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5 16:21:43ADAM

林惺嶽鄉土系列

 

【山】/ 194 X 259 cm ( 200F ) / 1988 ▲

 

早年失去父親母親的苦澀滋味,後來都形塑了他畢生的孤兒精神;而這種心靈遙遙與台灣歷史的跌宕相互呼應,整個生命迴旋也與戰後台灣社會流變有頗多重疊。 孤兒台灣,曾經被棄擲在最荒涼的世界邊緣,人間孤兒的林惺嶽,最能體會甚麼是被遺望、被傷害的滋味。

 

【晨曦山靈】/ 130 X 162 cm ( 100F ) / 1989

 

然而他從未訴諸悲情,也從未訴諸指控,從社會的最底層奮然向上攀爬,以每一寸顏料,以美一幅畫作,展現形單影隻的不可輕侮。 在他悲劇的命運中,從未找到絲毫自憐的情緒,也從未瞥見受傷的痕跡。 苦心孤詣的繪畫之旅,帶著他從青年到壯年,從中年到晚年,彷彿是在逆境中溯流而上。 他選擇離群索居,與自己的靈魂互相取暖,終於建立他孤獨卻浩瀚的渾厚美學。

 


【橫臥大地】/ 219 x 419 cm (  ) / 1998

 

---背對洶湧的躁音,面對龐大的寂寞,他全程走完超現實主義與新寫實主義的旅程,從一九六年代的最初嘗試,到新世紀的卓然成家,足足耗去五十餘年的歲月。

 

自一九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以來,追求主體性的口號似乎升格成為主流,很少人願意從麗史的角度,去探索台灣主體的真實精神。---林惺嶽挺起畫筆,專心注視台灣的土地,當他朝向浩蕩溪流,朝向崇山峻嶺,畫出《濁水溪》與《大地橫臥》系列作品,無論是俯視或仰望,都是為了展現台灣山河的氣勢。 他刻意以巨大尺度描繪河床頑石、林中木瓜、溪底鱒魚、為的是喚醒長期遭到遺忘的記憶。

 

【埔里印象】/ 97 X 130 cm ( 60F ) / 1989 ▲


【埔里之春】/ 112 X 194 cm ( 80P ) / 1994 / 汪秀芬 小姐 收藏

 

 


【田園之秋】/ 130 X 194 cm ( 120F ) / 1994


【龜山島】/ 112 X 194 cm ( 120P ) / 1992


【雨後天晴龜山島】/ 208 x 330 cm ( 500P ) / 1997 ▲

【遠眺火燒島】/ 130 x 194 cm (120F) / 1996 /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收藏


【高入雲霄】/ 142 X 112 cm ( 80F ) / 1989 ▲

 

【深山古木群】/ 194 x 259 cm ( 200F ) / 1996 ▲

 

 

【台灣神木的風雲歲月】/ 334 x 654 cm / 2012 ▲

 

 

當台灣風物與人文景觀受到忽視時,也正是林惺嶽美學有意介入的空間。 對一片葉子付出關懷、對一顆果實表達敬意,無疑是 林惺嶽  最委婉、最柔軟、最謙卑的美學。 五十年來的重要時光,他從未輕易缺席,他一直都在歷史現場,一直都在專注投入,使傷口得到療癒,使挫折獲得救贖,這一切都來自它不卑不亢的孤兒精神。( 陳芳明 教授 孤兒精神與林惺嶽美學》)

 

 

【天佑花蓮】/ 218 x 654 cm ( ) / 2010 ▲

 

【國寶魚巡禮】/ 160 x 1260 cm / 2011


【愛文種芒果豐收季】/ 218 x 334 cm / 2011
 

【在棕紅香蕉】/ 油彩畫布 / 218 x 279 cm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