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2 22:51:52 因緣解脫福德寶生

大乘佛教各宗派對阿含經並非完全不屑一顧,而是以阿含經為發展宗門法義的起點




大乘佛教各宗派對阿含經並非完全不屑一顧,而是以阿含經為發展宗門法義的起點



台灣阿含宗網站的"起源"末段提到:
【過去阿含經被視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宗派對它完全不屑一顧。桐山靖雄大導師糾正了此歷史上的誤謬、成立阿含宗,從信仰層面向世人弘揚釋尊真實的佛教。】
========================
評:
這當然不是事實,在《阿含解脫道次第》《序文》提到:【初期的大乘般若經論都是在闡揚阿含經裡面「涅槃、無為、空」的深義。...「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在闡揚阿含裡面甚深極甚深的「空」。】另查《雜阿含與唯識學》提到:【呂澂先生在讀瑜伽論時,讀到卷八十五至九十八之間,才發覺這些摩呾理迦實為解釋雜阿含經的論文,..........例如在唯識之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裏詳釋五蘊的論文:“云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總名色蘊。云何受蘊?謂順樂觸為緣諸受,或順苦觸為緣諸受,或順不苦不樂觸為緣諸受;復有六受身,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總名受蘊。云何想蘊?謂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大想、無量想、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復有六想身,則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總名想蘊。云何行蘊?謂六思身,則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復有所餘除受及想,諸心法等總名行蘊。云何識蘊?謂心、意、識,復有六識身,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總名識蘊。前受、想、行蘊及此識蘊皆有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等差別,如前廣說,是名為蘊。”(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大正三十,頁四三三)全段論文都是出自雜阿含經的陰相應。.............】可見大乘佛教各宗派對阿含經並非完全不屑一顧,而是以阿含經為發展宗門法義的起點。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