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新藥又失敗 台灣別缺席
胡朝榮/ 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學教授
2019/3/26 聯合報 D版 健康
大家寄予重望百健(Biogen)藥廠的第三期阿茲海默症臨床試驗,日前不幸仍以失敗收場。
這是繼全球幾大藥廠臨床試驗失敗後,又一個讓人沮喪的消息,大家開始擔心,失智症的治療是否是醫學無法突破的障礙。但另一方面,愛滋病治療有重大進展,第二位可能痊癒的病人已經產生,癌症治療也日新月異,許多癌症已可控制病情惡化甚至治癒,因此治療失智症的醫師、病人、家屬、研究者應懷抱希望,繼續努力以赴。
過去失智症新藥的臨床試驗多以移除腦內類澱粉蛋白為主,類澱粉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病理特徵及診斷依據,引起家族遺傳性阿茲海默症的突變基因都與類澱粉蛋白的合成代謝相關,許多細胞及動物研究都證實,類澱粉蛋白對神經細胞的毒性,移除類澱粉蛋白後可改善突變基因轉殖動物的認知功能。
類澱粉蛋白理論受質疑
雖臨床研究證據充足,然而一次次失敗,讓類澱粉蛋白理論飽受質疑。探討失敗原因,除了可能弄錯方向,類澱粉蛋白並非阿茲海默症致病因子,藉助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的協助,醫學界已了解腦中類澱粉蛋白堆積,可能早在失智症發病前十幾廿年發生,發病時腦部損傷已無法挽回,因此治療時機必須更為提早。
目前幾家藥廠已針對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陽性,但認知功能正常的族群展開「預防」性治療。同時,除了移除或防治致病原因為主軸的臨床研究,有更多改善或減緩疾病惡化的臨床研究,包括營養素、中草藥及資訊產品等,可預見失智症臨床研究將進入百家爭鳴時代。
台灣在失智症臨床試驗上是否應更積極參與?在這個前景不明,典範轉移的時間點上,個人認為反而是非常好的機會,年初科學期刊指出,美國投資在研究失智症經費雖與癌症有一大段距離,但成長率已超過癌症,且研究主題更多元化,腦血循環因子、Tau蛋白等,逐漸受到注意。
中草藥成台灣優勢
台灣有許多獨特的中草藥及線上遊戲產品,資訊及醫療產業研發能力在全球前段班,各醫院也有周全的試驗審核機制及良善的受試者保護制度,沒有理由在競逐失智症解決方案上缺席。我們期待更多生技產業投入,也鼓勵失智症及家屬參與,政府近年努力建構失智症照護網,現在該是回頭好好支持失智症的醫療發展面的時候。
(作者亦為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
分析:
被制度生活著的人,絕無可能發展出自己的生活。
無論是吃了什麼仙丹妙藥,都不可能取代「生活」。
有許多的人,其實只是被制度生活著,並未真正在過自己的生活。因而只是「行屍走肉」的存在著。
絕大部分的失智症是屬於「退化性失智症」,少部分屬於「器質性」的病變或是傷害所造成的。活動器官的退化,除非已經達到了「不可逆」的「退化性傷害」程度或階段,在一般的情況下,做些適當的復健活動就可以讓身體的活動器官恢復功能。
但是,失智症病患要自己主動的做些適當的復健活動,是很困難的。正是因為病患的生活,受到了其所無法理解或是察覺的「心理壓抑」,這樣的心理狀態是處於「想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之動態停滯的矛盾狀態,除了消耗心理能量,造成身心退化性疲勞,也可能會由於壓抑不住其動物性衝動,而爆發出神經性衝動的行為。
於當前的人類社會裡,在一個「類奴隸」社會制度裡的社會,除了少數某些勇敢的人會對抗或逃離,大多數的人會繼續處於「懶惰、無知與貧窮」的社會狀態下。在過去的美國奴隸制度下,奴隸主若是沒有皮鞭與刺刀,要讓絕大多數的奴隸來主動的努力工作,是不可能的事。
製藥廠絕不可能發展出某種藥物,可以讓奴隸長期主動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