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7 19:18:13公車青年陳右錚

哈土流行樂:「跨界創作天王」謝爾達.歐塔屈(Serdar Ortac)

 

 假如我說,有一個頭銜叫做「跨界創作天王」對音樂有點概念的朋友,都會覺得很不習慣:「跨界」、「創作」、「天王」這三個名詞,背後的代表意義似乎是互斥的,跨界的通常都不太賣座,當上天王的通常也不擅長創作……怎麼可能混合成為一個頭銜?在這裡,我可要斗膽打破各位的固有認知!謝爾達.歐塔屈(Serdar Ortac)這位土耳其歌手,正適合用這個頭銜來形容。
 
 在台灣,「土耳其之吻〔原歌名其實叫做「Simarik(寵壞了)」〕」這首歌在肚皮舞團的廣泛運用之下,歌唱者塔爾康(Tarkan漸漸被大家所討論著,但假如我突然丟出一個叫做「謝爾達」的傢伙,對方鐵定會報以傻眼的反應吧;這就好比:一個沒待過台灣的外國人可能認識「鄧麗君」,卻不知道同期且在台灣也非常紅的「鳳飛飛」的道理。
 
 在土耳其當地,謝爾達.歐塔屈的知名度,在十幾年來數以百計的流行男歌手之中,可以列在前三名內;他也屢獲得全國性音樂獎項或年度銷售量冠軍,同時創造出兩百萬張的單張專輯銷售紀錄;其歌曲暢銷、受歡迎的程度,遠播至周圍好幾個國家和拉丁美洲;除了唱歌外,他還擅長寫歌、作詩,並活躍於演藝界,擔任綜藝節目主持人。此外,謝爾達有一點令人非常敬佩的獨到之處,就是:他幾乎是「素人」起家、沒有歷經任何大牌前輩拉拔,靠著自己的實力而站出這塊舞台!
 
 謝爾達.歐塔屈(Serdar Ortac)生於1970年,在成長過程之中,沒有受過科班音樂教育或訓練。畢業後,他到電台擔任DJ工作,在節目中隨意地把自己創作的一首歌曲Karabiberim(我的黑胡椒)」分享給聽眾們,一位唱片製作人聽到後,建議他到唱片公司投石問路,謝爾達於是照著作了,很快地就獲得拉克斯音樂公司(Raks Muzik賞識,於1994年出版了他的生平第一張專輯「Ask Icin(因為愛)」。

  雖然是處女之作,謝爾達卻一展雄才,幾乎包辦了所有詞曲,且每一首歌曲風迥異:土耳其風、美式方克(Funk)和布基烏基(Boogie Woogie)、拉丁風、東歐風等。他那首輕快、俏皮的土式快歌「Karabiberim(我的黑胡椒)」也被收錄其中,不過卻放在B面第三首(指錄音帶,CD是在第九首),並沒有當成主打歌的意思;專輯同名主打歌的「Ask Icin(因為愛)」,則位於B面第五首。不過,多年之後謝爾達的「老歌新作」精選輯,證明了這整張專輯裡最膾炙人口的歌曲仍是「Karabiberim」。
 
 拉克斯音樂公司(Raks Muzik)可說是1990年代土耳其規模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旗下已經有非常多知名歌手;謝爾達當時算是個新人,在向來重視輩份和情感的土耳其文化下,所弄出來的這張「Ask Icin」專輯,看起來並不花俏,歌曲排序有點詭異、就連歌手造型也有點奇怪,沒想到這一發行,竟然賣出高達兩百萬張,謝爾達一夕之間成名。之後幾張專輯,順理成章地,同樣是由拉克斯發行,被捧為掌上至寶;不過,土耳其歌手的唱片生產量,常態下每隔兩年才出一張,但搬出來的,往往也都是嘔心瀝血、洋洋灑灑十幾首的真正個人創作。

