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9 02:35:32呆呆小藍
Tivac 5月份一次兩場攝影展
《沙域.所見非常》─洪世聰攝影展
展 場: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1F
展 期: 2009.05.02 (週六) ~05. 27(週三)
開幕茶會: 2009.05.02 (週六) 14:30
繼第一屆TIVAC 365傳統攝影獎『入默-水岸組曲』,在2006年初發表於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之後;沙岸水域的環境持續使我感受著神祕與敬畏,在這個開闊無邊的地域中,容易使我忽視它在自然中隱含細膩的視覺特質,及游離無法掌控的多變樣式,因為這一些物件多變的特質,吸引我一次又一次的進入這個領域,也許只是觀賞它的美及奇異的模樣,進而好奇的等待它在無意識發展下的變化。
由於這些鋪陳於沙丘紋理上的物件,及與人體某部位及某些物件型體相似。透過攝影畫面的佈局與呈現,希望達到與觀者心靈對話及親臨其中的觸動。這些影像,其實只是千萬個形體之一,細細觀察不難了解它們衍生的背景,牽動與人的生活關係。
洪世聰 簡介
1959 台灣嘉義
1980 國立台北工專建築(台北科技大學)
1982~2009 攝影創作 / 室內設計
攝影經歷
1996 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聯展
1998~2002 台北國際攝影節“新人獎”召集人
1996~2006 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成員
2001 《孤獨的擁有》攝影展於「爵士攝影藝廊」
2001 《孤獨的擁有》攝影展及攝影作品典藏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2004 《入默-洪世聰攝影創作展》於「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
2005 作品《入默-水岸組曲》獲得第一屆TIVAC 365傳統攝影獎--首獎
2006 《第一屆TIVAC 365傳統攝影獎》攝影作品展於「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
2007 參與「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
2007 策展「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攝影展覽於「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8 悅獨寂境》-洪世聰攝影作品展於花蓮「松園別館」
2009 《異魅.憶影》-攝影展於「爵士攝影藝廊」
展 場: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1F
展 期: 2009.05.02 (週六) ~05. 27(週三)
開幕茶會: 2009.05.02 (週六) 14:30
繼第一屆TIVAC 365傳統攝影獎『入默-水岸組曲』,在2006年初發表於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之後;沙岸水域的環境持續使我感受著神祕與敬畏,在這個開闊無邊的地域中,容易使我忽視它在自然中隱含細膩的視覺特質,及游離無法掌控的多變樣式,因為這一些物件多變的特質,吸引我一次又一次的進入這個領域,也許只是觀賞它的美及奇異的模樣,進而好奇的等待它在無意識發展下的變化。
由於這些鋪陳於沙丘紋理上的物件,及與人體某部位及某些物件型體相似。透過攝影畫面的佈局與呈現,希望達到與觀者心靈對話及親臨其中的觸動。這些影像,其實只是千萬個形體之一,細細觀察不難了解它們衍生的背景,牽動與人的生活關係。
洪世聰 簡介
1959 台灣嘉義
1980 國立台北工專建築(台北科技大學)
1982~2009 攝影創作 / 室內設計
攝影經歷
1996 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聯展
1998~2002 台北國際攝影節“新人獎”召集人
1996~2006 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成員
2001 《孤獨的擁有》攝影展於「爵士攝影藝廊」
2001 《孤獨的擁有》攝影展及攝影作品典藏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2004 《入默-洪世聰攝影創作展》於「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
2005 作品《入默-水岸組曲》獲得第一屆TIVAC 365傳統攝影獎--首獎
2006 《第一屆TIVAC 365傳統攝影獎》攝影作品展於「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
2007 參與「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
2007 策展「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攝影展覽於「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8 悅獨寂境》-洪世聰攝影作品展於花蓮「松園別館」
2009 《異魅.憶影》-攝影展於「爵士攝影藝廊」
《相遇的可能/La Possibilité d’une Rencontre》-張禮豪攝影展
展 期: 2009.05.02 (週六) ~05.27(週三)
開幕茶會: 2009.05.02 (週六) 14:30
展出地點Address :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B1F
寫作,被隱含在攝影中 文 / 黃亞紀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一書中說,「所謂作品,就像是作者給予讀者一種光學工具,透過此一工具讀者才得以返照此前未曾關注的自我內在。」(L’ouvrage de l’écrivain n’est qu’une espèce d’instrument optique qu’il offre au lecteur afin de lui permettre de discerner ce que, sans ce livre, il n’eut peut-être pas vu en soi-même. ── Le Temps Retrouvé.)
