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古城] 歷史沿革
恆春古城 網路版(詳見「恆春半島豐富之旅」第124頁)
歷史沿革
恆春古稱「瑯嶠」,「瑯嶠」之名,是排灣族語的音譯,文獻最早見於荷蘭史料。「瑯嶠」的字義有好幾種說法:一為「蘭花」,意指恆春是蘭花城、二是老地名「Bujaujau」,則是指「鯊魚」,三則指「瑯嶠」為「琉球」一詞的音轉。
這幾種說法,皆與史料所載當年恆春半島的自然生態環境不謀而合,如當時恆春一帶原有遍地的蝴蝶蘭、恆春海域是鯨魚棲息的場所、及從歷史上瑯嶠的風俗習慣、文化不同於後來的平埔族,而有瑯嶠族曾經自沖繩漂流過海,來到恆春半島之說,不管真相如何,這幾種說法,至少都描繪出恆春多彩多姿的自然文化景觀。清同治年間因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大軍侵略,於是沈葆楨奏請朝廷在此地築牆,防止敵人來侵,並在瑯嶠設縣,是屏東最早的縣治。沈葆楨見此地四季如春,因此改名為「恆春」。日據末期,恆春地方改隸高雄州,稱恆春郡;民國三十九年政府遷臺,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改稱恆春鎮,屬屏東縣轄。
二級古蹟─ 恆春古城
恆春鎮座落在中央山脈餘脈與恆春西台地
,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城門為定界,鎮外人家到鎮上辦事,就猶如我們所看到的古裝片一樣,稱為「入城」。恆春古城是目前全省保存較完整的,巳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恆春城的地理風水
恆春建城主因在於國防,城址是由素習勘輿的劉璈所選定,擇定猴洞,在風水之說上,自有其原理。恆春地形上屬於中央山脈之尾閭,巍巍山勢一下恆春,高度僅約五、六百公尺;山鑾層層跌落至三台山前,豁然開朗,收勢為平台,次高的龍鑾山、虎頭山居左右為護衛。西屏山,如一字平案,使水流曲折又可藏風,無
怪乎選此為縣址。
而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為保護縣城的四靈,在恆春縣志中有記載:「三台山,豁然開朗....即縣城之玄武也」、「龍鑾山,在縣城南六里,堪輿家以為縣城青龍,居左,虎頭山、堪輿家以為縣城白虎,居右」、「由三台北行六、七里,曰虎頭山,崒嵂如踞,直對北門,為縣城朱雀」。縣城的四周巳有四靈的庇佑,獨西北仍有間隙,於是將遠處的龜山作為屏障,而猴洞山則為龍脈。
恆春古城於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選定城址後,委由各縣仕紳建造,於光緒五年七月十五日峻工。城周長880丈,有東西南北四門,但因居住環境改變,城牆多巳破壞,只留四個城門尚屬完整。而位於西門的福德路,是恆春著名的檳榔街,巳有百餘年的歷史;吃檳榔是恆春人的風俗習慣,它不僅是恆春人的口香糖,也是婚禮、宴客、祭祀等場合所使用的上品。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020603100
上一篇:恆春【鎮南宮】吃鹹粥 盼帶動觀光
下一篇:[龍鑾潭]賞鳥 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