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7 03:52:30阿空

最好的時光


一直很喜歡濟慈John Keats說的ALL THE GOOD THINGS ARE SOJOURNING.
美好時光永遠也都在虛無飄渺的回憶裡游移,只能遠觀不再能近而褻玩。


【最好的時光】是部堪稱回溯侯孝賢歷年導演作品的一個分號總結,不僅是侯孝賢記錄自我無論實際歷練或內心發想的種種美好時刻,也可說是讓所有一直看著侯孝賢作品長大的影癡們,各自萃取自己印象裡最喜歡的侯式浮光片刻,因此也許覺得這部電影因舒琪演技不入戲而不貼切(終於不再是張震了),故事段落時代看似不搭軋而突兀,卻能在其一貫駕馭影像及結構的功力下,每段訂立的主題可以明顯而完整,所以觀者完全可從中尋獲連結至之前作品氣味的路線,比較查看這些年身為導演的心路歷程轉換,或品賞為了妥協而不得不然激發的創意發想(這部片還真多哩),而恰巧地,應該是侯孝賢本意使然,三段迥然不同的時光雕刻,符合他二十多年來的影像風格脈絡,且弔詭地,剛好也是大多數觀影者的喜好順序。

侯孝賢拍起音樂錄影帶?!
第一段時光在1966年的高雄,講的是愛戀,整段自然寫實主義的調調與輕鬆甜蜜的主題,呼應1983《風櫃來的人》、1984《冬冬的假期》、1985《童年往事》、1986《戀戀風塵》、1996《南國再見,南國》、2004《咖啡時光》這些情深意遠的小品佳作,且真實記錄的影像風格本是侯孝賢擅長之處,於是整段談戀愛的情濃蜜意、曖昧糾纏,自然透過影像裡的角色動作宣洩而出,加上融有導演自我成長背景的感情回憶吧,滿地導者駕輕就熟、觀者得心應手的感動疙瘩,並藉機移情回味那段任誰都有的青春歲月,另最值一提的是,不同以往以少量靜止長格影像組構流程,完全將故事交予觀者自感,侯孝賢這次變得較常用鏡頭隨主角動作說故事,且搭配一首首懷舊英文歌曲當襯底,宛若一音樂錄影帶集錦,情感直接敘述於觀者眼前,讓人可以即刻保鮮已逝去的舊氛圍及戀人時常回想會覺得好笑的舉止話語。

中國電影百年向默片致意?!
第二段時光在1911年的大稻呈,講的是自由,侯式長鏡頭及緩慢鏡頭流動、鮮明人道關懷主題,在在都呼應1989《悲情城市》、1993《戲夢人生》、1995《好男好女》、1998《海上花》這些由尋常生活場景轉進歷史深度的作品,尤其就情景與角色關連性來說,可說是將《海上花》強調古代女性柔情卻帶堅毅性格的議題延續,那如果就政治性探討來看,則可見證2004年全台灣瘋政治時,侯孝賢自身對台灣本源於中國文化的信仰再現,足見此段其實是最費心構思,尤其鑑於主角語言腔調的時代落差,特將全片改以默劇形式呈現,卻意外在中國電影百年後,呼應二十世紀初當時中國電影的默劇操作手法,堪稱意料之外帶來的神來之筆,同樣地,故事內容講述千百年來中國慣有的男倌女妓愛戀故事,但在時值新中國與舊中國交際之繼的大稻呈,毅然點出大時代下人類一直渴望的自由思維,更甚至是女性意識,讓近年來多以女性為作品主體的侯孝賢進一步反芻思索。

超級兩代代溝公司?!
第三段時光在2005年的台北,講的是青春,或許更明確地說,應該是侯孝賢他眼中已然失序的當代青春,尤其車拍景、狹小空間裡的蔓延愛慾、突兀不知為何的行為舉止,延續著2001《千禧曼波》青少年次文化的探討及二十一世紀城市文明的生命意義,但是,不知是侯孝賢純粹記錄翻拍歐陽靖個人故事的緣故,亦或是他觀察的青少年生命輪廓給予如此戲劇張力,整段落總覺得表達出的無序及盲目,過於理所當然失去深度探討的價值,原因並非剪接或演員表演方式緣故,倒覺得是侯孝賢對體裁熟悉度隔有太多層時代代溝,即使是在描述自己生活的當代,卻錯失迥然不同他自身年少時的生命向度,因此焦點模糊、搔不到癢處,不似他熟悉的議題總可精準地抓出精髓,又言簡意賅地指引生命意義(即使他認為現在青少年生活失去意義),然後流露淡淡的生命滋味讓觀者久久可以駐足品味,或許舒琪的表演方式顯得刻意,也是讓人覺得這段落充滿遺憾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