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5 20:27:42freudhayek
教育品管?
設立學校的目的可能是在於「增進全民福祉,以及增強國家競爭力」。聽聞某些學校教授們認為,當前教育的品質低落,在於教育不品管,將引爆危機。
這樣的教育思維邏輯,在於製造出強大競爭力的學生,以與國際上的其他學生競爭,並希望能脫穎而出,就是在國際上揚眉吐氣的意思。
這樣的所謂「品管」,在於篩選國內菁英份子,並淘汰許多所謂「劣等產品」的學生,免得去國際上「丟人現眼」。
但是,在這樣的傳統的經濟結構上,誰是「教育」的「消費者」呢?在我看來,這樣情況下的消費者就只有所謂的「政府」而已。想「入學」的人是「教育工廠」的原料、「在學學生」則是「半成品」、「畢業生」則就是教育的「成品」而已。然後此「優質」的學生都是政府製造出來的,榮譽則歸於政府「領導有方」。那麼,那些的所謂「劣質」學生,又是誰製造出來的呢?
假設,今日的教育變成了商品,有意願與有機會的人都可以「辦教育」。廣大的消費者們可以自由的選擇是否入學,或是入哪個學校,那麼,消費者們通常就可以選到自己所喜歡的教育。而「辦教育」的人,也必須使出渾身解數,提供優良的教育產品,以讓消費者們自由選擇,而無法提供優良教育產品的學校自然無法繼續存在,因為沒有消費者會選擇花錢受罪的,而「髮禁」自然就會解除。
今天的許多所謂教育「亂象」,事實上就是因為政府在實施「蘇聯式計劃經濟教育」的自然結果。所有優質產品都是少數私人公司努力的結果,國營企業只會提供「管制」的結果。像是讓消費者排隊、物價高昂、品質低劣的產品,因為它們就是每個國家內部的最大的托辣斯。
所以「開放」才會繼續進步,政府現在是愈來愈「不開放」了,所以台灣的亂象自然就愈來愈多。
(悄悄話)
2011-07-17 23: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