文學如同攝影,攝影也如同文學,從光那裡偷取生命的片刻,在攝影家的暗房,在文學家的紙上,用顯影液和墨水,將記憶和影像定著成為永恆的存在,進而在適當的時機喚醒觀者塵封的自我。法國藝術史家達彌施(Hubert Damisch,1928~)曾說,若攝影和文學的某部份深深連結在一起,時間必定是其中的原因:一種非線性的時間、可以逆反、可以跳躍、可以反述、可以被註解、可以沒有前因後果、也可以是從後果到前因。或許正是如此,張禮豪的攝影更貼近詩學的觀看,時間似乎是自然的延伸但卻又只游離存在自己的領域,模糊曖昧的對話迴盪在街角行走、佇立的人影間,曾經相遇卻又不曾真實相遇的過去,經過按下快門的那一刻進入了時間。
這些如遊蕩者(Flâneur)所見的影像沒有常見攝影的探索性:街道、廣場、公園、雪景、市場、透視的逼真(讀者的親臨現場)、扁平的虛構(讀者的距離或不在場),都沒有讓讀者由視覺線索中勾勒出真實的深度,場景和地名僅僅變成不具意義的佈景。相反地,在這些抵抗形式化和檔案化的影像中,張禮豪把認為是攝影前提的「那曾經在那」的明顯性隱去,讓「那」不再具有對指涉「那」的同一意義,甚或,「那」和「這」也都不再具有原有的指涉意義──讀者必須在他凝視的瞳眸、卻又交錯的時間中,去看到被寫下來的、被懸置的相遇──沒有人知道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幾天內、幾個星期內、幾年內會發生的相遇,也無法講述當初怎麼會相遇,或怎麼會停留在這種相遇的狀態,更不知道這些不知情的相遇將會再去和作者、讀者發生怎樣的相遇關係。
攝影圖像本身並不屬於自然世界,在化學性上是一種工業產品,在物理性上是一種假象,但讀者基於一種本能的經驗、一種對本質的閱讀,接受了攝影留住現實中的某種事物,屬於或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也因此,任何攝影影像的目的都涵蓋著論點,正如同作者在尋找和紀錄這些影像之前,寫作已經被隱含在他攝影的行為中。若跳回亞里斯多德的古典架構,情節、性格、思想為詩學、悲劇的原則,而作者設定的情節,就在於物理性不曾完全的相遇──對於作者和被攝者而言,成為攝影瞬間的之前之後,被攝者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在攝影的瞬間,張禮豪也以情節拉開和被攝者的距離:遙遠模糊的身影、低頭的女人、迴避視線的閱讀者、甚是已經成為攝影的(缺席)對象……,作者和被攝者間並無完全的相遇;最後,影像顯像後被攝者成為永遠的轉喻,作者、讀者和被攝者的再次相遇都僅限在沒有厚度、沒有物質的表面節奏中。這樣的不完全蘊含了一種作者提問的姿態,在對象(被攝者、讀者)的永遠缺席中,提問者才可以保有距離、喃喃絮語,從窺視者或掠奪者的立場返回,恢復了寫作者的姿勢。
也因此,相機觀景窗後的眼睛儘管看到了無限拍攝可能性,卻選出有別於傳統攝影眼倫理的最後瞬間──角度不再是真實和再現,而是以作者的經驗和情節設為首位,討論影像語言的分歧和詮釋的可能。事實上,這就是寫作與攝影的交錯,或許寫作因此被攝影抓住了、被看到了,在糾結的交纏中,兩者被動地以有限的記憶,相互證明曾經存在的緩慢憂鬱。
展 期: 2009.05.02 (週六) ~05.27(週三)
開幕茶會: 2009.05.02 (週六) 14:30
展出地點Address :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B1F
寫作,被隱含在攝影中 文 / 黃亞紀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一書中說,「所謂作品,就像是作者給予讀者一種光學工具,透過此一工具讀者才得以返照此前未曾關注的自我內在。」(L’ouvrage de l’écrivain n’est qu’une espèce d’instrument optique qu’il offre au lecteur afin de lui permettre de discerner ce que, sans ce livre, il n’eut peut-être pas vu en soi-même. ── Le Temps Retrouvé.)
