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1 07:25:07呆呆小藍

Story Not End! Tivac Rebirth!


影像裡的故事:2009年TIVAC的最後一夜晚會  全會華老師向全場來賓致敬


二十多年來,從台北藝廊到台灣視覺藝術中心,全會華老師一直在台灣經營著攝影藝廊推廣著攝影藝術,遺憾的,由於攝影領域在藝術市場長期被貶低的狀況下,依賴著展覽和銷售作品為主的藝廊在老師一個人苦撐多年下在去年暫告一段落了。

這麼多年以來,在老師的經營下,TIVAC藝廊象徵攝影界一個領導性的指標地位,也樹立了一個代表著攝影藝術空間風格的獨特性:

只要想看展覽:

可以不用擔心進不來

也不用一定要留下任何連絡方式才能欣賞作品

更不用擔心煩人的-一進來就被纏著追問著:有興趣投資還是收藏。

而是可以靜靜的進來,靜下心來在幽靜的空間漫步著欣賞作品而不會擔心被人纏著打擾。

TIVAC藝廊不能做的只有:喜歡的不可以順手帶走,不能夠隨意的對著作品拍照(當然這也是看展的常識)。

親民性的空間,也代表著攝影本身的一種親民普世性,不像某些畫廊般的高高在上,作品和觀者間總是有一種遙遠的距離。

而,這就是TIVAC



在台灣的藝術領域中,攝影是幾乎不存在的,國家級的美術館中總難以見到以攝影為主題的展覽,即使有也大多位於不是很顯眼的展區。

不同於繪畫的生態,攝影並不存於台灣學院中的藝術學程中,加上自90年代起,因為解嚴導致媒體開放,國內攝影圈的主流和攝影創作多為報導、紀實,再加上快速沖印的普及,雖然使得攝影成為過去有錢人的休閒娛樂轉變成庶民可以負擔的起大眾休閒,也因此「照片」被大眾認為應該廉價且容易大量複製,雖然攝影本身相似於版畫的複數藝術品形式,但由於售價低迷造成畫廊在利潤考量下而在藝術市場上處於極度被忽視生態,而更因沖印廉價的影響造成沖印品質水準的無法提昇,在追求快速、廉價之下便是大多數人對於攝影作品不易保存的印象!一個無法被長期保存的創作有誰會收藏?在成本-利潤-市場-創意-保存性,這樣衝突下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在台灣攝影創作者總難以個人創作為職業的台灣攝影生態!






也因為在攝影主流風格和藝術市場期許不一致的情況下,國內的攝影創作發展總不同於海外攝影創作的發展,相對而言,介於美術館-創作者間的藝廊角色便難以伸展,雖然近幾年似乎藝術市場因藝術投資盛行帶動了一部份攝影市場,而更因獨立默默的在這個領域中耕耘經營了多年,以國內攝影創作者為主的TIVAC在投入和獲利兩者不成比例的狀況,老師在去年決定休息一段時間。

 

現在攝影圈又多了個可供創作者-影像欣賞者的幽靜空間,或許並不能和繪畫領域相比較,但總是一個國內攝影新世紀的再開始!

很高興獲知老師休息一陣子後於他耕耘許久的攝影藝術領域中再出發,期待TIVAC再相逢嚕~ ^_^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