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需長期治療?
【2014/5/21 聯合報 健康】
劉惠敏
躁鬱症患者,可能在過度亢或過度低落情緒擺盪。精神科醫師表示,其實與氣喘、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躁鬱症需要長期控制,且用藥及心理治療雙管齊下,不過不少患者因不方便、不願長期用藥而斷續治療,反而影響病情,增加大腦損傷風險。
「躁鬱症是一種大腦皮質病變」,奇美醫院精神科醫師張鳳麟說,躁鬱症又稱雙極性疾病,可能連續數日或數月情緒亢奮,也可能連續情緒低落、憂鬱。躁症發作時有人因此狂刷卡、無節制的投資、易怒,而在鬱症期則情緒低落、凡事缺乏動力、沒有興趣。
其實不少名人被認為患有躁鬱症,在其音樂、文學創作或科學領域上展現長才,例如舒曼、海明威等人。張鳳麟說,躁鬱症患者必須認識到躁鬱症是一輩子相隨的疾病,若不治療預防,極可能反覆發病,每一次發作都會造成腦部傷害,以致大腦功能退化,增加未來治療的困難。恐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及認知功能,生活、工作受影響。
張鳳麟說,躁鬱症長期治療的最大目標,便是不再復發並有好的生活品質。必須藥物、心理治療並行才可獲致最大效益,而藥物治療絕對是第一選擇,包括情緒穩定劑以及所有抗精神病藥為主,依患者症狀及體質單獨或搭配使用。
除了口服藥物,也有治療躁鬱症的長效針劑,可維持較長時間藥效的新一代精神安定劑。張鳳麟說,長效針劑不是給病情加重者,而是服藥遵從性差或怕麻煩、不方便用藥者,可建議使用長效針劑,數週打一次,便可維持一段時間的藥效,以治療、預防發病。
開藥不難,困難的是患者不配合、醫囑遵從性低。不少患者擔心一輩子吃藥會有不好的副作用。張鳳麟說,藥物多少會有副作用,而最理想的用藥,是醫師透過耐心觀察、診斷了解患者症狀及體質,找出「有效最低值」,也就是說,能夠以最低的用藥劑量來達到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以藥物「守住第一關」,再配合心理治療及飲食、運動等,有效預防發作。
分析:
根據至今為止的研究表明,躁鬱症無法被治癒,但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情緒起伏的強度,患者也能夠透過談話治療來學會面對自己變化過於快速又激烈的情緒。談話治療也能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如何能影響到週遭的人事物,並且學會處理或彌補它造成的後果。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A%81%E9%AC%B1%E7%97%87
由於絕大多數的人並不理解所謂「心理壓抑」是什麼意思,對於人們的「心理發展」的停滯,所造成的因「用進廢退」而發生的身心機能退化作用所引發的生理機能病變。在他們能力所及,可觀察得到的生理變化,因而會判斷許多心理疾病是由於「大腦皮質病變」而發生的結果。
事實是:「大腦皮質病變」是心理發展受到人們不理解的心理壓抑而停滯,長期壓抑造成的身心機能退化,所產生的結果。這種「倒果為因」的治療方式,為當前醫學界所認知為正確的醫療方式,因而無法被治癒。
就像在精神病院接受長期住院治療的許多精神病患一樣。長期被壓抑了的心理能量,所產生的大量惡劣情緒需要找到出口,以釋放這些大量的內部壓力。但是,由於目前的醫學界的錯誤認知,繼續主要以藥物來麻醉情緒(內部心理能量),以避免患者由於心理發展長期停留在早期的幼稚野蠻階段,會以幼稚野蠻的行為表現爆發出來。
長期被麻醉情緒的病患,其身心機能會繼續退化;偶爾情緒爆發的患者,其行為會繼續幼稚野蠻。世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行屍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