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0 20:56:34freudhayek

皮薩里德斯:經濟發展靠教育?

2011/12/17 聯合報 綜合】

 

【記者 喻文玫/ 台中報導】亞洲大學昨天有一場諾貝爾洗禮,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者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到校專題演講,他認為經濟發展仍應以教育為基礎,通識教育很重要,鼓勵大學生「廣泛學習、終身學習」,才能順應社會變化,找到理想工作。

這場演講吸引亞洲大學、亞大策略聯盟的竹山高中、北門高中、旗美高中等上千名師生熱情參與、踴躍提問。師生認為能夠親身領略大師風采,相當難得。

皮薩里德斯以「結構性長期失業問題的成因與解決之道」為講題指出,市場上出現短期失業,就勞動市場而言是好的現象,失業問題反應勞動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關鍵在於「資訊」。

他表示,求職者了解工作性質的、企業尋找適合勞工過程等,這些都可視為失業的「搜尋磨擦」,就像在找房子、找對象要考慮多方因素,雙方需求的協調。

皮薩里德斯分析過去數十年,英國採產業民營化、限縮工會權力、修法縮短領取失業救援的時間,都是很好的政策;德國則由政府補助企業聘任弱勢族群、發揮功效。德、英兩國的做法,有助於降低長期性、結構性的失業問題。

亞大國際企業系學生盧威宏提問,「科技進步對未來勞動市場有何影響?」皮薩里德斯說,技術愈進步會減少製造業雇用的能力,這是各國經濟從農業、工業轉型為服務業的主因。

日籍學生安藤禎起問,「中國崛起對台灣、美國、全世界造成影響?」皮薩里德斯答說,中國人口多,一定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國民所得遠落後美國,美國若透過金融體制改革,衰退不會持續太久;他鼓勵台灣參考西歐,促進產業轉型為金融服務、休閒觀光的服務業。

 

諾貝爾獎得主 皮薩里德斯 亞大談失業

2011/12/17 中國時報 文化新聞】

 

陳界良/ 台中報導

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皮薩里德斯昨天抵亞洲大學演講。針對長期結構性失業問題,他表示可透過良好的勞動市場政策來協助解決,北歐國家的做法可以參考;他也建議大學生廣泛學習,再進行專業訓練,不斷提升能力,才能提高就業競爭力

皮薩里德斯以「結構性長期失業問題的成因與解決之道」為題演講。他說,失業可分為磨擦性、結構性與周期性等,比較擔心是經濟結構改變造成的失業,只要勞動市場的供需無法均衡就會有磨擦,失業與職缺同時並存,跟找房子、找對象一樣,必須蒐集相關資訊。

皮薩里德斯表示,長期失業會造成勞工放棄找工作,專業技能生疏,心灰意冷地退出勞動市場,就算企業有職缺出現,可能也不適合這些勞工,造成結構性失業,必須靠良好的勞動市場政策來解決。和北歐的挪威、瑞典透過培訓勞工補助雇主來促進就業。

他也以英國、德國為例指出,近年二波經濟衰退中,英國採取產業民營化、縮限工會權力、修法縮短領取失業救援的時間等;德國補助企業雇用弱勢族群,透過免稅、補貼鼓勵失業勞工創業,都能減少長期結構性失業問題。

亞大與策略聯盟高中的師生也到場聆聽,並提出如果找到好工作等問題?皮薩里德斯說,大學的通識教育很重要,透過廣泛學習,再進行專業訓練,還要順應社會變化終生學習。剛開始的工作也許不理想,但應盡量做好、累積經驗、充實自己。

至於學生到企業實習,未領薪資,是否破壞就業市場?皮薩里德斯答說,要看政府用什麼措施來執行無薪實習政策,無薪並不是絕對正確,像有些公共政策給人民福利,並不是不用花錢,而是用稅金支付,無薪實習有無效用,要看政府如何執行。

 

分析: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對工人的需求,也就是對各種勞動者、技工和職員的需求不斷增加,也就是說,如果每一年都比前一年需要雇用更多人工作,那麼工人們便不須聯合起來要求提高工資。勞動相對稀少,導致雇主們互相競價爭取工人,於是他們拒絕提高工資的自然聯合默契便不攻自破。

 

