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0 11:15:48ADAM

荷花

6月19日 端午節早晨 7:48 前往植物園拍荷花


兩週前,山友姚姚 SHOW 了她的荷花照給我看,當時看了心裡就癢癢的,想說:一定要抽個空前往瞧瞧!

上週碰到連續的大雨,磋跎著一直沒有成行。 原本安排這個星期天要去的,起了個早,卻發覺天有些陰陰的,一遲疑便又耽擱了。 週一要看王建民主投的[地鐵大戰],確定是第一優先的 PROGRAM,植務園鐵定是去不成的。 心想端午的連續假一過,花想必也開完了,再不走一趟,今年的荷花季算是泡湯了。

於是,在端午當天將鬧鐘撥在6:45 AM,7:10 在林家乾麵吃過早餐,7:45 就逛進植務園了。
我從歷史博物館這邊的入口進園,拐個彎就到了荷花池。 放眼望去,池畔滿滿的都是來拍荷花的攝影名家;約莫近40人左右,個個使用的都是大砲的 SLR,或DSLR 配上大腳架;有的是單一個人靜靜地盯著像機的視窗,聚精會神地獵取鏡頭;有的是三五成群、海闊天空地交換心得;更看到兩位畫畫的人,盯著眼前的景色儘情揮灑塗抹。 只有我及另外一位女士,兩個人拿著傻瓜數位相機,夾在人群中忙乎乎地窮湊熱鬧。

的確是不應該偷懶,因為有些須利用單眼機來玩 CLOSE-UP 的鏡頭是傻瓜機沒法做到的。 不過,還是設法拍了幾張相片,順便多了解這台新買的富士機的功能。

[拙作請瀏覽相簿:苗埔]

由於新聞台與個人相簿正在整併期間,無法上傳相片,請移樽:
http://photo.pchome.com.tw/adam0319/
趁這一趟的機會,順道將整個園區逛了一圈。 憑良心說,我的感覺糟透了!

我小時候就是在植物園附近長大的,以前我們叫的是 [苗埔] 的地名,苗埔是早在日治時代就開始營設的,除了作為植物研究的場域,還當作地區的肺、當作百姓休閒的處所、也是我們孩童消磨時光的好去處。

小時候,苗埔種植樹木是以園藝的方式,並賦予景觀的搭配;走道的兩旁是不種樹籬的,更遑論鐵製的欄干所傳導的疏離感。 記憶中,苗埔以前佈滿了草地、草皮,中秋節的時候,鄰居街坊皆攜家帶眷地聚集在草地上,吃月餅、賞月亮,那種情境不是現代一窩蜂地 BAR-B-Q 的煙霧瀰漫所可比擬的.....
現在的植物園,除了佈政司署衙及左近的磚造房子是幼時舊有的建物,歷史博物館是很久以前拆了日式木造大屋改建的 [1960?],其餘一些如溫室,辦公室都是在我搬離和平西路以後陸續改建的。 這些建物其實還蓋得不差,灰白的牆面搭著一大片綠,還蠻協調的。

惟一不敢恭維的是由和平西路入口進來,經過大樹後一路延伸的木造橋板通道,美其名是披覆植物觀賞區,但簡直是不倫不類、糟糕透頂! 本來可以悠閒走動的步道改搭成兩條木板通道,視野被戕害了,而披覆植物的雜亂無章,反倒彰顯了沒有用心、疏於整理的怠惰,讓人不禁懷疑是主其事者的人文素養不足?抑或是勉強消化預算的惡果?
令人更痛心的是原本另有一個小池堂,種了好些品種的蓮花,還有一棵橫過水面的老樹,也不見了!

苗埔原本像是內蘊萬千的文人雅士,曾幾何時竟淪落為不識穿章、亂抹胭脂的 [茶店查某]了?


更多的相片,請瀏覽相簿 [苗埔]
http://photo.pchome.com.tw/adam0319/065/

上一篇:埔里的屋頂

下一篇:貓空纜車

讀.冊.人 2009-06-10 11:28:19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版主回應
前幾天才看您 PO 了荷花的圖

沒料到竟能讓您枉顧蝸居看荷

未曾倒履相迎,失敬了!
2009-06-12 21:33:38
Vivian 2007-06-28 17:16:00

哇~~被大哥說ㄉ不值一看囉~~~

版主回應
Vivian,

荷花池仍在,時令到了,掙脫淤泥還爭豔,賞花猶是惜花人。

令人扼腕的是植物園管理單位的人員讓人不禁懷疑他們的人文素養,怎麼會把一個可以令人喜愛的處所糟蹋成這樣? 連荷花都退盡顏色,只為了周遭未盡心經營的環境,好不痛心!

在企業全力西進,台灣全民得以賴以生存的應該只有 [觀光] 一途,我們要提供給觀光客的風景、文化、印象、感動...應該是90分以上,而不是60分、70分的水準,深度、深度、深度.....
2007-06-29 09: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