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19 01:48:15小鳳

世界佳餚

我們知道歐洲是畜牧文明,以肉食為主。可是在沒有冰箱的時代,肉類很難保持新鮮,必須以鹽醃漬,才不致腐壞。即使如此,食用的時候,仍有一股腥味。為了去腥,最好的方法便是在烹調或食用時撤上一些香料、胡椒。然而,香料與胡椒是熱帶地區產物,歐洲國家多位於溫帶,哪來的香料、胡椒呢?……

中世紀時,香料、胡椒的貿易操在回教商人與意大利商店手中,意大利商人從回教商店買進香料、胡椒後,再轉手賣給其他歐洲商人。由於香料、胡椒的貿易利潤極高,因此位於地中海西端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便想找出一條通往亞洲的新航路,以直接採購香料、胡椒。十五世紀,鄂圖曼土耳其興起,於一四五六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消滅東羅馬帝國,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使得亞洲與歐洲之間的香料、胡椒貿易大受影響,葡、西兩國尋找新航路以達亞洲的慾望因而更加強烈。

引自呂理州著《明治維新──日本邁向現代化的歷程》,台灣:遠流出版社,1994年。

東西文化交流這類題目的涵蓋面太大,大得讓我們常常忽略小節,像今天的日常調味料,香料和胡椒,原來不僅會激起人的食慾,還因為食慾驅動了貪慾和求知慾,五個世紀前東西方世界的第一次交匯與碰撞,或多或少都與這些調味佳品有關。也許世界原來不過是一盤上等佳餚,有了好的原材料,不放一點點鹽,一點點香料,我們都不可能盡得其味。葡萄牙等西方國家一直以地理大發現來形容他們的發現世界之旅,用詞充滿了西歐民族的對世界好奇的浪漫。亞洲人的集體記憶當然不大相同,我們強調的更多的在於大發現後的殖民時代,充滿民族的悲情與苦難。五個世紀快要過去,當日啟航的原因,在大家的記憶中卻越來越單一。像葡人當年東來旅程的終站,澳門,東西交匯了很多年以後,漸漸被簡化為一座大三巴和一座媽閣廟,也許是歷史太長,而我們的記憶,太短。

200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