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唔該幫我閂水喉呀!
樓下唔該幫我閂水喉呀!
文/林玉鳳
小時候在家看粵語長片,對“樓下閂水喉”的情節非常熟悉,知道那是六十年代香港人的生活寫照。
我不知道澳門的六十年代是怎麼樣的,倒是很清楚記得自己小時候看過爸爸親手在木屋旁加建浴室,然後把銀色的水喉管裝好,將水引過來,家裏就有了洗澡用的花灑。那是七十年代,我們住的是平房,一家一戶,通常沒有樓上樓下,就是有,都是一家人,沒有那種需要樓上樓下互相幫忙“閂水喉”,才能過日子的情況。
最近有點屋漏偏逢連夜雨。去年家裏被颱風侵襲,之前只作了窗戶修理,原來預計在暑假裝修,把之前被破壞的其他地方一併修理。不過,兩三個星期之前,樓下的鄰居突然上門按鈴,說懷疑我家漏水漏到他的廚房,在同一幢大廈住了十多二十年,我才第一次認識自己樓下的鄰居。起初我不相信,因為家中還沒有開展任何工程,以為是大廈統一的水管工程造成的,為了確定是不是我家漏水,我們開始想辦法記錄水錶的刻度變化。
一開始是每天出門前拍一次照,回家後再拍一次,對比過後,發現我家水錶真的在我外出時仍有變動,即有用水,就立即叫師傅來找水喉位。在廚房拆櫃鑿牆,也找不到漏水的位置,開始懷疑是否埋在地下的管道漏水,於是決定每天離家前,都把供水入戶的總掣關上,又請鄰居留意一下他的廚房天台漏水情況有否改善。就這樣連續試了幾天,有兩天我都是出了門才發現自己忘記關水喉,於是發短訊請鄰居幫忙,又請他替我記錄關水錶時的讀數。一天夜裡,收到他的“漏水數據報告”,顯示每天我離家關水喉以後,他家盛到的天花水滴減少了,我即時決定自行停水,準備裝修換水管,因為這好像是唯一可以停止樓下被漏水騷擾的方法,也突然想起那句“樓下閂水喉呀”,只是我的狀況是“樓下唔該幫我閂水喉呀”。
在廿一世紀的澳門,我們終於要像六十年代的制水香港一樣,樓上樓下唇齒相依!
文: 原載2018年07月05日澳門日報「亂世備忘」專欄
圖:https://www.symedialab.org.hk/talk/wp-content/uploads/2014/08/900x3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