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看重診療能力”應成醫患新共識
9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優化醫護人才培養結構,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會議提出,對經住院醫師培訓合格的本科學歷臨床醫師,在崗位聘用、職稱晉升等方面與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同等對待。專傢認為,這是對畢業後醫學制度做出突破性的新規定,有助於扭轉醫學本科畢業生“重研究、輕臨床”的誤區,把臨床醫師培訓路徑真正轉到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主的正確道路上來。
長期以來,我國醫療系統十分看重醫務人員的學歷。醫生的高學歷不僅比低學歷更受尊重,而且在崗位聘用、職稱晉升等方面都有優先權,高學歷比高醫術得到的實惠更多。受此影響,不少城市和醫院都存在以學歷而不是以臨床能力為主的用人導向,導致越來越多的醫學本科畢業生熱衷於報考臨床專業研究生。而國內外臨床醫學人才的實踐證明,建立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主體的畢業後醫學制度,才是培養合格臨床醫師的必經途徑,也是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醫療衛生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
在很多專業領域,高學歷往往對應著高能力,但醫學的實踐性極強,醫生提升能力主要不是通過書本,而是通過臨床一線的工作,向書本學醫學基礎知識,在臨床一線學高尖技術和實用性知識,臨床一線是醫生的最好老師。正因如此,很多臨床醫生多年埋頭一線工作,很少有時間寫論文,醫術反而變得越來越高明,但假如其為本科學歷,在職稱晉升等方面,就很可能競爭不過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醫生。
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方面,重學歷輕能力的弊端體現得更明顯。本科生畢業後的三年規范化培訓,無論學習強度還是艱苦程度,都不低於在校學習,診療能力提升幅度也非在校學習三年可比。然而,完成規培的本科學歷醫生在崗位聘用、職稱晉升等方面不及碩士研究生,這就會給醫生留下“參與規培不劃算”的感受,醫生就更會一邊倒地選擇讀研。
所以,完成規培的本科學歷醫生在聘用、職稱等方面等同碩士研究生,這一改變是對過去重學歷輕能力的一種糾偏,並向行業內部發出清晰信號,以能力為導向的醫生評價方式,或將很快成為現實。論文發表篇數、外語讀寫水平等固然很重要,但手術做得好、診療質量高等實戰能力更加重要,此舉將鼓勵醫生更加註重提升操作水平,也更加願意走向一線和基層。
對於這項改革,患者其實也不能置身事外。患者雖然最看重醫生的實際能力,但在現實當中,不少患者也存在更加看重學歷和論文數等現象。醫生的學歷高低、是否畢業於名校、在權威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多少等,成為患者挑選醫生的主要依據,至於醫生是否完成規范化培訓、每年要做多少臺手術等對能力影響更大的信息,卻往往被忽視。出現這種現象既與學歷偏好有關,也與患者難以獲得醫生更詳細的信息有關。
“更看重診療能力”應成為醫患新共識。雙方應就此進行更好的配合,除瞭患者要改變評價醫生的一貫做法外,醫院在公示醫生信息時,也應將醫生的規范化培訓、臨床一線工作時長、患者滿意度等信息,作為衡量能力的主要指標加以公示,為患者挑選醫生提供必要協助,共同營造尊重能力、讓實幹者不吃虧的醫療氛圍。(秋實)
[ 責編:李然 ] 閱讀剩餘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