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公車分段點學(十)
吃飯時,妹妹提及「聯營284公車總站空了!」問我現在搬到哪裡,由於我那幾天未特別注意284的行先版有何更動,所以也一時語塞;媽媽在旁邊,就開始回憶起,小時候的我整天看地圖、翻公車手冊,還會纏著爸爸開車到處找公車總站,「現在竟然連自家附近路線有變化,都不知道?」(哈哈!所以我老澄清別叫我「達人」!)我答道:「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捷運接駁路線每天是走在只有當地人會走的小巷子裡,甚至連配車都隨時更動,如果現在要我去管一條條的路線,根本沒時間再做別的事情,該掌握的是原則。」
的確,台北公車存在著非常多的原則,幾乎從十幾年前到現在都相差不大,或者也可以說,原則很容易歸納。包括分段點的配置,就是很有原則的一個環節,在之前的《台北公車分段點學》各篇,都已歸納出:通常,大轉車點很有可能就是很多行經該站位路線的共同分段點(反之並不成立)。放眼現在台北市的東、西、南、北加上台北車站這五大交通節點,沒有一個套用不上的。
比如:從三重、蘆洲、新莊、五股、泰山來的諸多公車路線,不可能把分段點訂到三重市重新路上一個叫做「大同路口」的站位,因為那只是兩個節點之間的某一站,甚至只能說是某兩個交叉路口之間的某一站,幾乎沒有轉車價值;假如訂在這裡,上述幾個鄉鎮市的幾十萬人可能只想過個橋、進台北,卻在還沒上橋前就被神不知鬼不覺地多收一段票,不消一天交通局鐵定招致抗議。所以如同我之前介紹的,這些路線的分段緩衝區,會選擇在台北橋或中興橋頭的周邊幾站。
不過,翻看二十多年前的公車手冊,可以明顯地看出,過往的公車路線分段點或緩衝區,相較於現在仍有不盡發達之處。當時221、225、232這幾條從蘆洲出發的路線,分段緩衝區的北界訂在「和美新村(即今之「幸福戲院」)」,南界則訂在「三重派出所」或「中興橋派出所(本站早已裁撤)」,等於現行緩衝區是從昔日兩端各擴增一站到「徐匯中學」及「民權大龍街口」(或「民權承德路口」)。
你很難想像,差了這一兩站,民眾們可以少付了多少票錢(業者難道沒抗爭嗎),交通局為什麼要這樣訂?最大的理由就是便民。首先,蘆洲市(二十年前還只是一個鄉)近年來人口大幅成長,「徐匯中學」是三和路進入蘆洲市界後的第一個站位,而「民權大龍街口」(或「民權承德路口」)則是台北市民權西路上最靠近台北橋的站位,所以這表示:以前蘆洲人要進台北任何地方,就必須給兩段票;如今,從「徐匯中學」上車的蘆洲民眾,搭上述這三條路線,到台北各地都只需一段票了;即使「徐匯中學」以北的蘆洲人過來台北,只要不超過「民權承德路口」(很多人在這一站上下車以便轉乘捷運),也都只要付一段票。那至於三重市的民眾,因為旅行距離比蘆洲市短,且正好都囊括了緩衝區,所以不管怎樣都是給一段票即可。這就是明顯的差異之處--以往的分段緩衝區是帶著「限制」角度為出發點,現在則是非常「寬鬆、方便」。
另一方面,板橋、土城、樹林、鶯歌、三峽這些偏台北縣西南角的區域,因為都會區日益向外圍發展,各公車路線的變化,跟三重這些地方一樣,都發生了分段緩衝區向兩端擴增的局面;然而因為這幾個地方因為有捷運板南線的通車,影響(或可說「威脅」特別大),分段緩衝區的擴張程度又遠勝於上面狀況,甚至已到了殺紅眼的地步囉!有甚者,竟然一口氣提升了十多個站位,納入分段緩衝區。以業者本身的考量,當然為的是跟速度上佔有絕對優勢的捷運來一較高下;不過以普通老百姓來說,分段緩衝區變得這麼大,幾乎距台北車程大約一個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的地方(只要還不到三峽),都變成一段票,實在節省了不少!