 到了1996年,謝爾達推出第二張專輯「Yaz Yagmuru(夏日之雨)」;由於首次出擊的成功,加上土耳其唱片正值迅速進步的階段,專輯不僅在視覺編排方面有所用心,音樂的製作、呈現上也更趨嚴謹。當時一般專輯歌詞本,照片寥寥無幾,唯獨謝爾達這張,拍了一大堆不同服裝和姿勢,十足的雅痞造型,也顯示著:謝爾達在歌壇地位已大為提升。製作陣容上,除了編曲技術更接近西方水準之外,也找來了更為優秀的音樂製作人來操刀,謝爾達開始跟謝里姆.查爾德朗(Selim Caldiran合作,此後五年之中創造出許多精彩、動人的歌曲,從東方的抒情風格、到拉丁式的明快氣氛,從巴爾幹的民謠味、到歐陸的冷酷感,從土耳其快歌、到美式搖滾,你都能在謝爾達的專輯一次聽個夠。

 從「Yaz Yagmuru(夏日之雨)」起,謝爾達的名聲逐漸為國際所知曉,他舉辦一連串的國內外巡迴演唱會,並在隔年錄製西班牙語版專輯「Loco Para Amar(痴迷地愛)」(用「Yaz Yagmuru」的曲填上西班牙文歌詞)。他所唱紅的歌曲,不久之後,也會登上阿拉伯諸國的流行歌單,或者在希臘、俄羅斯、亞美尼亞等國(這幾國的語言都是跟土耳其完全不同的語系),也有人翻唱他的歌曲。

 1998年的「Gecelerin Adami(夜晚的男人)」,同樣是謝爾達的個人創作秀,這回他跟上了當時在世界各地都慢慢風行的拉丁熱潮,不少快歌、慢歌都聽得出拉丁音樂元素;另外,濃厚電音氣息、重節拍的歐式舞曲風格,自此之後,慢慢變成謝爾達的一種招牌曲風。2000的「Bilsem Ki(如果我知道)」大致延續了上一張專輯的音樂調性,比較特別的是:十二首創作分別交給三位重量級製作人:謝里姆.查爾德朗(Selim Caldiran)、穆拉特.葉特爾(Murat Yeter)、菲亞茲.庫魯許(Feyyaz Kurus),其中以穆拉特負責製作的曲目數量最多(他算是我個人最欣賞的土耳其編曲家之一),但因查爾德朗是老搭檔,所以在歌詞本上的排序,還是放在第一位,隱約可見謝爾達和謝里姆的合作無間。伴隨著音樂風格的轉變,謝爾達的外觀造型,也擺脫了之前較為細膩陰柔的穿著色調,並展現較黝黑的膚色,整個變身成充滿拉丁粗獷的味道。
 
 這段期間,謝爾達不只在自己專輯裡,發揮了十足的創作功力,他也廣受歌壇知名歌手們的青睞邀稿,即使這些歌手們完全不唱流行歌,而是屬於演歌(Arabesk)領域,謝爾達仍照寫不誤,而且寫得非常出色!他寫給知名演歌手西貝爾.江(Sibel Can)的一首「Padisah(皇帝)」曾得過1997年度最佳情歌獎,也連帶地使得西貝爾從當時演歌界的新面孔,因專輯有了這首歌曲就一躍成為天后。另外,他曾經請知名的女演歌手埃布魯.根代許(Ebru Gundes)在他的專輯裡獻唱,兩個人形成一種非常奧妙的組合(埃布魯有著比男人還低沈渾厚的嗓音,而謝爾達卻偏向中高音域)。

 2001年,謝爾達推出了「Sahibinin Sesi(他主宰的聲音)」老歌新作精選輯,也顯現出謝爾達在音樂上的用心,因為這專輯不只把舊歌集合起來、或者加一兩首歌來重新包裝而已,他是把過去受歡迎的舊歌,重新編曲之外,並用全然不同的唱腔、風格來詮釋這些歌曲;比如歌迷印象中,充滿土耳其民族風的歌曲,在這張專輯裡完全變成慵懶、舒暢的波沙諾瓦(Bossanova)曲風,不然就是超前衛的混音電子音樂,令我們不止是耳目一新,更能感覺,透過謝爾達的用心投入,音樂好像是隨他玩弄一樣、充滿了無比彈性。

