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9 00:51:50Agnescat

遺傳學的發展(Genetics)-中

2009/7/28
台中市雙十國中自然領域王淑卿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1910年,摩根有位學生–英國普利地斯(Joseph Priestley,1866-1945)一次到實驗室無意中發現一隻白眼果蠅(自然突變種),進行一系列實驗後,探究「為什麼白眼果蠅都是雄性?」。

1910年7月,摩根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果蠅的性聯遺傳(Sex limited inheritance in Drosophila)」論文,提出「某特定基因存在於X染色體上(即今之性聯基因- sex linked gene)」,更進一步證實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同年,摩根等人提出連鎖基因(linked genes)的理論—–不同基因若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則無法獨立分配而彼此連鎖(linkage),即性狀會一起遺傳。但實驗後又發現:「位在同一條染 色體上的不同基因並非完全連鎖」,推論:「可能是同源染色體間有些片段會彼此交換(即今之互換,crossing over),因此子代會出現重組表現型(recombiant phenotypes)。」

1913年,摩根的學生史特曼(Alfred H. Sturtevant)繪出全球第一個基因圖譜(genetic map),列出染色體上基因座(genetic loci)的位置與排列順序。1916年,摩根等人實驗證實染色體互換(chromosomal crossover or crossing over)理論,說明連鎖基因重組(the recombination of linked genes)的原因。

1925年,摩根著作「演化與遺傳(Evolution and Genetics)」。1926年,著作「基因學說(The Theory of the Gene)」–以實驗證明基因是遺傳的基本單位。推論每個染色體上有許多基因,是第一個指出基因與染色體的關聯性之科學家。摩根於哥倫比亞大學創立的果蠅 室(fly room)培養出許多一流的遺傳學家,除了史特曼外還有繆勒(H. J. Muller),1927年他以X射線誘發果蠅產生突變種,發展出遺傳學的另一片領域;同年,美國史特勒(L.T. Stadler)以X射線誘導玉米突變。

1933年,摩根獲頒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遺傳學家。其偉大貢獻有二:
(1)發展「染色體學說」,創立「基因學說」引領生物學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