫無距離,完全融為一體的他,當頭棒喝地發現,自己和公司之間的冰冷距離。
「到底,我在這家公司裡想做什麼事情?」他仔細思量,發現他一直都有想當作家的夢想。
他鼓起勇氣要求上司,將他從編輯台,調到第一線採訪,居然被派任夢寐以求的華盛頓特派員,他一面採訪報導,一面利用閒暇時間寫作,投稿雜誌,甚至執筆寫完長篇虛擬小說--「一九九九年,日本再佔領」。
水木楊認為,步入四十歲,就跨進人生中間決算期的最後階段,所謂的中間決算就是「再確認人生本來的目的」。
他觀察日本這一年齡層的上班族,許多人不擅於設定目標、訂立計劃的原因,與從幼年到青年時代,一直都處於優渥的物質生活環境有關。
那麼,該如何發現人生的目的呢?
水木楊建議,隨身準備一些小紙片,把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隨時記下來,然後排列在桌子上,或者排放在影印機上,影印成一大張,有空就看一看。將不難發現有些想做的事情,其實是重要目標的手段而已。
四十歲的大夢
如果以人生八十年來看,四十歲出頭就像是馬拉松的折返點,「是重新玩味個人夢想的時期,」神戶大學教授金井壽宏指出。
夢想因人而異,而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懷抱不同深度與寬度的夢想。
四十歲前的人,單純地找尋「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四十歲出頭的人,則發展到捫心自問「什麼是自己想做,對下一代也有意義的工作?」
金井壽宏認為體力和能力過了頂峰的四十歲出頭的人,應該有「做自己想做、對自己有意義,對年輕一代有益處的事情」的自覺。
他舉例本田開發CVCC引擎(高燃率、低公害)的小組成員,心裡想的並非「打倒美國三大車廠」,而是「留給下一代藍色的天空」。
如果沒有這樣的自覺,將從人生的折返點起,陷入停滯不前、或自我放縱的局面。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四十歲出頭的研發人員因為雜事愈來愈多,投注在研究的時間相對減少,如果他心想,「研發生命已經完了」,就是停滯不前;如果逃避性地「乾脆多花點時間釣魚去」,就是自我放縱。
「別忘了有些夢想是不到四十歲就無法實現的,」金井壽宏提醒。
話雖如此,面對人生後半場戰局,四十歲出頭的人,有著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人生難題,日本《統帥雜誌》就列舉「襲擊工作壯年的操心事」,並提出突破法,提供讀者參考。
四十歲的憂愁
第一、在專業知識上不敵年輕員工,缺乏MBA方面的知識:千萬不要因此忙著去報名MBA班,因為市場已經飽和。A.T.KEARNEY顧問公司副總裁山本真司建議,「先看看四十歲出頭的自己,比起滿嘴MBA理論的年輕一代,有什麼競爭優勢?」
年輕一代雖然專精MBA,但多半缺乏實戰經驗。四十歲出頭的人,則經歷實際的競爭,而且比起一路走來只啃MBA理論的一代,四十歲出頭的人,從年輕時代就涉獵廣泛,雜學知識豐富。
不過,山本真司指出,四十歲上下的人,該依照期待成果的大小與拿手與否的兩種基準,將工作劃分四種:不太拿手又很難期待成果的「丟棄型工作」、期待成果不大但拿手的「避險型工作」、既拿手又期待高度成果的「收穫型工作」,以及有興趣可培養為下一個競爭力的「利基型工作」。
第二、不滿公司的待遇,或被調任到志趣不合的單位:製造農作機械、環保設施企業的Kubota社長幡掛大輔回想自己四十一歲時,被調到Kubota各事業部中最艱苦奮戰的工廠,但是他並不因此而怨天尤人,反而想「只要有作為成績就會顯現」。之後他又被派任到不賺錢的部門,一直與升官較快的總公司職位無緣。
等到公司整體營運走下坡時,整頓賠錢部門經驗豐富的他,脫穎而出當上社長。
他鼓勵不滿公司待遇的上班族,(一)「上天有眼」,只要好好工作,總有一天會受賞識,(二)碰到難題時,要常常保持「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的頭腦演練,(三)「學習前例」,他要求員工先念書,特別是古書,擷取先人智慧。他自己有空就念《萬葉集》、《古今和歌集》和《論語》等古書。
第三、恐懼變化,沒勇氣跳槽:五十二歲的丸山康幸,三十多歲在找到新工作前,辭去三菱商事的工作,四十歲前之後進美國奇異(GE),五十歲轉任四年任期的長野縣產業活性化局長。跳槽的原因是, 「我可以從這份工作畢業了,該做的都做了」。
「也許我比較鈍吧,從來沒有恐懼過變化,」丸山康幸說。
他認為對變化感到不安的人,可能因為常侷限於比較「理想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比方說「應該在更高的職位上」或「薪水該多兩百萬日圓」。
他建議不論是跳槽或打算獨立的人,應該放棄「理想的自我」,不要和他人比較。從現在的工作、組織中盡全力學習,只要覺得「可以畢業了」,就不必擔心下一份工作找不到。
第四,房貸還不完、小孩教育費不足等經濟壓力:作家橘玲認為家計的煩惱多來自於經濟上不合理的行動,找出這些行動才是追求悠閒生活的第一步。
例如是否為了面子考量「要有自己的家才行」、「孩子要上私立學校」做出令家計短絀的選擇?
