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缺國際觀?
政大副教授劉宏恩
「年輕人 應有走出台灣企圖心」
【2013/10/30 聯合報 教育】
【記者 張錦弘/台北報導】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指大學生缺國際觀,分不出巴基斯坦與巴勒斯坦,有大學生反譏,上一輩可能更無國際觀,不應唱衰這一代。劉宏恩昨天反駁,這不是「上一代VS. 下一代」的問題,年輕一輩應有走出台灣的企圖心,期許比上一代更強。
本報昨天報導,劉宏恩在臉書發文,指他擔任研究所入學口試委員時,發現有名考生渾然不知「兩巴」有何差別,感嘆時下大學生缺乏國際視野,引發熱烈討論。
有大學生認為上一輩可能更多人搞不清;且國際觀不應只是背國名,重要是外語能力。劉宏恩昨天在臉書一一回應。
劉宏恩強調,該批評的對象,不只大學生,還包括欠缺國際新聞的媒體、及以背誦、考試為主的教育制度。但話說回來,現在大學生有充分機會從網路等管道掌握國際新聞,不能只把責任推給媒體和學校。
劉宏恩也不認為上一代就比這一代更有國際觀,事實上可能相反。但他要大學生捫心自問:「上一代成長於比較封閉、比較不國際化的世界,而且他們終究要老去、甚至在國際競爭中灰飛湮滅,難道你們也要嗎?」他由衷希望每個學生都比他更強,「這就是老師的任務與責任!」
劉宏恩指出,國際觀不只是外語能力、不只是會背誦國名,而是有無主動關心、瞭解他國發生何事的習慣;有無身為國際社會一員的清楚認知;有無將來「走出台灣」,到異地一展長才的企圖心。
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則說,不要光罵大學生,更要負起教育責任。例如他創設的博幼基金會,有個「國際新聞周報」網站,由志工每周翻譯國外報紙重要新聞,到昨天已突破200萬人瀏覽,裡面除了歐美,還包括很多亞、非、中南美洲等第三世界的新聞,在其他國內網站找不到。
李家同感嘆,很多大學生遇到嚴肅話題,就興趣缺缺,甚至本科該懂的常識也沒有,通識教育有待加強。例如很多中文系畢業生居然不知林海音的名著「城南舊事」;還有人把小說家王永興當成王永慶的兒子;頂尖大學外文系學生也沒聽過諾貝爾獎得主威廉高汀的名著「蒼蠅王」。
分析:
所謂的「心智」,不過是人們「心理活動」與「智能活動」的共稱。智能活動通常發生於人們的大腦意識區,人們很容易就能察覺到;心理活動則發生於人們的整個身體的機能活動,所產生的訊號則連結到大腦的潛意識區,人們普遍無能為力去察覺到。
例如:陳水扁當然知道為官者貪污是錯的,但是,這只是他的智能活動。他的貪污行為是不受他的智能活動所支配,而是受到他的心理活動(潛意識)所支配。這就是有許多的人們會「不由自主」的去從事某些活動的原因。
由於這些教授或是副教授是不知道自己就是「為官者」,因而會(潛意識的)「官大學問大」的「不由自主」的指導起學生們「應該」怎麼做,即使自己沒有「應該怎麼做」的能力。
政治力量的干預,總是會導致民間發展的停滯,甚至是造成社會發展的退步。
如果,每個大學生都真的具備了他們所言之國際觀,也都「走出台灣」,到異地一展長才了,那麼,台灣社會是否就會變成像是菲律賓一樣,許多人民都到異地去一展長才了?
自由發展的多元複雜,總是會被強大的政治力量的少元簡單所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