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保留的,可保留的
文/林玉鳳
二十年前第一次到葡萄牙,發現原來澳門和里斯本以及好幾個葡國小城都驚人的相似,那時,除了驚訝於那些相似,還有好奇那些不相像的是什麼以外,再沒有其他更多的想法。
二十年後再度重臨,在好幾個城市細細的走了一圈,更驚人的是,這個國家居然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樣。舊日澳門的那種寧靜、小巧、很少坐滿客人的葡式小餐館,愛跟客人閒話家常的餐廳老闆,在澳門好像都活不下來了,在葡萄牙,那些靈魂與軀殼,卻都還在。
有一天在科英布拉住的酒店附近找吃,因為時間不多,不想走路到市中心,就隨便進了在路邊看到的第一家飯店。那是一家像社區食堂的家庭小店,一張大桌兩條板凳,所有客人都坐在一起。飯店由一對五十來歲的夫婦經營,外加一位七十來歲的老太太,是飯店老闆娘的朋友,在店面負責類似傳菜加樓而的工作。他們說店剛開業二十年了,他們一直維持著當年開店時的做法:沒有餐牌,每天供應紅豆飯和沙律,是任吃的份量,餐酒是一瓶一瓶的送到桌前,是任飲的份量。主菜每餐最多供應兩種,每位客人可以任選一種,我去的那天,可以選擇的是炸馬介休或豬扒。無論吃多少喝多少,今天埋單時都是人頭計算,一人十歐元。吃過飯後,本來想匆匆回酒店趕起未完成的工作,可是,老闆夫婦和老太太都熱情好客,不停走過來攀談說笑,也會想了解澳門,又請我多留一會吃甜品。確實要走了,跟他們說拍照留念當甜品吧,結果甜品是跟老太太合照時她出奇不意的一個吻,像個老祖母一樣的親切。在澳門,我從來沒有不滿現狀到希望回到葡萄牙管治的歲月,可是,澳門以往那些小小的餐廳那種南歐人特有的熱情,在葡國再遇上,還是會令人懷念。
因為那一個吻,離開飯店後又突然不想趕回酒店,想在城市四處走走。七月的科英布拉街頭,靜謐閒適如八十年代初澳門的舊城小巷,宜人美麗。可是,街道兩旁,常常有反政府的大標語,原來葡萄牙經濟不景,還是傷了小城小民的心靈。看到標語,我又不敢一面倒的反對發展,可是,發展過後,有什麼應該可以保留的,有什麼其實可以保留的,我們有認真思考過嗎?
文:原載2014年7月31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