想想看,增加金錢的方程式只有一個,那就是「收入-支出+投資」。對於四十歲出頭,收入和地位達到一定程度的人來說,很難奢望收入大幅成長。剩下的只能從減少支出,或投資賺錢努力。
如何減少支出,他認為必須在人生兩大花費的「購屋」和「教育」費用上有所選擇。除非有完善的資金計劃,否則「有小孩的家庭不可以買房子」,因為房貸和孩子的教育費會讓四十歲出頭的一家之主,陷入債務超重的困境。
至於,該不該嘗試投資,橘玲認為應該一試,因為退休後只能靠運用資產來過生活。避免到了六十多歲才開始摸索金融知識,不妨現在就開始入門,重點是「要用多餘的資金」。
第五、恐懼失敗:前八百伴流通集團總裁和田一夫,在一九九七年發生經營危機,集團負債超過一千六百億日圓,宣布破產後,將事業據點移往上海,今年五月開辦「上海國際經營塾」,將親身經驗傳授給中日兩國經營者。
他發現參加的中國人,多半是三十歲或四十歲出頭的老闆,和日本人有根本上的不同--日本人花費精力在研究「怎麼樣不會失敗」,中國人的老闆卻「結果誰都不知道,不管怎樣先做做看」。他體認到中國經濟急速成長的原動力,是不畏失敗的挑戰者精神。
和田一夫六十八歲時閱讀鄧小平的自傳,得悉中國經濟的推手鄧小平在政治生涯中,三度下台,七十四歲才回歸到中央政界。和田下定決心,「到七十四歲還有六年,我可以再重新學習出發」。
對和田一夫來說,四十歲出頭的人是在一個,「不論失敗多少次,都可以東山再起」的年齡,讓他羨慕得不得了。
四十歲的刺激
人生的難題還有如何照顧老人家、如何保持身體健康、如何安排退休後生活等,這些都令步入四十歲的人感到不安與憂慮。
日本評論家 屋太一觀察日本的世代、以一九八○年為界線,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二十三到二十四歲以下的日本年輕人,從開始懂事時,就常聽大家說「日本不行了」,是屬於「不知道成長的世代」,少子化的趨勢下,兄弟姊妹少,長久以來習慣向父母親伸手索取,對傾向滿足自我的他們來說,談企業正義或企業精神都是枉然。
三、四十歲的上班族,一方面被戰後團塊世代(日本人把一九四六到一九五一年出生的人稱為「團塊世代」)強大需求的巨浪衝擊,另一方面又得面對存在「世代斷層」、不知道成長為何的新進員工。既要小心不要被巨浪吞噬,又要留神不能掉落斷層。
「你要怨嘆,還是享受這樣的刺激?」 屋太一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時說。
屋太一認為團塊世代的悲劇是大家都希望和別人一樣,沒有享受到刺激,所以他希望這一代能多享受一下刺激。
「日本人應該更有自信一些」, 屋太一指出,認清「不安的原因是不安」,才能積極地面對未來。
天下雜誌308 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