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8 18:27:47ADAM

寶藏巖---建築篇


1930年代中期,二戰爆發,駐台日軍開始於虎空山北麓(標高80公尺)的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 1945年,二戰結束,國府開始進駐統治台灣,寶藏巖附近台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昔日是街坊鄰居佇足聊天的「三角窗」,如今成為文創觀光景點的街接待中心

 

寶藏巖因地處高地,日治時期遺留下兵舍及軍事設施亦成為台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而1950年代的當時,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

1960年代,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外省人居民於寶藏巖週遭興建違建事實,於是寶藏巖開始出現外來居民,並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 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接近四公頃約兩百多戶人家。



19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 ; 雖於2004年被台北市政府定為「歷史建築」古蹟,不過市政府仍堅持所有違建眷村住戶均需搬離,並於2007年年初完成所有遷村計劃。







 

依山崙搭建的房舍,全賴數不盡的階梯來串起寶藏巖的聚落






寶藏巖緊鄰由福和橋、基隆路高架橋和水源快速道路交織而成的匝道,形成古今相照的意象。



























參考資料 : 寶藏巖 /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