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0 06:09:24freudhayek

學習基因解謎?

 

 

紐約時報:台灣研究領先

台師大張俊彥COMT基因計畫 779名基測考生抽血分析 了解如何面對壓力 美軍也進行研究

 

嚴思祺/ 綜合報導

面對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下,有些學童表現比較好,可在壓力下成長茁壯,但有些學童就是做不到,為何如此?【紐約時報】六日刊出一篇報導,引據台灣的一項先驅研究指出,COMT酶負責協助規範神經系統的活動,保持腦力運作。這篇報導並且是六日的【紐約時報】被轉寄文章排行榜第一名。

 

【紐約時報】指出,台灣每年五月有逾廿萬名國中生參加基測,是攸關學生未來的重要考試。若想研究基因在重要考試上的影響,基測是絕佳的真實世界研究對象。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及其團隊,從台灣三個考區找來七七九名基測考生,採取血液樣本,把每人的基因型和個人成績比對。

研究人員對所謂的COMT基因感到興趣。COMT基因帶有一種特殊酶的組合碼,這種酶負責清除前額葉皮質區的多巴胺。前額葉皮質區是人們作計畫、決策、預測未來後果和解決衝突之所在。而多巴胺會改變神經元的放電速度,加快大腦的運作,就像渦輪增壓器一般。大腦運作的最佳狀態是,多巴胺維持在最佳水準,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COMT基因有兩類,一類所組成的酶會緩慢移除多巴胺,另一種所組成的酶會快速清除多巴胺。一般人帶有其中一種或兩種皆有。研究發現,擁有活動較慢酶的人,認知能力較強,平均智商也較高,但壓力過大時就會失靈。擁有活動較快的酶的人,反而會因能面對壓力而出現最佳表現。

台灣的研究即發現,擁有活動較慢的酶的學生,平均得分比擁有活動較快的酶的學生低了八%。張俊彥表示:「我不反對面對壓力。事實上,壓力對某些人是好事。但對於容易屈服於壓力的人,將更為不利。」

報導指出,瞭解學童感受壓力的傾向以及如何對付壓力,可幫助學童競爭;壓力比人們的認定複雜多了,但也比想像中容易控制。

據【紐約時報】報導,還有數個研究也探究COMT基因,包括針對美軍的研究。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退伍美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COMT基因之間的關聯性。美國海軍研究院研究COMT基因和飛行員表現的相關性。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則研究COMT基因在戰鬥和身心健康中的角色。

初步研究結果都顯示,容易擔心發愁的人,仍可處理龐大的壓力,只要受過良好訓練即可。即便是海豹特種部隊中,也有部分隊員先天容易擔心發愁,但照樣可以成為勇士。

 

張俊彥:自然數學社會好 特定基因發功

 

胡清暉/ 台北報導

甫獲第三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台師大科教中心主任張俊彥因研究刊登在【紐約時報】,他感到很意外。他說,台灣的教育大多透過考試結果、量表推測學生的學習成效。他的研究是希望透過基因、生物標記,更瞭解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於自己的研究被國際知名媒體【紐約時報】引用,張俊彥表示非常高興,並把訊息刊登在臉書,和親友分享。他目前持續進行後續研究,將整合基因、認知、腦神經科學、教育等跨領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張俊彥說,人體約有三萬個基因,COMT158基因可能和學習有關,COMT是一種促使大腦物質中「多巴胺」回收分解的酶,分為三個變異點「MET158MET158」、「MET158VAL158」、「VAL158VAL158」。

他說,過去文獻認為,三者中以「MET158MET158」在工作記憶、語言智商表現較佳,但他們的研究發現,帶有「MET158MET158」基因型的學生,國中基測成績自然、數學、社會三科表現,顯著不如帶有其他兩個基因型學生。也就是說,具有基因優勢未必就會有好的學業成就,後天環境、學生抗壓性也可能導致「基因好卻考得差」的結果。

張俊彥表示,研究成果後來被美國兩位暢銷作家Po BronsonAshley Merryman看到,想在【Top DogT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書中引用,半年前寫電子郵件給他,他還以為是詐騙集團,上網查了之後才確認。