 2002年的「Okyanus(海洋)」,及2003年的「Cakra/Beni Unut〔脈輪(梵語)/忘了我吧〕」之後的幾張專輯,謝爾達除了換東家,投效到埃姆瑞唱片(Emre Plak,也藉由更換製作搭檔埃爾罕.巴伊拉克(Erhan Bayrak),展開新的氣象。謝爾達開始以落腮鬍的面目示人,加上專輯名稱或視覺設計都充滿「印度宗教味」,宣告了他在心境上的某種轉變。

 在拿手的拉丁、電音方面,除了數位聲音效果更炫麗之外,結構或曲風方面沒有明顯變化;但在謝爾達及埃爾罕的營造下,卻另外添加了許多文化元素(對土耳其流行歌來說,這些元素本來不常出現),比如:肚皮舞般的打擊節拍〔由手鼓(Def)、達布卡鼓(Darbuka)等傳統打擊樂器所構成〕,這使得謝爾達的音樂脫離了昔日大多以電子鼓點作為節拍基底的模式;另外,或許是取材自美國西部鄉村民謠或佛朗明哥音樂之類的撥弦元素等,不僅以吉他來伴奏、開場的比重大幅提高,還勇敢地嘗試將土耳其傳統的巴拉瑪(Baglama)、朱拉琴(Cura)用外國文化下的別種撥弦樂器彈奏法來彈奏。隨著三四年前、印度的崛起(各位應該知道所謂「金磚四國」的威力吧),就連謝爾達的專輯裡也不免颳起了印度旋風:在不少曲目融入了印度式節奏,甚至還有歌曲是直接請人用印度式唱腔作為「背景音效」。 

  我個人對於謝爾達這位歌手的認識,始於大學二年級。當時,政大土耳其系辦公室的助教,剛從土耳其遊學回來不久,帶回當地幾張流行專輯,而我則是已轉系、特意回系辦去挖寶時,看到了謝爾達的「Yaz Yagmuru(夏日之雨)」這捲錄音帶。助教跟我說:「這張專輯滿不錯的,而且這位男歌手的聲音超像女生!」當場試播出來之後,我也很難相信這竟然是男生的聲音,不過重點是好聽,所以立刻借回家聆聽。

 我對於土耳其音樂的瘋狂喜好,有很大成分是因接觸到謝爾達的音樂之後,才變得更加明顯。當時我才剛聽完第一回,立刻就對其中歌曲非常喜愛,也立即拷貝下來;後來當我去土耳其旅遊時,更一次買齊了他當時已發行的四張專輯。我想,謝爾達之所以能在歌壇佔有一席之地,一方面很顯然是他的詞曲對了土耳其人的胃口:在該呈現出動感時,他的歌絕對可以讓人跟著手舞足蹈;在營造哀怨、悲苦的情緒時,它的音樂也都能觸及人心!而謝爾達在曲風呈現的多元性〔在我的評判下,屬於土西光譜上的中間位置(土五、西五)〕,也很能滿足土耳其人們極注重傳統,卻又不斷地追求西化、歐化、國際化的矛盾心理。還有一點,謝爾達略顯陰柔的嗓音,在人才濟濟(大家都能創作)的土耳其歌壇中,產生了非常強大的鑑別度,雖然到2002年之後,似可發現他把唱腔調整得奔放一些,然而音色並無太大改變。

 也因為對於謝爾達這位歌手的喜愛,我更進而發展出一些如同「電視冠軍」選手上身的行徑;其中一個非常獨特的行為模式,就是關於錄音帶的研究。最早期,我有需要拷貝音樂專輯的話,就像多數人一樣,買那種最常見的「Hi-Fi」六十分鐘(兩面各三十分鐘)空白錄音帶來錄音,而我一開始也是這樣子錄謝爾達的專輯,不過後來我發現,專輯長度一面只有二十五分鐘多,導致聽完一面後要等好幾分鐘才會換面,聽歌情緒被迫中斷。於是,我開始尋找市面上是否有長度較為剛好的錄音帶,這才發現了,在光南這種比較大型的唱片行,有販售Sony所出產的一系列高級空白錄音帶(其中一種稱為「Stamina XI系列」),各種長度應有盡有,而且更令人高興的是:它的磁帶品質經過特別處理,即使長時間聽也不容易磨損,連外盒都做得很精緻!

