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9+1學習
文/林玉鳳
年齡的“轉字頭”,到底會令人多恐懼?
文化中心上演來自香港的話劇“29+1”,場面是少有的哄動。看真一點,觀眾裡,除了同齡的幾個朋友以外,不少看上去是仍有好多青春可以揮霍的二十歲上下的“死靚妹”──話劇裡用來形容二十歲上下的女子的詞彙。看後和剛過二十的朋友閑聊,“小朋友”(我對所有三十歲以下的朋友的稱謂)當口跟我說:“哎呀,你呢d過左三十大關嘅,好應該寫篇文教吓我地點過呢關?”“哼,果然是個未過三十不知好歹的小朋友!”為了保持形象,這句話我沒說出口。對了,過這一關,第一件要學的事,就是從此以後,對別人提及自己的年齡數字處之泰然,最好只是輕輕微笑點頭,以示教養。可是,實情是,多數時候,我的反應是:“救命啊,原來我已經XX歲了!”
差不多三年前,一次運動扭傷了腳,寫了一篇叫《年齡覺醒》的短文,那時談的是,“年歲漸增的第一個感覺,是以為自己從來沒變……只有遇上那個老化了的身體不能承載的事情,才會知所覺醒。”這是面對“轉字頭”以外的年歲增長時常有的感覺。可是,除了從九歲轉十歲的那一年,社會沒太多指定動作必須要你完成以外,從二字頭轉三字頭開始,就有一大堆大家認為合理的人生目標在等待你。二字頭轉三字頭的“29+1”,是結婚生子,穩定工作,一間樓,若干銀行存款。到“39+1”,起碼會加上社會成就,薪金與工作職位。到了“49+1”,前面那些目標繼續適用,外加孩子都進名校了沒有,還有人是否健康,頭髮多少與肚腩的大小,都會成為指標,用來測量一個人的成敗。
所以,即使“29+1”真的很好看,道盡了女性在轉三字頭以前的心聲和困境,可是,話劇卻也強化了所有這些年齡指標的作用,於是,很多人看了的第一個反應是:在“29+1”以前,我也要完成什麼什麼的,反而沒有探討這些“轉字頭”大限的真正內涵與意義。其實,所謂的三十大限,不過是社會設定的一種標準人生,標準一旦設定,既可以是奮鬥的目標,也可能是人生選擇的一種限制,轉字頭時面對的困境,其實是源於這樣的限制,而不是因為轉字頭那一年的人生。想起來,哪一次轉字頭的時候你是快樂的?應該是“9+1”的十歲吧!除了升班與否,社會設定給一個十歲小朋友追求的目標很少,少得我們可以為十歲的來臨興奮雀躍,大聲跟爸媽說:“我十歲啦,我大過啦!”所以,要在“29+1”或以後每次轉字頭時都過得愜意,可以快樂的面對那一歲的增長,最好的方法,不是想想如何達成他人為那個年齡設定的目標,而是放下那一把尺,只向“9+1”的自己學習,為新的一個十年的到來,興奮雀躍。
原載2011年6月9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筆成氣候”專欄
當十年前我還是一個十幾歲的“死靚妹”時, 我在街上常常會因擦身而過的大嬸而聯想:“呀...唔通我三十幾四十幾既時候就會係咁既樣?!” 然後心中會舖上一層薄薄的“灰”(沮喪)...
這是典型的八十後頹廢(+被寵壞)的青少年...
直到近年在信仰中慢慢找到人生問題的答案後,開始發奮圖強...同時開始察覺出身體的老化,亦更明白到身體健“壯”的重要性...終於變得積極起來--“要趁仲有幾年先到3x歳...一定要努力!!!”...如是者開始了這個不太介意自己的“超齡”感,在找對了目標的人生路途上開始奔跑的旅程。
不過,當然在自身以外還有其他社會標準的、無可避免的壓力...不過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不是嗎?
不過“29+1”對於女生在說還真是一個很有意思(或有趣)的數字...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話題是我一個朋友的“29+1”的生日,她的好朋友為她慶祝時的邀請信是“再次慶祝29歲生日”...很sweet的朋友,雖然壽星女並不介意“30”。而且這個sweet的朋友是俄裔的美國人。看來這真是一個不分國界的現像 : )
這標題好似什麼「學習十二.五規劃精神」...HAHAH
ANYWAY, 內容很有共鳴~
標籤效應把沒有危機都變成危機~
最後, 反思可能成了隨俗.
最後, 反思可能成了隨俗.
這兩句太好了吧! 2011-06-17 23:02:50
火鳥:
是的,那是不分國界的;不過在中國人地方,會更嚴重一點。
你開頭說的那個情景,我也一樣啊;以前總提醒自己三四十歲時不能這樣那樣,可是,突然那樣的日子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