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應對規劃
極端氣候應對規劃
文/林玉鳳
最近兩個月,無論是港澳抑或內地,都切身體驗了何謂“極端天氣”:六月至八月的盛夏酷暑,已經成為地球十二萬年來最熱的三個月份;颱風接踵而來,杜蘇芮雖然與澳門擦身而過,但卻為福建、河北甚至北京帶來洪澇災害,最近的強颱風蘇拉,是澳門近六年來的第四個十號風球,要知道,在2017年天鴿前的十號風,已經是24年前的約克,以前十號風球往往是四至八年一遇,但最近短短六年就有多達四個十號風球吹襲澳門,風災顯然比以往更頻繁、更嚴重,再加上越發難耐的災熱天氣,可見氣候極端化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甚至帶來各種以前意想不到的風險或危害。
極端氣候的問題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而是牽涉各種複雜的因素,包括人類要如何控制好自身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及應變措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損耗,從而使地球走上自我修復、可持續發展的正軌等等。這些問題都不是個人就可以解決,而是需要各地社會、各國政府審慎規劃、通力合作下才有望見到成效的。因此,下一年本澳政府的施政,可能也要在極端氣候的應對規劃下多下工夫,當局也應該思考:具有十號威力的颱風每兩三年就來臨一次,澳門在防災措施上要如何應對?擋潮閘要否重新考慮?當局又能否有相應評估,或向外界提供更多相關資訊,使社會能夠充份討論,以便作有效的超前部署?當局在節約能源、增加再生能源使用比率、減少碳排放等對長遠環境保護有利的政策,也應該要在下一年施政報告有所規劃。
文: 原載2023年9月14日力報副刊「議事論政」專欄
圖: https://d5ttlem47o98b.cloudfront.net/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2023-07/08082023_0.JPG?itok=9TwcFdHA
上一篇: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下一篇:媽閣坐船去路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