 我找到了五十四分鐘的空白錄音帶,剛好符合謝爾達的專輯長度;另外,為了讓這捲專輯顯得更加有珍藏價值,我把錄音帶封面歌詞本都拿來列印或影印。其中,封面的部分要用掃描器掃進電腦之後,再用家裡的彩色印表機印出來,我為了能做出看起來最精美的畫面,而開始地摸索當時還一竅不通的電腦影像軟體「Photoshop」,從所謂的像素、尺寸、解析度、色調等最基本的功能,靠著不斷的錯誤來嘗試、學習,後來印出了看起來跟錄音帶幾乎一樣的封面。各位一定很難相信,我對於電腦繪圖軟體的瞭解、甚至後來有好幾年的上班生涯完全靠這番技巧來存活,竟是從拷貝土耳其專輯開始的吧?

 至於內頁的複製過程,也遠比各位想像的還麻煩,因為我希望弄得跟土耳其的歌詞本同樣的尺寸和格式,而他們當時所出的歌詞本,通常都不是裝訂成書本狀,而是一條兩面印刷的長紙,折疊多次後收進錄音帶盒內。我當時在政大圖書館(自助式,且影印一張僅需一元),特地找了個冷僻時段,去逐一試用影印機,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很多影印機是我在玻璃面上怎麼對齊,印出來都會偏差的,所以我要找出一台,兩面印出來的上下左右的偏差少於兩公釐,經過了好一陣子實驗,終於成功印出兩張、四面的完美的拷貝結果,回家後仔細剪裁、連接成跟正本如出一轍的複製本。用這樣吹毛求疵的精神所複製出的一張歌詞本,雖然前後影印費要花上一百多元,令我非常有成就感,至今仍然保留得非常完好。

 有了這次的複製經驗,後來每次借到任何專輯,就如法炮製,列印出一模一樣的封面、歌詞本;依循著這樣的模式,我在當兵前,把去土耳其買來的幾十片CD,挑出一部份來轉錄成錄音帶的版本,累積家中有超過四十卷、看起來跟原版一樣精美的錄音帶。我當時是無所不用其極,到處蒐集各品牌的特殊空白錄音帶,連到日本旅遊,都不忘要找台灣沒賣的款式。而在彩色封面的列印品質上,我也要求愈來愈嚴苛,因為惠普(HP)的列印解析度不如理想,我後來設法換成愛普生(Epson)印表機,以達到最精細、幾乎看不到墨點的列印品質。

 甚至在穿衣風格上,我也因為謝爾達而有所轉變。在大學剛開始時,我穿的衣服色調,幾乎都是非常樸素、偏暗冷的色系,由於看到「Yaz Yagmuru(夏日之雨)」謝爾達所呈現的造型,是穿著大紅色的風衣加上灰色的無袖背心,亮銀色、搖滾風的長褲,展現出藝術家的十足帥氣,於是我也開始試著自己購置衣服,買的都是一些過去從不想穿的顏色或圖案,回顧我的照片,在大三之後的穿著,顯然跟過去有所不同,到後來,我的口味更逐漸拓展到蒐集不同國家民族特色的上衣,或銀色牛仔褲之類的獨特風格。

 謝爾達的崛起過程,及之後所取得的成就,還有他在音樂或造型上的特立獨行與求新求變,對於從小立志投身藝術的我來說,不啻是一劑激勵性十足的強心針!同時,我也期許自己思想能永遠保持多元性和流行敏感度,不只是追求表面上的畫技突破,更要因應不同階段的世界趨勢,在內涵上有所變化。


(任何片段或觀點之轉載引用,請務必通知本人或註明本文網址。)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音樂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