中永和、新店等地區,雖然也有了捷運,但在公車路線分段緩衝區上的變化,不像前面這些來得劇烈,甚至沒有更動,舉凡202、208、241、242、249等老牌路線,緩衝區北界永遠是「果菜市場」(走華中橋者)、「自強市場」(走中正橋者)或「捷運公館站」(走福和橋者),南界也幾乎沒變,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地區腹地較小(南邊都是丘陵、山區),市街住宅再衍生的可能性很低,人口相對而言算是飽和,因此除了有路線闢駛或延駛之外,實施多年的分段緩衝區至今仍然適用。
而在深坑、石碇等地,因為也是被丘陵包圍,發展受限,二十年前還只有非聯營客運進入;直到目前,人口增加其實也沒有特別快,充其量倒有不少觀光人口。但非常有趣的是,當時因為台北市區的木柵一帶無空間再設置公車總站,迫使欣欣客運將總站外移到深坑的「東南學院」;從此之後,深坑因為突然多了幾條從木柵起家的重量級路線(班次頗密)從這裡發車,導致交通便利度大增;再加上原本的非聯營路線改隸聯營,也導致深坑已經有了不少公車路線行經。目前,深坑的交通動線仍然頗為單一〔只有一條幹道貫穿,那就是北深路(一○六縣道)〕,所以分段緩衝區考量起來非常容易,只要把北深路整個劃進去就可以了。
位於台北縣東邊的汐止地區,雖然在這二十年來人口增加,建案不斷地推出,也從鎮升格成市了,然而,在公車路線方面的變化,也僅止於路線數量的大幅增加,而無分段緩衝區方面的顯著改變。簡單來說:汐止主要分成兩個區塊:南邊走大同路的公車路線,要進到台北,幾乎都還是以「南港」至「饒河街口」之間這些站位當作分段緩衝,除非有少數行駛國道或快速道路者,是由匝道來決定分段位置之所在;北邊的社后,如果是有分段的公車路線,必然在中興路和康寧街交界處的「北峰里」,設有一個分段點(那裡是該區域的商業地帶),再依照該路線的走向,往南、往西或東的幾站有著緩衝區的另一端點。
至於從汐止更往東邊的基隆,雖然距離台北的里程數,還不如樹林、土城、三峽來得遠,但當地向來在公車生態上跟台北縣市沒有太大關連,有其獨立的路線編碼和收費、運行模式,在這裡無法按照其他地方同樣的邏輯來分析。另外,汐止往東南走可抵石碇、平溪,往東北方向走則是萬里,但路途皆蜿蜒,住家極為稀少,幾乎沒有業者於此開闢公車路線。或許某個無法預期的日子,當基隆及東北角幾個鄉鎮,這些地方也開始進駐大量人口了(有點不太可能),因而納入了台北縣市聯營公車的範圍內,才有可能對汐止的分段緩衝區造成變化吧?
而台北市往北出界的淡水、八里、三芝等地,昔日完全是非聯營客運的天下,如今因為捷運通車、住宅廣建、人口增加等因素,聯營公車路線數量也大增,且分佈網路逐漸地往新市鎮擴展。在淡水鎮上,因為有了各捷運站做為區域轉運中心,使得大多路線的規劃是以此為端點,向郊外或各社區分佈,路線較短、僅收一段票,沒有分段緩衝區的設置原則問題。至於更遠的三芝,雖然目前已有好幾條路線可連接到淡水,甚至還有直通台北士林區的路線(三芝-捷運劍潭站),但非屬聯營,其票價係依照里程來收費,也無法套用到分段緩衝的模式。至於八里的聯營路線,多由關渡大橋來聯繫台北,因而在橋端的關渡地區產生了一個節點,之前分析過這個部分,基本上八里如果不再往北投、士林或台北其他地方,都只需一段票。
總括來說,台北縣各地的公車路線分段緩衝規劃,幾乎都可以歸因於地形、人口、捷運這三個因素,在接下來,我將更細微地解說各地分段緩衝區的歷史變化,和周圍的生態區位。
(接下一篇)
上一篇:台北公車分段點學(九)
下一篇:台北公車分段點學(十一)
其實大同路口的確有成為分段點的潛力, 因為那邊是往蘆洲方向與新莊民權捷運站方向的分差點。很多人要再那邊下車再轉車的。另外,現在的247也許很沒落,但是以前的247可是有3分鐘一班的實力。內湖路沿線的通勤學生非常多!不過現在都不一樣了。
原本隨便舉的一個例子,
看來也有可能成為緩衝區(大概會從「民權承德路口」往西調整),
就有點像「坡內坑」
自從木柵線行經並在此設木柵站,
就成了重要轉車點,
而且候車人潮提高好幾倍。
(不過這裡並沒有因此被畫為分段緩衝區。)
247的榮景,
我在國中時代見識過,
最高紀錄一個站位同時有五輛247經過,
跟307的密度幾乎不相上下! 2009-10-14 13:50:05
我是居住於台北縣三重市(中華路)的公車族,
上班處位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審計部處),
以大眾交通工具而言
299號公車是快,距離最短的選擇
於三重中華路處上車
在審計部下車,全長4997公尺
依現行公車票價制訂規範
以9公里以上收兩段票(15*2),
但我自三重中華路上車
一路經台北車站-善導寺捷運站-審計部
僅僅3站的距離(4997公尺)
299號公車就要收兩段票
就行駛里程而言實在太不合理,
也沒有任何緩衝區的設置,
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騎機車
或搭乘行駛里程數更長(因繞路)卻只要一段票的232號公車,
雖232號公車有設置緩衝區。
但行駛時間卻是299號公車的兩倍以上,甚至超過!
請 貴單位能針對299號公車設置緩衝區,
以公平公車票價的制定!
我是不搭公車的,但接受搭捷運,也許我有一天會跳槽到捷運族.前提是:捷運要通到我家附近.等新莊線也等好幾年了,每天看到工地施工心情實在很煩,又不得不騎那條路..快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