張俊彥說,他已在【紐約時報】網站看了這篇報導,兩位作者很用功,除了他的研究,還報導了其他研究,例如飛機駕駛員進行模擬訓練愈多,抗壓性愈好。

張俊彥指出,他持續和多所大學、醫院合作,去年對一百多位十八至二十歲大學生進行BDNF基因研究,初步觀察,視覺記憶好的人,通常聽覺記憶較差,反之亦然。這項研究也已發表在國際期刊。

 

 

小檔案

多巴胺 構成專注力的神經物質

 

多巴胺為提供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若分泌足夠,能有較好的專注力和警覺力,對外察言觀色、判斷力及理解力較佳,自然構成智力表現的要素。

另一方面,專注力及警覺力佳,對外抗壓力彈性度好,面對壓力時就不會逃避或是過度防衛。

但多巴胺若分泌過旺,可能會造成過度執著,形成某些科目表現特別好,但某些科目卻特別差;或對任何風吹草動都過於敏感,過度猜想別人話語的弦外之音,甚至妄想。

(諮詢專家/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 許正典、整理/邱俐穎)

 

 

分析:

精神分析的第二個困難在於你們與它的關係。女士們,先生們,我必須使你們自己對它承擔責任,至少現在你們已成為醫學學生。你們的早期教育已使你們的思維產生了某種特殊的傾向,這使你們遠離精神分析。你們受到的訓練在於為有機體的機能及其失調尋找解剖學的基礎,用物理的、化學的方法來解釋它們,並用生物學的眼光來看待它們。但是,你們的興趣從不稍稍指向精神生活,畢竟在精神生活方面複雜的有機體達到其最高成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思想的心理方式對你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你們已習慣於懷疑它們,拒絕它們的科學特性,並且把它們交給門外漢、詩人、自然哲學家以及玄學家(mystics)。這種局限無疑會有害於你們的醫療活動,因為作為所有人類關係中的規則,你們的患者首先展示的是他們的心理面貌(mental facade)。你們本來輕視那些江湖術士和巫師,可是又不得不讓這些江湖術士和巫師們收到一部份你們所尋求的療效。

【精神分析引論】弗洛伊德

 

這些學童所面對的所謂競爭與壓力,其實是在學校教育制度下的政治壓迫,不是在教育市場自由發展下的自由競爭。況且,所謂的有些學童「表現比較好」,是因為這種制度的「總額管制」要求淘汰絕大多數的學童,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要是所有學童的表現都一樣好,「總額管制」的制度就會失去功能。所以,一定要使用各種方式來淘汰絕大多數的學生。

對這種教育制度裡的所謂「教學內容」會自發性的感興趣的學童必然不會很多,他們就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培養」學童的專注力。這樣的行為其實正好證明了,學校教育制度下的教學內容既無聊又沒用,當然吸引不了學童的注意力。只對他們設立的考試淘汰制度的運作有用。

對於值得我們專注的事情,我們自然就會去專注;不值得我們專注的事情,我們自然不會有興趣去專注。學校教育制度的教學內容,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顯然是屬於後者。長期在這種環境裡存在,不能算是一種生活,更遑論是會有精神生活?

至於多巴胺的存在,可能是生活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裡,專注力自然發展的結果,不是人們會有專注力的原因。長期生活在無聊的環境裡,沒有讓注意力能夠集中的事情發生,就不會需要很多神經傳導物質的存在。

體制內的專家,會自然傾向在體制內作研究。只是,這種基因論的研究,似乎有過去曾經有人鼓吹的「白種人的負擔」之類似嫌疑。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

(悄悄話) 2013-02-14 07:43:13
Makuhan 2013-02-13 21:58:26

若發明吃了能變聰明的藥,一定發大財。

版主回應
聰明只會是在某種領域裡生活發展出來的某種聰明,不可能會有全方位聰明的人o
世界已經發展出多元複雜的領域,沒有人有能力全部都知道o
每個人都只能夠知道,他所能夠知道的事o
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吃了聰明藥就會什麼都知道?如果有人宣稱他發明了吃了會變聰明的藥,必然是在騙人的o
2013-02-14 00: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