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5 10:16:49ag168

彩色玻璃的製造

玻璃製作最早見於埃及。大英博物館仍保有紀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一隻藍色玻璃瓶,羅馬共和時代西方已有大量的玻璃生產。中國考古界在河北省古中山靖王墓發現的琉璃也已具備玻璃的效果。玻璃本身是矽、鹼、石灰等原料高溫燒成。而其色彩則是由於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不同的氧化金屬成分而產生。但花窗的色彩也有可能是玻璃製成後塗裝上去的。

西元10世紀起,西方的玻璃工廠在盛產矽土的地區廣泛建立。它們在玻璃製作半溶解狀態時添加金屬氧化物使玻璃變色。例如氧化銅產生綠色,鈷產生藍色、金產生紅色,等等。

瓶狀胚心玻璃(Cylinder glass):此法為古代花窗玻璃製作所廣泛運用。即先以土石類材料製作瓶狀胚心,而後敷以溶解之玻璃,待其厚度均勻後剖開胚心,反覆壓平。
吹製玻璃(Crown glass):十六世紀以後民間玻璃材料廣泛應用的工藝。即將溶解玻璃吹入瓶狀模具,並轉動模具以離心力使溶液均勻分佈,待固著後剖開模具取得玻璃。此法可取得適當厚度的玻璃材料用於花窗以及其他場合。
板製玻璃(Table glass):此法廣泛用於現代。即將玻璃溶液注於板狀模台,由於高溫玻璃溶液與冷卻的金屬模台劇烈作用,可以使玻璃產生厚實多樣的紋理。雖然此法生產的玻璃有時稱為「教堂玻璃」(Cathedral glass),但其實並非盛行與古代而是現代,並且以商業化方式大量生產。
紅閃玻璃(Flashed glass):此指一種深紅色的玻璃。是將胚心作法產生的無色玻璃在半溶狀態注入另一裝有紅色玻璃溶液的模具中,使成品有一層紅色的外衣。此法產生的深紅色玻璃甚為昂貴。它可產生不均勻、富變化的紅色玻璃、寶石色玻璃等花樣。而且紅色的外層可以施以刻畫加工,使內部的透明玻璃暴露,造成生動的變化。中古後期此法曾用於製作花窗上聖徒外袍的顏色,但晚期維多利亞時代與20世紀以後,才為民間工藝廣泛運用。
當代花窗玻璃的構件主要生產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