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5 15:08:14惠纖

把巴黎搬來台北的4種方法 巴黎:天使熱愛的城市

 
 
千百年來,
巴黎用美好的過去護佑著住民,給予生活的元氣;
巴黎人則以熱情和夢想,展開羽翼引領城市的未來。

巴黎的輝煌與偉大,不僅來自歷史的琢磨,更來自巴黎人心心念念的守護。
 
 
康健雜誌71期 文/朱芷君
 
 
下水道博物館—城市底下的城市

地上的巴黎享有「花都」美名,很少人知道地底下也別有洞天。而如果沒有提早規劃好這個地下的巴黎,今日巴黎人恐怕不能擁有完善的親水空間。

在下水道博物館,我們見識了這個城市的秘密基地。

由於直接利用下水道空間,參觀時仍可聞到隱約飄散的水溝氣味。但展示設備相當完整,並有英、法語導覽人員,觀光客隨到隨有人上前導覽,一一解說來龍去脈,例如羅馬時代的下水管、調節水位的裝置、清理污泥的設備,及現在塞納河的監控機制等。

巴黎市民過去用水取之於塞納河,也排之於塞納河,可以想像長此以往,塞納河難免成為臭水溝的命運。

一百多年前,奧斯曼整建巴黎時,任命工程師貝樂格宏設計雙向的供水系統,首次分開處理飲用水和非飲用水,並建造了長達600公里的下水道網絡。

下水道十分寬敞,足可供人行走、工作。因此也成為雨果名作《悲慘世界》中的場景之一,尚.萬強背著女兒情人瑪力烏斯逃躲追殺的情節就畫在牆上。

隨著水道網路日益延伸,目前全長2100公里,不僅處理廢水淤泥,還收納運水管線、電信纜線、天然氣管線等,達到當初「全部導進下水道」的目標。地面上的巴黎,因此免於電線分割視野,廢水處理後,還能清洗街道。法國人也巧妙地利用這個博物館向世人展示了他們科技與發明的能力。

為了減少污水直接排放進塞納河,改善水質,巴黎市政府正持續更新、強化下水道系統。搭水上巴士遊河,欣賞兩岸筆直成排的綠蔭,掩映著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奧賽美術館、聖母院等名勝,無限浪漫令人悠然神往。迎著塞納河用力呼吸,已聞不到臭味,雖然河水稱不上清澈,卻無損岸上風光。一個人的遠見,成就了千萬人的浪漫。
 
 
建築都市規劃資訊中心—巴黎的歷史望遠鏡

起源於塞納河中西堤島的巴黎,是名副其實的古都。如果只用文字敘述它的發展過程,必會枯燥冗長。但巴黎建築都市規劃資訊中心,卻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史料,讓巴黎市民鑑往知來,共同描繪城市的藍圖。

這棟蓋於19世紀的建築,原是私人展示收藏品之用,目前為市政府的財產,本身就是古蹟再利用的範例,「希望這個地方能讓法國人更懂得欣賞建築,有自己的看法,」文獻管理負責人 Martine Pitallier 說。

一樓主要展示巴黎的沿革,內容採編年紀事,利用多媒體呈現,形成一條歷史動線,可以從頭到尾看完,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時期。每一區塊並搭配小型螢幕,播放當時的巴黎景觀。

地上則分布著不同的立體圖示。Martine指著大巴黎的模型說明,巴黎市為何沒有和其他現代都市一樣蓋滿高樓。1950年代,因為對戰後的發展樂觀,巴黎曾在3個地區建造以高樓為主的社區,但20年後,「巴黎人都不想看到這些房子,」Martine 直言。

之後巴黎對新社區開發相對謹慎,1977年通過法令,嚴格控管新建築的高度,市中心須低於25公尺(約7層樓),最外圍也不得超過37公尺(約9層樓)。

資訊中心還定期舉辦研討會,請國外嶄露頭角的法國建築師分享經驗,並將相關內容製作成影音檔案,常有不少學生來找資料。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市政府規劃案的比稿,讓市民了解詳細內容及決策過程。

