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說從此幸福 沒學分手教育?
【2012/5/5 聯合報 民意論壇】
張君威 國北教大 生命教育所 助理教授(台北市)
小時候的童話故事總是:「王子遇到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長大之後,卻發現那是辦家家酒的童話;也是現實生活中,宛如奇蹟的神話。
自殺是青年的第二大死因,僅次於意外事故。除了學業與工作壓力外,情傷是個重要殺手。大學學生輔導中心最擔心的事,莫過於學生自殺;軍警單位長官的最痛,莫過於部屬以槍結束生命。分手,是大部份的人,在生命中必經的歷程;即使不是自己親身經歷,親朋好友,應該都面臨過這樣的問題。有人愈挫愈勇,有人一蹶不振。旁觀者應如何陪他走過?
一般而言,戀愛失敗的次數,總是比成功次數多。很多學校或機關都有性別主流教育或是心理衛生講座,但好像很少有分手教育的議題。也許分手是尷尬的事,所以不要再提。分手時,當事人面對三個T:Tear、Talk、Time,卻需獨自流眼淚,沒有人可以傾聽,沒人可以對談;時間拉長,走不出來,夜深人靜,槍聲驟響,空留遺憾。
感情可以結束,生命不能重來。分手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環。如何強化分手的知識、態度與技能;讓孩子知道愛情的無奈,當愛已成往事時,如何面對、接受、放下、處理它。在哪裡分手?如何分手?如何處理分手的情境?如何在分手中成長?如何在分手時全身而退,給對方台階,減少自己與對方的傷害?
從分手中成熟,從分手中學習,迎接新的生活,應該是兩性教育的重要議題。
分析:
他們好像是在說,「兩性關係」的發展教育的失敗,是與他們無關的。也在把普羅大眾都當白痴看待,認為普羅大眾什麼都不知道,只有他們是什麼都知道,所以要向他們來學習。
「兩性關係」的發展,其實是因為遭受到學校教育的管制,因而許多人的兩性關係發展是「固著」於童年期。因為是透過管制的方法,所以,兩性關係的心理發展是長期停滯,內心就是渴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
一旦有機會發展,卻是透過學校教育的「制度化」、「儀式化」的簡單過程。這種簡單過程限制住了兩性關係的心理發展的持續發展,所以會讓他們一再重複這種無聊過程。當他們無法忍受這種心理疲憊的無聊過程時,分手的念頭就會興起。
但是,又害怕會回到過去那種心理發展停滯的痛苦,這種矛盾的兩難心理,可能會讓他們的幼稚野蠻的心靈,犯下許多更大的錯誤。
由心理壓抑產生的許多情緒需要找到出口,學校教育卻是用來把出口全部封死。這也是因為,一般情況下,政府是跟隨著社會進步的腳步前進的。社會不進步,政府就不會進步。絕無僅有像是鄧小平這樣的政治人物,能夠帶領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