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2 18:41:01ADAM

打鐵寮古道

約10天前在120巷的麵線攤吃油炸臭豆腐及大腸麵線時,隨手翻了桌上的報紙,生活版刊了大溪/打鐵寮的介紹專文,想到這條步道 [ 雙樂會 ] 也曾經走過兩次。

第一次去的時候,是由 [ 周8點 ] 帶的路。 會長由旅遊書刊知道這條步道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去。 到了[ 雙樂會 ]會員已成氣候時,就動了念,想將好景色、好路線與會員們分享。 於是就商請居住於楊梅的[周8點]就近先行探路,再伺機將隊伍拉拔過去。 [ 周8點 ] 姓周,是無庸置疑的,而因為他超猛的體力,每次安排健行的course 必定是至少8個小時以上的行程,於是在怨聲載道中,名號就不逕而走了。---他就是在 [ 打鐵寮 ] 相簿中表演攀岩絕技的那一位。 [ 不過,這張照片向右旋轉90度才是正確的方式 ]
初訪 [ 打鐵寮古道 ] 是在2006年3月6日,那天也帶了PREMIER 500萬畫素的數位機作處女航。

循例,出遠門的course,必定是一早在泉州街的 [ 林家乾麵 ] 集合,吃完乾麵和蛋包魚丸湯的早餐後,就近上了環河路取道北二高,在大溪交流道與[周8點]會合,然後走台7線,約三公里後到達三層派出所,轉進產業道路,把車泊進民宅私人停車場 [40元/次],就整理裝備、出發上路了!

打鐵寮古道的入口就從民宅旁的水泥斜坡道而下。約幾十公尺,可看到路左側竹林處有一大正十五年(1926年) 所立的建橋紀念碑,碑文字跡斑駁,內容大略提及建橋緣由及樂捐者姓名。當年,地方人士發動募捐,於古道沿途建造三座橋樑,分別為太平橋、濟安橋和東興橋。這三座舊橋及建橋石碑如今成為這條古道最吸引旅人的景點。

這張照片是引用自[TONY 自然人文旅記]
根據資料,這條古道原名「 更興古道 」,昔日這條古道入口附近曾有打鐵鋪,供給入山開採樟腦的腦丁所需的鐵器。 大溪曾是重要的樟腦產地。光緒十一年( 1885年 ) 台灣建省後,劉銘傳主政,以「防備、練兵、清賦、理番」為要務;光緒十七年林維源與林朝棟曾派軍鎮壓大嵙崁的泰雅族原住民,史稱 [ 大嵙崁戰役 ]。 因此,當年的「 打鐵寮 」,既是打造用器之寮,也是打造兵器之所,當時流傳著「一斤樟腦,一斤血」的諺語,透露出採集樟腦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近年來公路興起,河運衰落,大溪逐漸沒落,人口外流;而因為城鎮落沒,土地開發需求減少,古道得以倖存至今。 在大溪鎮公所積極規劃下,計有齋明寺古道、御成路古道、尾寮崎古道、大溪的古道寮古道等幾條古道陸續重見天日,並
豎立明確的路標,於是旅人可以按圖索驥,於大溪近郊探訪這些先民古道以尋奇探幽。

今天的目標---打鐵寮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附近,是昔日大溪與復興巴陵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 相傳,[打鐵寮古道]是由大溪鎮曾鎮長命名的。

同樣地,為了蒐集 [ 打鐵寮 ] 的資訊,上網找到了[ TONY 的自然人文旅記 ],看了TONY 的旅記,似乎是將我走過的每一步,再一次清晰地從腦海中呼喚出來;文筆的雋詠像輕觸你心地讓人悸動,而與每一個腳印鮮明記憶的吻合,才是更令人震憾!


只不過 TONY 是在走完長長的原石砌的梯道抵達鞍部後,一直走往慈湖的方向,由東興橋方面出來。 我們則是左轉由廢崗哨旁往白石山、石厝坑山的方向挺進。
由於步道開發得晚,又鄰近慈湖管制區,因此林相保持得相當完整,林徑小路亦輕鬆易行,走起來雖然有點累但卻是心曠神怡! 行走間,總會不時地、不經意地發現一些大自然的奧妙:如捲得像麻花的樹幹、伸展得像巨蟒的樹根、也有攀附在巨石上5、6公尺遠的樹根,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山頂的崚線仍然是堅硬的石岩地質,石質的顏色屬於較淺的色系,加上太陽直射的反光,讓整個山頂看起來像是白的,因此被命名為 [ 白石山 ] 了。

由白石山下來,饒了一圈,仍然回到廢崗哨所在的鞍部,循原路走下長長的原石梯道,走過竹林,走過小橋,拖著疲憊的腳步,又回到泊車的民宅。 全程走走停停,總計花了約5個小時左右。 這個時候,你才會發現民宅老闆賣給你的舒跑,是那麼冰鎮、那麼好喝!
相關[打鐵寮古道]的詳盡資料,可以參考:

TONY 自然的人文旅記第0193篇 - 大溪.打鐵寮古道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193.html

我於上文引用了一小部份的文章,以及下列的地圖,但宥於篇幅以及個人的時間所拘,無法一一摘取。


尤其讓人佩服的是,TONY 紀錄之詳細:走到每一個定點的時間,都清楚的一一記載下來;所查取資料的出處也都一一提供參考;甚至駕駛路線及公里數都教得一清二楚,任誰也很容易到達登山口。

請瀏覽台長的寫真本:打鐵寮古道 x 43 張照片
http://photo.pchome.com.tw/adam0319/061/

上一篇:白楊步道

下一篇:龍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