館方還會主動出擊,最近就和學校合作,帶學生去拜訪社區,思考自己的生活環境,還請小朋友天馬行空,設計未來的家。

附設的書店販賣建築設計相關的雜誌、書籍,為了吸引市民常來,大廳還設有閱報區,「法國報紙幾乎每天都有都市規劃的相關報導,」Martine 解釋。

這個精心設計、功能完備的資訊中心,說明了巴黎正處心積慮在做養成教育:讓居民透過與城市的過去對話,了解現在的立足點,進而共同思考、討論,願景才有落實的可能。
 
 
保存老房子成為全民運動

據報導,台北青田街的日式宿舍正面臨危機,里民希望保存街廓,完整呈現昔日生活風情,擁有這些「祖產」的台灣大學卻無奈表示,經費無著,恐成為財務包袱。而齊東街的房子已在半夜裡,被建商偷拆完畢。

要挽留歷史消逝的速度,光靠理想顯然太沈重。

古都巴黎,自不能免於這種矛盾拔河。政府宣稱維護歷史建築「錢永遠不夠」,屋主只得自立自強,「老房子協會」(Vieilles Maisons Francaises)便讓我們看到民間豐沛的力量。

成立將近50年,老房子協會的辦公室,是一棟19世紀末的老宅,座落在巴黎市區內。屋主是一對貴族夫婦,也是協會的發起人。

協會公共事務部經理 Nicole COULON 解釋,過去貴族很有錢,可以自己維修宅邸。二次大戰後收入驟減,保養費卻與日俱增,政府又無法全額負擔,因此希望藉由組織,讓更多人了解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出錢出力。

目前會員共有1萬9千人,會員包括古堡、老宅的所有人,也有不少一般會員,並定期發行雜誌,加強內部交流,通報哪裡又有老屋待搶救,也藉此保持與政府的溝通。

各省協會的會員定期和文化部開會,審查申請的補助案。並尋找贊助人設置獎金,依照他們的興趣捐助維護項目,例如有人喜歡花園、有人喜歡屋頂,不限於巴黎,更擴及全法國的老房子。

因而老屋整建的產業興盛,建築師必須受過訓、取得執照才有資格從事相關工作,也有公司專門在生產修復用的建材。

不同於台灣競買新豪宅,現在法國老房子價值水漲船高,是新屋一倍以上。

我們不禁俗氣追問,整修要花多少費用?

Nicole 展示一棟變身中的老古堡照片,迄今已花了25萬歐元,估計還要再5萬歐元才能完成。不算買下的錢,就要一千多萬台幣!

見我們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執行長助理 Isabelle Pabion 問道:「你們台灣,父母不會想把房子留給孩子嗎?」

我不好意思回答,多數台灣父母願意贊助子女買新房,至於古厝祖產,要不拆了重建,要不賣掉分錢。她們都露出無限惋惜的表情。

在法國,維修老房子是蓬勃的產業,有各種人才投入,回復古色古香的美感。台灣呢?師傅凋零,手藝失傳,找不到材料,與其勉強修成新舊混雜不倫不類,倒不如……

但看這棟百年老屋,優雅的雕花樓梯,簡潔的廊柱,門房裡一排古銅電鈴,每樣都沾染時光的溫潤質感,空氣中故事流動,面對法國人,我一點也說不出不少台灣人的想法:「沒人要的老房子,倒不如拆了比較好。」

建城120年的台北,可有心胸容得下「老」的空間?
 
 
 
巴黎小檔案:

‧大巴黎都會區:巴黎市區加上周圍的7縣市,是歐陸最大的城市。

‧面積    :12000平方公里

‧人口    :1100萬(約佔全法國人口五分之一)

‧小巴黎   :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面積105平方公里,分成20個行政區
(台北    :271平方公里)

‧人口    :約250萬(台北:約262萬)

‧橋樑    :36道

‧博物館   :134所
       (羅浮宮、凡爾賽宮、奧賽美術館加起來,一年有1500萬遊客造訪)

‧公園與花園 :400個

‧電影院   :350家

‧劇院    :50家

‧咖啡館   :20000家

‧餐廳    :8000家

‧行道樹   :90000株

‧行道椅   :9300張

‧噴水池   :11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