文學如同攝影,攝影也如同文學,從光那裡偷取生命的片刻,在攝影家的暗房,在文學家的紙上,用顯影液和墨水,將記憶和影像定著成為永恆的存在,進而在適當的時機喚醒觀者塵封的自我。法國藝術史家達彌施(Hubert Damisch,1928~)曾說,若攝影和文學的某部份深深連結在一起,時間必定是其中的原因:一種非線性的時間、可以逆反、可以跳躍、可以反述、可以被註解、可以沒有前因後果、也可以是從後果到前因。或許正是如此,張禮豪的攝影更貼近詩學的觀看,時間似乎是自然的延伸但卻又只游離存在自己的領域,模糊曖昧的對話迴盪在街角行走、佇立的人影間,曾經相遇卻又不曾真實相遇的過去,經過按下快門的那一刻進入了時間。
這些如遊蕩者(Flâneur)所見的影像沒有常見攝影的探索性:街道、廣場、公園、雪景、市場、透視的逼真(讀者的親臨現場)、扁平的虛構(讀者的距離或不在場),都沒有讓讀者由視覺線索中勾勒出真實的深度,場景和地名僅僅變成不具意義的佈景。相反地,在這些抵抗形式化和檔案化的影像中,張禮豪把認為是攝影前提的「那曾經在那」的明顯性隱去,讓「那」不再具有對指涉「那」的同一意義,甚或,「那」和「這」也都不再具有原有的指涉意義──讀者必須在他凝視的瞳眸、卻又交錯的時間中,去看到被寫下來的、被懸置的相遇──沒有人知道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幾天內、幾個星期內、幾年內會發生的相遇,也無法講述當初怎麼會相遇,或怎麼會停留在這種相遇的狀態,更不知道這些不知情的相遇將會再去和作者、讀者發生怎樣的相遇關係。
攝影圖像本身並不屬於自然世界,在化學性上是一種工業產品,在物理性上是一種假象,但讀者基於一種本能的經驗、一種對本質的閱讀,接受了攝影留住現實中的某種事物,屬於或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也因此,任何攝影影像的目的都涵蓋著論點,正如同作者在尋找和紀錄這些影像之前,寫作已經被隱含在他攝影的行為中。若跳回亞里斯多德的古典架構,情節、性格、思想為詩學、悲劇的原則,而作者設定的情節,就在於物理性不曾完全的相遇──對於作者和被攝者而言,成為攝影瞬間的之前之後,被攝者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在攝影的瞬間,張禮豪也以情節拉開和被攝者的距離:遙遠模糊的身影、低頭的女人、迴避視線的閱讀者、甚是已經成為攝影的(缺席)對象……,作者和被攝者間並無完全的相遇;最後,影像顯像後被攝者成為永遠的轉喻,作者、讀者和被攝者的再次相遇都僅限在沒有厚度、沒有物質的表面節奏中。這樣的不完全蘊含了一種作者提問的姿態,在對象(被攝者、讀者)的永遠缺席中,提問者才可以保有距離、喃喃絮語,從窺視者或掠奪者的立場返回,恢復了寫作者的姿勢。
也因此,相機觀景窗後的眼睛儘管看到了無限拍攝可能性,卻選出有別於傳統攝影眼倫理的最後瞬間──角度不再是真實和再現,而是以作者的經驗和情節設為首位,討論影像語言的分歧和詮釋的可能。事實上,這就是寫作與攝影的交錯,或許寫作因此被攝影抓住了、被看到了,在糾結的交纏中,兩者被動地以有限的記憶,相互證明曾經存在的緩慢憂鬱。
開放時間 Open Time:
週一公休 Monday off
週二~週日Tuesday ~ Sunday 12 : 00 ~ 18 : 00
Exhibition Location : Taiwan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enter
10492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
1 F, No. 29, Lane 45, Liao-ning Street, 10492 Taipei
Tel : 2773-3347 Fax : 2773-8779
E-mail : tivac@ms28.hinet.net
■ 交通指示Traffic Instructions :
捷運木柵線MRT Mu-zha Line : 南京東路站下Get off at Nan-jing stand
公車Bus Transportation :
中 崙 站Chong-lun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265, 276
中興中學Chong-shing High School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芝麻大廈Chi-ma Building stop : 74
週一公休 Monday off
週二~週日Tuesday ~ Sunday 12 : 00 ~ 18 : 00
Exhibition Location : Taiwan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enter
10492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
1 F, No. 29, Lane 45, Liao-ning Street, 10492 Taipei
Tel : 2773-3347 Fax : 2773-8779
E-mail : tivac@ms28.hinet.net
■ 交通指示Traffic Instructions :
捷運木柵線MRT Mu-zha Line : 南京東路站下Get off at Nan-jing stand
公車Bus Transportation :
中 崙 站Chong-lun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265, 276
中興中學Chong-shing High School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芝麻大廈Chi-ma Building stop : 74
上一篇:4月份3個攝影展
下一篇:1839當代藝廊-杉本博司攝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