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抵抗力
共存抵抗力
文/林玉鳳
最近全國防疫在「新十條」急轉彎, 場所碼和核酸檢測等用了近三年的防疫手段漸漸淘汰,各種限制出行的規範一一放寬,先前的“動態清零”往共存方向過渡,本澳亦宣告防疫進入“過渡期”,陸續放寬了一系列的聚會、健康碼出示規定,更取消了場所碼,恢復往常生活似乎已成大勢所趨。
然而,本澳過渡期內措施雖然“寬社會”,卻有“嚴校園”的跡象:若中小幼學校的班上有學生快測呈陽性,有關班級將停課五天,第六天快測陰性,才能正常復課。措施一出即飽受爭議,實施僅兩天,又改為陽性四人以上才全班停課,不足四人就僅陽性者停課。措施本意似乎是為了減緩學生感染速度,但在社會逐步放開、陽性者增多的趨勢下,實施起來不免容易脫離實際情況。如果真要保護學生,當局亦應要把握時間,儘快增加中小幼學生的校園、社區醫療資源及就診綠色通道,讓年幼體弱的小朋友能夠得到及時的醫療保障,這個“緩兵之計”才可以更有作為。
不知是不是事有湊巧,政府近日公佈了2020年澳門巿民體質監測結果,指出與2015年的監測比較,幼兒、兒童青少年學生整體體質水平下降,這可能與調查已是新冠疫情來襲期間,學校已停課半年有關。當時不少學生長期足不出戶、鍛鍊不足。不過數據在今天剛好是個重大的警號,因為社會復常過程中,大規模感染幾乎無可避免之事,現在除了改善醫療資源配套,也很適合借鑑是次體質監測結果,推出措施鼓勵鍛鍊和健康生活,長遠提升學生乃至全民的體質,畢竟,要與新冠病毒共存不知多長的日子,個人抵抗力也非常重要!為了開放社會生活復常,好好鍛鍊身體,可能比吃藥更重要!
文: 原載2022年12月15日力報副刊「議事論政」專欄
圖:力報
上一篇:看得見的圖書館
下一篇:真正的抗疫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