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8 17:49:09ADAM
THE ROCKS / 礁石區 / 雪梨紀事 35
LV 名店開在與精品店百貨大樓 GALEERIA DFS ( 155, GEORGE STREET )接壤的天井,以鵝黃色塗彩的太平梯成了襯托效果奇佳的另類雕塑裝置藝術
由 GALEERIA 摩登裝璜的精品店天井走出來到 GEORGE STREET,彷彿穿過時光隧道,回到了19世紀
在1788年殖民地建立的不久以後,礁石區也隨即建成;原先的建物大多數是採用當地的砂石材質,也因此就相沿以礁石 ( ROCK ) 而命名。
在早年移民屯墾時期,這個區域亦以「貧民窟」著稱,是航行水手與娼妓聚集的場域。 在 1800年代末期 ,這個地區被反社會幫派 Rocks Push 控制,直到約1870年代這個惡名一直被流傳使用著。
街道上還有許多200年的建築
有這麼典雅的警察局,應該連罪犯的犯行都必須隨之優雅才能搭配?
約在20世紀初期,這個區域內許多具歷史性的建築都陷於嚴重的腐損。而於1900年爆發的黑死病瘟疫 ( bubonic plague ) 讓州政府重新掌控了礁石區及達令港周圍,政府於是企圖拆毀與重建這兩個地區。 豈料在拆毀了部份的地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拖延了再開發的計劃。
1920年代起,好幾百棟的建物又因為雪梨港灣大橋的構築而被拆除; 然而卻又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許多再開發的計劃再度被迫展延。 一直到1960年,由於政府擬拆毀相當多地區建築的強烈企圖心,讓再開發的計劃才又復甦過來。
雪梨港灣大橋就像是這個城市恆久不朽的雕塑品,從不同的路徑、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到它靜靜地佇立守護
於1968年,州政府管控了「礁石區至雪梨海灣再開發機構」,有意全數拆毀所有原有的建築,並將之改建為高密度的市民住宅。 1971年,當地居民為了反對這個計劃而組成了「礁石區居民團體」,他們認為新住宅會造成房租上漲的結果,而這將迫使傳統的居民搬離這個區域。 居民團體並向「建築工人聯盟 - Builder's Labourers Federation」要求使用「綠色禁止條款 - Green ban 」以為對抗 --- BLF 在過去四年當中對於阻擋有爭議性的開發案已變得越來越活躍了。
座落在 Cumberland 及 Gloucester Streets 街口的 AUSTRALIAN HOTEL,是屬於有歷史年代的建築物,現今已成為礁石區少數幾家的HISTORIC PUB & BAR
1973年工會祭出了禁止條款,並在與雪梨灣再開發當局進行討論後,發展出一項「人民的計劃」。 但是後來在 1973年的10月呈現的情況,再開發仍舊按照既定的規劃進行,並僱用非工會勞工施工; 當地居民於是發起了示威抗議,在延續了兩週以後,工會的會員也隨即加入,並造成不計其數的示威民眾遭到逮捕。
綠色禁止條款依舊被施行以作為對抗,直到1975年BLF 的州級工會領袖被推翻為止。 而該次運動最終的成就,就是現在大家還能親見被保存下來的原有建築物。 保留原有的建築以取代全數被拆毀,才得以讓礁石區以創新轉型成為商業及觀光的特區。
( 以上節譯自 The Rocks, New South Wales )
坎貝爾斯灣 ( CAMPBELL'S COVE ) 旁的舊倉庫,接連拱起的屋頂所形成的連續圖案已成為每位觀光客最愛獵取的鏡頭之一
海事教堂的舊建築 ( THE MARINER'S CHURCH )
海事教堂的磚造建築搭配鐵製的安全梯不禁令人勾起思古幽情
THE MARINER'S CHURCH 古蹟改建佈告
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SYDNEY/秋雨文化
BEWIT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 /
ELLA FITZGERALD
看到那麼多美麗的建築
感覺能生活在這樣環境裡的人
真的很幸福
周圍的一景一物都是藝術
都是精品..
版主回應
澳洲人是歐洲人(英國)的延伸澳洲與歐洲每個城市的舊建築其實都很類似的
感覺文化上有其脈絡可尋
但在各自發展一、兩百年後
卻又擁有各自可以區別的差異
那就是地球村裡的在地化
城市有美就讓人有幸福感
台灣沒有根、尚未共構一致的認同
因此似乎找不到建設的方向
無法蘊育在地的風韻(台北尤甚)
無法洋溢出幸福感
................ 2009-08-27 15:26:48
坐觀光馬車在大城市都有,我去過的地方都見過,但捨不得花錢去坐。
後面幾張圖有點像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 - 小法國區。
ㄟ... 有馬的地方,當然有馬糞,味道很不好。
版主回應
觀光馬車在哪都不便宜甚至在大連也看到過
不過風味就差多了 ( 畫虎類犬 )
馬尼拉的馬車屬於較輕便型
就如妳說的:當然有馬糞,味道很不好
哈~哈~哈~~~ 2009-08-27 15:34:09
大哥說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