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大學變職前訓練所?
若用訓練黑手的方式訓練大學生 台灣大學教育更會陷入市場化、技術化、庸俗化的困境
【2012/12/16 聯合報 民意論壇】
邱天助/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新北市)
這些日子,通識教育學者對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無不感到憂心忡忡。擔心在經濟的壓力下,不斷的屈服於企業利益,過度強調實用主義的教學,讓大學退回工業革命時代的發展模式。
由於經濟低迷、失業率增高,在經濟與政治的壓力下,教育逐漸變成服務企業的侍臣,也變成國家意志的演技場。在經濟發展優先前提下,企業變成國家寵兒,他們挾著提升競爭力的威脅,要求政府機關為其服務,否則就恫嚇要撤出台灣市場。
他們不但要求政府提供更多融資、鬆綁勞基法,要求政府幫財團處理被告「反傾銷」的國際官司,要求更多勞工薪資補貼、更多廉價的水、電、土地,要求排除環評障礙,更提供低廉薪資,以謀取更多的利益。統計顯示,台灣的薪資水準逐年降低,但企業盈餘卻逐年增加。
企業更進一步要求教育也要為其服務,大學要聽企業老闆的聲音,由企業界來掌控大學的發展;事實上,提高就業率只是他們的迷蹤幻步,卻成為大學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
月初,在一項人才培育論壇中,不少企業主質疑大學生欠缺實作訓練。更抱怨「機械系不懂機械設計,電機系不懂馬達」,讓企業老闆覺得大學生不好用。認為這是高等教育失敗,無法配合企業的需求。因此,大學生畢業之後無法立即進入職場,只能低薪就業。
真實的情況是,企業主雖然賺取高額利潤,但他們並不想多花時間和金錢進行職場訓練,不斷要求讓大學成為企業免費的「職前訓練所」。
企業主要求大學要會操作馬達,而非理解發電原理;他們希望大學生變成機械工作者,而非自由探索的生命追求者。
令人憂心的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見,正在台灣蔓延。配合企業需求、強調就業取向,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然而,如果大學用訓練「黑手」的方式來教育大學生,就會讓台灣的大學教育更陷入市場化、技術化與庸俗化的困境,很容易排擠、失去更高能力、價值、德性和精神的追求。
如今,國家教育政策明顯向企業靠攏,每每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指標,不斷要求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加強「實作訓練」,並且以此做為獎助的評鑑標準。在評鑑的壓力下,讓大學淪為職業訓練所,而非知識、文化與精神的堡壘,更非牛津學者紐曼所期待的現代墮落社會的救贖。
分析:
由於每個國家的政府都在壟斷教育事業,除了在剛開始辦教育的時候,提升了國民的識字、算術等等的基本能力之外,其他高深的學問對大多數的受教者來說,都不是能夠「學以致用」的學問,而是浪費時間、精神、金錢的無用的學問。因為學校教育制度其實早就淪為一些同業公會團隊(例如:醫師同業公會)利用政府的總額管制方式,來抑制社會經濟的自由發展,以提高他們的勞動價格,並避免因自由競爭而降低他們的勞動價格成為自然價格;所以,要犧牲消費者的利益來「良性競爭」。
而且,為了這種目的,也犧牲了學生們的利益。因為,他們自己極力避免所謂的「惡性競爭」,讓同業公會的成員之間「良性競爭」;卻極力倡導學生們之間的「惡性競爭」,來爭取獲得總額管制下的少數名額。這樣的長期過程,除了對絕大多數毫無機會進入總額管制下的少數名額的人來說是在浪費時間、金錢、生活、生命之外,更由於長期生活在毫無自由發展的時間與空間裡,心理發展就等於是長期受到抑制。也就是說,學生們是長期受到心理壓抑的,因此是在長期忍受著心理壓抑的內心痛苦,卻也無力、無能、無知來反抗這種長期壓迫他們的社會制度。
也由於「大家」都在過著這樣的教育制度下的痛苦生活,在盲目的「群眾」心理的作用下,便認為這樣的無聊痛苦的生活是「正常」的。
他們認為,政府現在只重視經濟發展,不重視教育發展,因而給予企業、財團許多優惠,甚至要高等學校教育來配合企業、財團的勞動需求訓練,對教育方面的發展是不公平的。
事實上,政府只優惠各式各樣的同業公會團隊是長久以來的作法(包含教育同業公會)。這種作法都是讓該行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犧牲消費者(全民)的利益的基礎上,並讓該行業可以不需要有進步的發展,就可以繼續存在。他們的構想是,教育的發展除了繼續建立在犧牲消費者(全民)的利益的基礎上外,還可完全獨立於社會的經濟發展之外。這樣一來,教育同業公會團隊就可以完全不顧消費者的需求,繼續假裝提供對受教者非常有價值、非常有用的學問與知識。
其實,教育同業公會團隊從未重視過消費者的需求。因為,他們從來都是認為,大學教育之路是一條通往金光大道的窄門,是許多奴隸要晉升為受特權保護的方式。當然,這些都是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所進行的活動,他們的意識是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