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自由化 教部放手吧?
【2013/5/25 聯合報 民意論壇】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台北市)
這幾天,高教問題又沸騰起來。先是紐約市長彭博在電台演說:「當水電工跟前進哈佛兩者之間,對一般人來說,當個水電工可能比較划算。」理由是,背負學貸債務的勞工畢業後挑戰更大,相較之下,水電工收入不錯,也沒有學貸負擔。而且,水電工不用擔心工作被外包,或被電腦取代。
接著,號稱「雞排博士」的宋耿郎應邀在雲科大演講,公開說:「如果能再有一次機會,我不會毫無目的去讀博士班。」他告訴學生要思考繼續升學的意義,不要為了躲避兵役或就業壓力而升學。他也反問說:「誰說博士不能賣雞排?」
隔天,報紙報導,少子化現象將在一百零五年發酵,教育部已設定目標,要讓大專校院數減為一百五十三校,明年八月前,要將六所國立大學整併為三所,再輔導學生數二千以下的六所私校轉型或退場。
這三條新聞一致指出,高學歷高失業且薪資低是另一種全球化現象,而高等教育的價值愈見低下,「學歷無用」再一次得到見證。在台灣,為化解高學歷貶值,教育部擬以減併大學來解決問題,又引發正反兩方的激辯,私立大專院校更是發出一片不平抗議聲。
無論是大專畢業生找工作難或薪水低,都是「高等教育」這項「商品」的價格低的表示,用簡單的供需原理就可得到標準答案:供大於需。也就是說,大專畢業生的供給量相對「過多」,因而減校、減班、減少錄取名額就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問題在於:要減多少學校?減多少班?減收多少學生?什麼學校、什麼班別該減少?最關鍵的是:誰來操刀?
依照當前的做法,是由政府來負全責,而教育部要讓大專校院數減為一五三校,要將六所國立大學整併為三所,並要輔導六所私立學校轉型或退場就是鮮明的反映。
我們要問的是:教育部是如何得到這些數字的?能夠保證這樣做就可解決高學歷高失業和低薪的問題嗎?不必做什麼高深研究就可以知道不可能,畢竟市場是瞬息萬變而且異常複雜,非人力所能窺測的。
由教育市場和就業市場內當事人自由做決策,才是最能趨向市場均衡(供需平衡)的最佳之道,因為成本效益的精確估算,是行為人自己才能做到。要當水電工、賣雞排或者上大學,應是個人的自由選擇,而要辦學校、辦企業,也應是人的自由選擇啊!教育部不要多管了吧!讓高等教育「真正」自由化,好嗎?
過去十多年的高教自由化,其實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假自由化」,都是教育部全權主導,與銀行開放的政策如出一轍,與市場機能相違背,難怪都被市場拒絕而產生「供給過剩」的弊病。如今不但不從根本改革,還都因循老路,仍然希望由政府來主導合併、退場,能不治絲益棼嗎?
分析:
最應該退場的,其實就是教育部。
缺乏「自由化」的教育事業,亦是「不自由」的教育事業;不自由的學生、師長們,在這種制度裡,都在遭受強大的政治力量的人為障礙來阻礙他們們的心理發展,惡化心理疾病。以及阻礙社會的經濟發展,製造許多社會問題。
又因為:「罪惡始於無知」,沒有強大的民意力量來要求自由發展,教育部這種既得利益的政府部門自然就會繼續裝模作樣來指導百姓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