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2 10:26:06小鳳

香港人

圖片來源:http://www.ntscmp.com


文/林玉鳳


  早陣子到香港看朋友的畫展,展出的是記錄香港回歸十年變遷的作品。畫作都很好,但自己印象更深的是那兩天的相處。那一天,公務結束後,相約了一名舊同事和在同一個工作室一起生活的雌雄作家兼畫家三人,在上環的外國記者俱樂部內見面。到了門口,看到“只供會員進入”的牌子,我和同事就乖乖的在門口等,一邊打電話給兩個朋友。不一會,女的下的士,看見我就說:“怎麼不先進去?”我還未來得及回話,快人快語的她已經說:“我們香港人沒那麼乖的,不會看到這種招牌就不進去的。”正在想她真了解我啦,她又開始滔滔不絕的介紹種種“香港人”的特別行徑。

  可是,她說的都不是我們平常印象中會排隊等等文明特質或自傲等等鄰近地方的人看不過眼的性格特質,而盡是一些特別的反應。我跟她在1999年認識,當年她還是記者,帶了一團香港記者來採訪澳門回歸。忘了是什麼原因,反正那一次我要負責接待,晚上官方的行程過後,我跟她去喝東西,兩個人聊得開心,又開車帶她看了一遍澳門各區的夜景。就因為有那麼一夜,後來每次見面,不管有沒有別的人在場,她總要把那夜的情景複述一遍,然後重複一遍她當年就說過的話:“澳門人真有人情味,第一次見面就會這樣,我們香港人一定不會是這樣的。”

  這一天,當然也不例外。跟她介紹過同事以後,她又立刻把那次經歷複述一遍,然後說香港會如何對待因公務認識的人,如何看重時間,因為時間真的是金錢,如何不會以私人朋友身份花時間接待外地人,特別是初次認識的外地人。說著說著,身旁的舊同事終於按捺不住,說:“我也是香港人,但我不是你說的那樣的!”“你當然不一樣,因為你們那一代香港人是不一樣的。”她說的那一代,是六七十年代上大學,在中學大學時愛攪諸如“國學社”一類組織,會在七十年代投身“保釣運動”的人。到那一刻,我才發現第三個人──早已在俱樂部裡等待的畫家還沒有就“香港人是如何的”這個問題搭過腔,可是,他的作品,說的又是另外一種面貌的香港人。也在同一刻,我開始努力回憶,究竟自己最早的香港人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香港2007.之五)
原載2007年7月19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上一篇:北角的天空

下一篇:原來你都識講英文

小鳳 2007-07-29 12:45:20

凱倫:
那你應該下定決心在這邊寫一下書了,起碼看看自己的鍊金術如何啊!

凱倫 2007-07-28 16:47:01

我也好想去看書展。買一大堆自己喜愛的書...
來了澳門便很少看書。有時候搞不明白是什麽原因,到底是找不到自己喜愛的書,還是書价真的太貴。(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香港澳門臺灣的書价,充分證明了知識就是黃金的真理!*0*)

姨甥仔 2007-07-22 13:49:50

第一次對香港的印象...就是海洋公園...小時候跟家人去玩玩....還記得有海豚形狀的垃圾桶...

版主回應
姨甥仔:
我還記得你媽媽當年回來以後說的話啊!
2007-07-29 12: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