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規劃應更細緻
防洪規劃應更細緻
文/林玉鳳
政府近日公佈新城A區詳細規劃的諮詢文本,意味這個籌備經年的新城區項目有望落實。和澳門其他區份最大的分別是,A區有較大的地下空間規劃,當中包括輕軌、地下商業街、慢行系統等等。輕軌公共交通運輸能夠為地下商業街帶來人流,商業配套亦能拓闊生活社交空間,為建設一整套地上地下的綠色出行步行系統提供良好的實踐場景,這三者應該是可以互為呼應、相得益彰的。不過,這一切美好的願景,需要非常強大的防災規劃作為後盾。
伴隨全球暖化而來的極端氣候災害,自從2017年的颱風“天鴿”、2018年的“山竹”,已經讓澳門人明白我們無法置身事外。超強颱風以外,從前少見的暴雨,像去年的六.一暴雨,“七十年一遇的降雨量”也令我們無法再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熟視無睹。而且,去年河南遭遇的“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襲擊,慘烈程度也令人心有餘悸。事實上,河南的暴雨襲擊就為全國各地對地下設施的防災防洪帶來重要警示。
政府在新城A區規劃當中,對防洪“潮”的設計標準為二百年一遇,但對於疏導暴雨水浸的雨水管渠,設計標準則為二十年一遇。姑勿論這類多少年一遇標準如何訂定,但諮詢文本中對亟需排洪疏導雨水的地下空間防災規劃,似乎落墨不多,而是更集中地面街道、綠化帶、城市運動公園等雨水管安排上。參照香港,港鐵其實也有較多的防洪閘、擋水板、水泵系統應對地下水浸情況。日後A區輕軌、商業街等地下空間是否也會有這類設備,又會否如同港鐵,有應急暴雨水浸情況下的疏散指引及演習?災害可以是百年一遇,但誰也不知道,所謂的百年具體是哪一年。小心駛得萬年船,既然已進入詳細規劃階段,希望政府告知公眾更多有關地下防洪規劃的資訊、相應的模擬測試、論證等,同時要在細節上有更多考量。
文: 原載2022年10月13日力報副刊「議事論政」專欄
圖: 澳門日報
下一篇:開源,有想法還要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