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4 02:58:21關魚

關於電影一二事(1993)

(兒子的大玩偶/中影發行)




卷頭的批ㄟ司

休了年假,最近終於可以抽空去看電影了。前天剛看了英雄,衍生很多的感想,將會寫成一系列的電影評論和電影詩。可惜這兩天個人新聞台第三代上傳文章大有問題,所以只好先把十年前談電影的舊作貼在此。

喜歡看電影的朋友,不妨多到電影台的留言版找我聊聊電影囉:
http://mypaper3.ttimes.com.tw/user/aboutfish8/




-----------------------------------------------------
電影一二事(1993)。



〇〇電影一直是很多人情有獨鍾的休閒活動,甚至職業。我想在台灣從來沒看過電影,或不知其為何物的人大概很少,就連鄉下的老阿伯也記得從前播放露天電影的盛況。而在影評滿天飛的今天,一般觀眾常有的疑惑便是:為何影評人和自己的口味或認知,差距這麼大?我想,這大概與所觀角度不同,以及對電影語言的瞭解程度深淺有關。

〇〇若我們把看電影當成聽故事(當然組成電影的豐富元素比故事複雜得多),全然不瞭解電影語言的人所聽到的,就僅止於故事本身(相當於劇情),若有甚者,欣賞一下說故事者變化多端的表情和手勢(相當於演技),這樣的人往往不能瞭解導演或其他幕後工作人員所佔的地位,也無從比較他們孰優孰劣,電影題材符不符合他的口味,通常決定他是否要去看那場電影。

〇〇然而,在電影票價甫創天價的今天,這樣的欣賞角度便越顯其不足和付高價的浪費。所以筆者斗膽再借前面「說故事」的例子,為大家作些簡單的介紹。

〇〇以前看金馬獎時,最常疑惑的便是為何導演獎是頒給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評審們如何從螢幕上把無形的他揪出來加以評判?導演在我們看電影時,是身在何方呢?

〇〇後來我才知道,導演在電影的每個地方。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驗,同樣一個故事,不同的人說起來就有不同的味道(相當於不同導演的不同風格),這並不只跟說話者的口才(相當於拍片技巧)有關,一個聰明傑出的說故事者,不會只把故事帶過就算,他往往會運用各種天賦(相當於導演的綜合創作能力)帶給故事新的詮釋和生命。

〇〇譬如在以下繼續類比的說明中,導演晚如說故事者本身處處參與:在聽故事時,有很多因素影響著你的感受,好比說故事者在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中,如何掌握說話的節奏,決定在哪裡跳出去說明或倒敘(相當於剪接),才不會讓你聽來覺得繁瑣和吃力,乃至一頭霧水。他說話的語調和聲音(相當於音效)是否適切地加強故事的戲劇渲染性,所選擇說故事的環境是否恰合氣氛(相當於燈光和部分場面調度),甚至他和你的距離遠近(相當於鏡頭長短)和他所在位置的高低(相當於鏡頭角度),都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你聽故事的整個感受過程。

〇〇舉例來說,當你和他靠得很近時,往往會對故事本身投入更多的關心和認同(特寫、近景),若換成演講者在台上講一個故事,你只是在觀眾席上坐著(中景、遠景),這時保有較多中立態度的你,便易傾向於客觀判斷。

〇〇當然,說故事比起拍電影來是簡單太多了,並不能藉由類比將其全部涵蓋,用此類比的目的,只是為了把對一般人而言相當抽象的電影元素,稍微具象化一點罷了。

〇〇Louis D. Giannetti 說過:「分析一部好電影實非易事,因為電影可以同時傳達許多意念和情緒,觀眾有時會被這些密集的資料所淹沒。」各類影評的存在,也代表了電影「被觀」角度的多樣性,是隨觀眾本身「觀」的背景不同所致。以前曾聽朋友抱怨過,現在影評常賣弄一些電影名詞,一篇影評去掉專有名詞後,大概就沒剩下多少字了。但這跟責怪算數學還要運用公式一樣有欠公允,雖然有些影評賣弄的痕跡實在滿明顯的。

〇〇換個角度來想,在資訊發達的今天,要瞭解一些電影的基本概念並非難事,尤其最近遠流出版了一系列電影館的叢書,內容由淺而深,雅俗共賞(非廣告,而是提供讀者們一些參考資料),普通書店應該就可以找到。例如前面那段Louis D. Giannetti的話,便是引用自「認識電影」一書,這本由名影評人焦雄屏所翻譯的書,是本還不錯的入門教材。

〇〇希望藉由觀眾欣賞電影品味的提升,好的電影能因此更加受到重視,進而抑制電影市場由商業利益主導一切的歪風。







關魚,原作於1993/1/03



批ㄟ司

這篇是十年前在念大三時為編輯系刊時所寫的電影介紹。選用的圖片是多年前非常感動和震撼我的一部國片「兒子的大玩偶」,那部國片有三段故事,每一段都令人思索再三,回味再三。你若還沒看過,建議去電影資料館或錄影帶店找來看看吧,片子太老,大概沒有VCD可瞧。