長久以來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也就是說,中國一向是世上土地最肥沃、耕作得最好、人民最勤奮,以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她似乎長期處於停滯狀態。500多年前到過中國的馬可波羅,看到的土地耕種、產業發展和人口狀況,似乎和近代的旅行家在那裡看到的沒什麼兩樣。也許早在馬可波羅之前,中國已經取得了在當地特有的法律與社會制度之下,能夠取得的全部財富。所有旅行家的紀錄,雖然在許多方面互相矛盾,但是全部都一致表示,在中國,勞動工資很低,工人很難養活一家人。

 

對人口的需求,也像對其他任何商品的需求一樣,就依照這種方式自然而然的調節人口的成長速度;當人口的成長進行得太慢時,超額需求會使它加速;當人口成長速度得太快時,需求不足會使它放慢。調節與決定世界各地人口成長速度的關鍵正是勞動需求。正是勞動需求北美的人口迅速增加,讓歐洲的人口緩慢穩定成長,讓中國的人口完全停滯

 

亞當. 史密斯

【國富論1776年出版】

 

當任何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時,必然是經濟發展的空間在該社會制度以及法律的規範下,呈現趨於飽和狀態。在沒有鬆綁、廢除制約社會發展的特有法律或是制度的情況下,就不會有新的自由來讓社會的經濟能夠繼續的自由發展。這也意味著,即使在號稱民主、自由的國家,它的法律與社會制度在不開放新的自由的情況下,它的發展也會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飽和狀態。

事實上,皮薩里德斯說的「經濟發展仍應以教育為基礎,通識教育很重要,鼓勵大學生「廣泛學習、終身學習」,才能順應社會變化,找到理想工作。」乃是在社會的特有法律以及社會制度不鬆綁、不開放的情況下,也就是在社會的勞動需求沒有增加、薪資水準不會上漲,社會內部成員激烈競爭工作機會,需要適應社會的這樣的變化。

但是,說經濟發展仍應以教育為基礎,在現在的世界裡,教育這項事業仍然是由各國政府所獨佔經營的情況下,教育其實是一元化的發展,與自由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產生多元化的價值,是存在矛盾的。

除了壟斷是人民(消費者)的大敵外,也是因為,經濟自由發展所需要的龐大資源與資訊,都不是任何個人或部門所能夠理解或掌握的。所以,即使政府宣稱要極力的多元化發展經濟,在獨佔的情況下,那都是不可能的。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而且是真是這麼做了,減少了許多壟斷,讓中國大陸的人民取得許多自由發展的機會,造就了仍然在進行中的「中國崛起」。

一般來說,絕大部份的工作,都不是建立在我們想要做的事情;而是為了要生活,我們不得不工作。要找到自己想要做的理想工作?何其困難。在漫長的學校教育過程中,我們到底學習到了什麼對我們自己有用的課程?到現在的結果是還要接受「職業培訓」,才能適應社會變化?是學校教育的課程不能適應社會變化的結果,讓許多人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還是學校教育根本就是個天大的騙局?

社會的發展,總是民間發展在先,發展出許多新的有用的東西,學校教育的課程總是根據這些現成的東西來教學。他們卻敢說大家要「廣泛學習、終身學習」?只有某些專業的教育部門,才能提供較有價值的課程。他們卻要大家向大部份的學校教育學習這些現成、無聊、已經缺乏「新價值」的東西?因而畢業後要適應社會發展,還要接受「職業培訓」?看起來,學校教育根本就是一連串的騙局。他們卻會以:「連這個也不會」來恐嚇我們。

當然,主因自然是,學校教育是由官方經營主導的事業。在現行社會制度法律下所造成的許多既得利益集團,他們當然不會願意開放,讓新的競爭者來爭奪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要由政府官方來主動對社會制度的開放,是何其困難的事。

發展,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由政府長期補貼,是不能解決長期失業問題。因為,長期補貼只是讓那些沒有競爭力、沒有發展的產業,能夠繼續存在,最後只會拖垮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譬如,政府長期補貼學校的學校教育,就是讓大多數的學生學習無聊、沒用的課程。由於心理發展被學校強迫學習的無聊、沒用的課程所佔據了自由發展的時間,因而多數人的學生階段的心理發展基本上是停止的。因而有研究會說,人類的大腦發展,也就是神經元的聯結發展在廿歲時就基本上停止了。這樣自然會造就了心理疾病成為許多現代人易得的文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